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工程施工环保水土保持措施9.1 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目标落实公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达到“环境污染控制有效,环境污染有效控制,土地利用节约资源,节能措施落实到位”的目标,努力建成一流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之路。
加强施工期水位水量监控制测量、信息反馈工作,杜绝隧道施工中发生山顶地表水及地下水大量漏失。
施工期产生的污水经沉淀池处理后,达标排放。
水保措施落实到位,减少水土流失数量。
9.2 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工作原则水土保持的原则:少破坏、多保护,少扰动、多防护,少污染、多防治。
建立管理控制体系。
建立与地方各级环保、水保、河道、风景名胜区等主管部门沟通机制,主动接受监督检查。
把工程施工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减至最低限度,确保公路沿线景观不受破坏,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不受污染,植被有效保护;工程中节约用地,尽可能利用荒地,合理调配土石方,工程结束后应及时对取弃土场平整,恢复植被或复耕。
施工过程中应加强环境管理、避免机具大面积碾压和人为破坏植被,保护自然环境。
9.3 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制度建立、健全施工过程中的环境管理体系和各项环境管理.规章制度。
运用技术的、管理的手段及其它制度措施,对污染源进行监督管理,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改善环境质量。
明确责任,分级管理,层层落实。
强化现场施工管理,确保水土保持工作满足要求,施工单位必须根据国家法律、自治区的有关规定以及相关设计编制单独的环境保护方案和水土保持方案;同时,在施工中严格按方案进行,并留存相关的资料(反映开工前、施工中、完工后的原始情况、变化情况、治理情况的图片、影象、文字)。
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管理框图见下图。
.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管理框图9.3.1 环保水保管理制度建立环保、水保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级管理,层层落实。
管理制度的内容有:组织对污染源进行调查,弄清和掌握污染状况,建立污染源档案,定期开展环境监测。
编制环境保护的规划、计划,纳入施工生产中。
编制水土保持实施方案内容包括①编制范围:包括组织机构、基本农田保护区、取土场、弃土场、隧道弃碴场、采石场、采砂场、施工便道、施工营地、施工场地及大临设施、河道堤防加固等。
②水保方案要求具体,措施得力,结合施工图并能确保实施,按单位工程分项目编制。
③凡涉及影响水务工程的项目,都必须明确并依法依规按程序办理有关手续,待批准后组织实施。
制定符合环保要求并便于考核的污染物排放指标、环境设施运转指标、绿化指标等。
加大对环保的投资,对污染源的治理从资金上给予保证。
加强环保管理,采用防治污染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
开展绿化工作,及时恢复已完工程的植被,控制新污染源。
加强环境检测,对污染物的排放要定期进行检测,确保污染物排放达标。
经常检查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环保教育和技术培训,将环境保护纳入劳动竞赛活动中,推动环境保护工作。
9.3.2 环保水保责任制度建立环保、水保责任制度。
明确各级、各部门在环保水保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形成环保水保工作的责任体系。
环保水保责任体系见下图。
.环保水保责任体系9.3.3 环保水保检查制度建立环境保护检查制度。
环保工作的检查由项目经理部安质部牵头实施,由工程部、物设部、试验室等部门配合。
检查要明确检查的内容,检查方法、检查周期频次及检查人员,检查要有记录、有总结,有污染物超标排放的限定整改措施和跟踪整改报告。
.9.4 环保水保体系及组织机构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管理体系,做到环保设施与工程建设“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项目经理部成立环保、水保领导小组,项目经理部设立安质部,配专职环保、水保管理干部,各队分级管理,并配专职管理人员,负责检查、监督各项环保水保工作的落实。
项目经理部环保、水保领导小组的工作内容是在施工过程中,有计划地保护和改善环境,预防环境质量的恶化,制定环保、水土保持措施,控制环境污染,减少和消除有害物质进入环境,创造适宜的劳动和生活环境,保护自然生态和人身健康。
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教育与管理,使人人心中都明确环保工作的重大意义,积极主动地参与环保工作,自觉遵守环保的各项规章制度。
提高全员的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意识,加强监督管理。
主动接受地方主管部门的监督与指导。
9.5 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技术措施9.5.1环保水保措施规划严格按照设计文件和合同要求,合理安排有关环境保护及水保持设施的施工,尤其是对施工因素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或水土破坏,开工前均应制订可行、有效的保护防护方案,经审查实施后,方可允许正式工程动工。
影响环境及水土保持的特殊工程应严格按照有关要求编制临近、观测方案,落实措施及人员。
上场后先核实、确定施工范围内的环境敏感点,施工过程的重大环境影响因素。
明确施工范围内各施工阶段应遵循的环保法律、法规、标准和要求。
其次,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分阶段施工方案时有相应的施工区和生活区环境保护措施规划。
主要包括:施工场地开挖的边坡保护和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防止饮用水污染措施;施工活动中的噪声、粉尘、废气、废水和废油的治理措施;施工区和生活区卫生设施以及垃圾的治理措施。
施工计划中安排环境保护的具体工作任务,包括方案、措施、设施、工艺、设计、培训、监测、检查等项目,计算环境保护工作量并做出经费预算。
最后,做好施工现场开工前的环保准备工作,对开工前必须完成的环保工作列出明细表,明确要求。
在开工前完成工地排水和废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在生活营地设置污水处理系统,保证工地废水处理设施在整个施工过程的有效性,做到现场无积水、排水不外溢、不堵塞、水质达标。
9.5.2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施工期间的主要污染源为施工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噪声、扬尘等。
主要污染物是施工期的废水包括生活污水和施工现场产生的污水、泥浆,固体废弃物等。
、主体工程及临时工程的防护措施1.⑴路基坡面防护:本工程对路基加固防护采取了浆砌片石、种植沙柳、边坡土工格栅、干砌片石护肩等工程与植物相结合的防护措施,保持路基稳定、防止水土流失;风沙地区路基工程平面防护主要采用树枝沙障先期阻沙、固沙,增加地表粗糙度、地表结皮,使流动沙地变为半固定沙地。
人工种植沙柳、柠条、沙地柏、沙打旺等灌木进行绿化,进而使半固定沙地变为固定沙地、草地,改善当地自然环境,保证公路运营安全。
沿线路基绿化按照“内灌外乔”的原则实施。
种植平面位置:路堤,乔木种植在边沟沟顶至征地红线的中央处,间距4米,纵向成行,观赏感强;路堑:灌木种植在天沟沟顶至征地红线的中央处,间距待定,纵向成行,错落有序,立体感较强。
建设成为绿色通道,景观通道。
⑵站场防护:本工程站区内生产、生活房屋周围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防护,绿化以乔、灌木为主,兼有草地,进行区域绿化,改善站区生态环境。
⑶桥梁工程防护:桥梁工程妥善安置桩基施工泥浆和弃碴,跨越河流、湿地的桥梁施工采取措施防止污染物进入水体,严禁在水源地河道内设置泥浆池;严格控制在绿洲内施工活动,加强环境恢复措施;桥梁预制场、砼拌合站等高噪音作业场地位于居民集中区时,应尽量避开,合理安排临近城区、居民区、学校和医院等噪声敏感地带的施工时间;施工场地和道路定时洒水,防止施工扬尘对地表植被和农作物产生不利影响。
⑷临时工程防护:从草场取土时,表面O.3m左右的土层应预先铲走保留,待取土后覆盖表层以利复植。
取土形成的边坡要平缓,坡度以小于45度为宜。
缓丘、荒地地段的取土场,取土后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开挖区坡面规整、底面整平清理及种草等绿化措施;其它大临工程主要包括铺(存)轨基地、道砟存放场、材料厂等,采取施工后平整,撒草籽绿化措施。
9.5.3噪声防护1、噪声防护措施确保当地居民及工矿企业不受施工噪声的影响。
进入施工现场不得高声喊叫、乱吹哨、限制高音喇叭的使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噪声。
出入现场的机械、车辆做到少鸣笛,不急刹车;车辆在等候装碴时待速或停机;加强设备维修,定时保养润滑;对机械正确操作,使机械噪声维持其最低声级水平。
2、主要生产、生活设备采取的措施产生噪声源的车间优先选用噪声低的符合国家环保要求的产品,施工中尽量采取减振降噪措施。
空调、通风设备均安装在设备间内与外界隔离,同时设减振垫及软接头等消《工业企2008—2348GBl 声措施以控制噪音传播,使其符合.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中的昼夜70dB(A)和55dB(A)的标准要求。
9.5.4水环境保护措施施工期间,施工营地机械维修、食堂产生的含油废水采用隔油池处理,粪便污水设化粪池处理后集中排放,以减少施工营地污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施工及生活废水的排放遵循清污分流、雨污分流的原则,各种施工废油、废液集中储积,集中处理,严禁乱流乱淌,防止污染水源,破坏环境。
在施工区和生活区设置污水处理系统,并备有临时污水汇集沉淀设施,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污水、泥浆等废水经过净化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规定,才能排放。
施工现场临时食堂,污水排放时设置简易有效的隔油池,定期清理,防止污染。
工地临时厕所化粪池采取防渗措施,采用水冲式厕所,并洒药进行防蝇、灭蛆措施,化学用品、外加剂妥善保管、库内存放。
严禁将含有污染物质或可见悬浮物质的水,排入水域或灌溉系统中。
9.5.5环境空气保护措施施工期,建筑材料的运输中产生的扬尘会使空气质量下降,应采取加盖篷布,道路洒水等措施,减少扬尘对环境空气、沿线植被的影响;另外做好施工机械及运输车辆的养护,减少尾气污染,降低施工期对大气质量的影响。
.新线运营期,沿线各站采用型煤锅炉,有一定的锅炉废气排放量,但在本地区环境容量大的基础上,对大气环境质量的贡献值微乎其微;通过选择符合国家环保要求的采暖锅炉及桑普炉,设置集中采暖锅炉房,可大大降低废气的排放,满足大气排放标准。
9.5.6固体废物收集、转运、处置措施工程施工期间,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应集中存放,交由环卫部门统一处理;建筑垃圾应尽量回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