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与对策分析

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与对策分析

本科毕业论文学 院 教育科学学院专 业 教育学(小学教育方向) 年 级 2009级姓 名 王冰论文题目 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与对策分析 指导教师 朱桂琴 职称 教授2013 年 05 月 10 日学号:目录摘要 (3)Abstract (3)一、当前我国家庭道德教育现状 (4)(一)家长德育观念淡薄 (4)(二)家庭德育内容匮乏 (5)(三)家庭德育方式简单 (5)二、家庭德育缺失的原因剖析 (6)(一)家长的过分溺爱 (6)(二)家长教育方式的偏颇 (6)(三)家长不良的言传身教 (7)(四)家长德育能力偏弱 (7)三、家庭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8)(一)家庭道德教育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 (8)(二)人的社会性决定了家庭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8)(三)家庭仍然是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基地 (9)(四)目前的社会现状要求加强家庭道德教育 (9)四、应对家庭德育缺失的具体措施 (10)(一)家长要走出家庭德育的误区 (10)(二)转变重智轻德的教育观念 (10)(三)家长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10)(四)家长应以身作则 (10)(五)家长应注意教育的方法和态度 (12)(六)注意家校联系 (11)参考文献 (13)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与对策分析摘要:孩子的智力开发与品德培养应以德为先,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抓好孩子的品德教育。

德是人才的灵魂,是立身之本。

一个人学习成绩的高低对他的一生会有一定的影响,但品德的好坏却能够决定他的一生。

现代家庭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孩子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却忽视了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道德教育;缺失现状;对策分析Abstract:The children's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and moral character training should put moral in the first place, the argents’primary task is to grasp the moral education of children. Virtue is the soul of talent, and the foundation of doing. A personal learning achievement high or low would have a certain impact on his life, but the character is good or bad will determine his whole life. Modern family education pay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children’s capacity and quality, but it ignores teaching children the truth of becoming a person.Keywords: family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loss condition; strategy analysis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史学家司马光指出,“德者,才之帅也”,“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迹无不至矣”。

[1]这就是说人的知识、才能要靠道德来统帅,一个人的道德状况决定了一个人有了知识才能去干好事还是坏事。

但是在现代社会,一些家长重智轻德,许多父母都会说一句相似的话:“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正是在这种“共识”的驱动下,一批又一批高分低能、有才无德的书呆子应运而生。

一、当前我国家庭道德教育现状家庭德育有自身的特点,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负担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家长关注孩子的智力发展与学习,重点放在了孩子正确的学习的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上。

而家长更应该做的是对孩子良好道德和优良品格的培养。

老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曾经说过“教育的作用,就是按照一定的社会形式,培养一定的人格,为一定的社会服务。

”[2]但是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家庭的道德教育走进了一个怪圈,导致了德育效果的不理想。

综合来看,家庭道德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家长德育观念淡薄在社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孩子的成长教育也从主要依靠学校教育转变为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兼重的状态,家庭表现了强烈的教育责任感和教育意愿。

但是在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却走进了一些误区。

1.过于偏重物质投入而忽视了精神支持经调查可以看出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表现出了明显的顾此失彼现象:竭尽全力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认为只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给予孩子积极健康的教育环境,各种培训班以及补习班比比皆是,而家长无论是否符合孩子自身的特点,竭力支持孩子参与其中,却忽略了亲子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更有不少家长自己没有实现梦想,就把孩子当做圆梦的工具,从而忽视了对孩子自身远大志向的培养,盯着眼前的“实惠”,只顾赚钱,创造物质基础,不考虑孩子自己的真实想法。

这种状况极易导致子女情绪不安、压力过大、创造力差、内向、自我封闭等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虽然家长意愿较好,但若不符合孩子的成长意愿,做出类似于拔苗助长的行为,只会使孩子做出消极回避行为,偏离正常的健康成长轨道。

2.重视智力教育,忽视道德教育在现有的教育制度和社会观念影响下,孩子的培养是否成功取决于成绩的好坏,取决于是否上了好大学,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大多数父母最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其次是身体健康,第三位才是道德品行。

目前,许多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普遍在重智轻德的倾向。

而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只要孩子学好功课,考出好成绩,考上理想的学校,家长认为就是达到了目的。

从而导致了对于孩子的品德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理素质教育的忽视。

由此可见,在以智力教育为主题的家庭教育中,道德品质教育基本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

3.依赖于学校的道德教育,忽视家庭道德教育的责任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广义的包括社会、社区、学校、家庭四者兼重的德育,所以学生接受德育的面应该很广泛。

然而学生在家庭、社会却耳闻目睹了许多光怪陆离、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学校德育则侧重于正面教育,灌输的是真、善、美的东西。

这样,学生一旦走出校园,感受到多姿多彩的社会时,便会感到学校、老师灌输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是多么脆弱,以至于出现了“学校辛辛苦苦教育五天,抵不上学生回家两天”[3]的状况。

(二)家庭德育内容匮乏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涵盖面广泛,然在今日这种信息发达,各种传播媒介广泛应用的情况下,少年儿童难免从中学习不好的东西,传统道德的积极因素逐渐淡化,导致家庭德育内容的匮乏同时,独生子女以及留守儿童这两种人群的道德观念尤为薄弱。

父母的过分溺爱容易导致独生子女滋长拜金、享乐思想以及自私自利的坏毛病。

而留守儿童多数由祖父母辈的照顾,更无从对其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这就出现了家庭道德教育匮乏的现象。

(三)家庭德育方式简单家庭德育方式是灵活多样的,随机性强。

而由于现代社会的家庭更注重智育的培养,导致家庭德育方式的简单化。

为数不少的家庭在进行道德教育时还是存在着说教多、身教少,重惩罚、轻鼓励,重围堵、轻引导的倾向。

另外,在遇到孩子做错事时,大多数家长采取的方式极端化,有些直接打骂,这是对孩子身体上的摧残,有些家长则采取冷落孩子进行“心罚”的惩罚方式,认为这种从心灵到情感上使孩子产生挫折的方式要比在肉体上惩罚孩子高明一些,但事实上这种不注重交流的教养方式很有可能事与愿违,给孩子的心灵蒙上阴影。

二、家庭德育缺失的原因剖析(一)家长的过分溺爱今日的家庭成员结构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兄弟姐妹一大堆到独生子女,尤其以四个老人、一对父母加上一个孩子的家庭模式最为显著,六个大人照顾一个孩子,导致家长爱孩子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由适度疼爱转变成了毫无节制的溺爱,不加限制地满足孩子各种各样的要求,要什么给什么,恨不得把全世界都捧到孩子面前,由此这一部分孩子也被冠上了“小皇帝”“小公主”的称号。

爱孩子没有错,是人的天性,有时爱孩子可以使孩子看到世界的美好,家庭的温暖,连带做其它事情也是充满积极向上的心,但是溺爱则不一样,一切为孩子着想,使孩子生活在“以我为中心”的环境中,遇事只想自己,很少顾及他人,形成了自私自利、暴躁、没耐心、目中无人等各种的恶劣品性。

(二)家长教育方式的偏颇由于物质生活以及家长文化基础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家庭教育,随之对家庭教育的投入也逐步加大。

但这种对家庭教育投资加大仅仅表现在对孩子课余时间的占用,调查过程有位母亲自豪地说,她儿子上学时,除了课余时间外,就给他报了其他的培训班,星期天也不例外。

在她的教育理念里,孩子只要拥有众多特长,就表示孩子的能力越强,就越能在众多孩子中脱颖而出。

想法是好的,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是神童,能轻易间接受各种各样的知识与技能,只会给孩子的成长增加负担,压力过大,所以只重智育和分数,容易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偏离正常轨道。

部分家长在学业上对孩子抱有较高目标,一旦孩子达不到目标或出现错误,便会对其进行打骂,使孩子产生畏惧心理,说谎、作弊等行为也随之产生。

在实习期间就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为了得到家长表扬,虚报表现,考试时作弊,甚至涂改成绩,谎报分数。

在分数的指挥棒下,家长一味关注学习成绩,忽视孩子个性发展,使孩子怀疑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从而遇事胆小、怯懦,甚至会出现仇视一切与学习有关的人与事,破罐子破摔,出现一些危害社会的不良行为。

(三)家长不良的言传身教言传,是父母、长辈平时的语言对子女影响。

父母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感受。

家长的几句牢骚、几句评论,都可能动摇孩子心中对各种事物的判断,让他们本来就不牢固的各种思想更加的不牢固,甚至改变他们的信仰,产生与学校正面教育相对立的认识。

而且,家长的语言粗俗随意都会对子女的基本文明习惯产生不良影响。

比如泼妇骂街,爆粗口,这些词汇一旦进入孩子的耳朵就可能烙印到孩子心里。

身教,则是父母长辈用自己的行为对孩子实施的影响。

父母的日常行为是怎样的,对子女的影响就会是怎么样的。

据某少管的调查,少年犯中因家庭结构破坏,父母感情破裂和家长教育方法粗暴的占百分之五十一。

有的父母不孝敬长辈,有的与邻里不和,有的在单位上混天度日,有的文化品位低劣……所有这些,都会渗透到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学生不自觉地学习父母的语言、思想、行为对待周边的人和事,而这种学习的后果则是容易形成不良的道德品质,从而使学校的德育效果大打折扣。

(四)家长德育能力偏弱总体来说,多数家长都具备一定的教子能力,但仍缺乏相关的知识,整体教育水平不强,而且对于教育孩子的理解比较狭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