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速公路环保绿化施工专业技术说明

高速公路环保绿化施工专业技术说明

九、施工期环境保护指南
9.1 施工期环境保护管理
(1)落实“最大程度的保护和利用沿线资源环境”的建设理念,努力把集双高速公路建设成为一条原生态的景观路、生态路、旅游路。

(2)建立环境保护领导机构,明确责任,把环境保护工作逐级落实到人。

(3)建立项目业主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科研单位、施工单位等多方联动机制。

实现多方联动参与、各负其责,努力做到动态设计、动态施工、动态监理、动态管理,遇到与建设理念相违背的做法及时反馈、及时纠正。

(4)结合本工程项目的特点,开展对管理人员、设计代表、环保监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现场培训,让各项环保措施切实得到落实。

(5)施工中“遵循设计但不照搬设计”。

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首先要认真阅读设计说明,领会设计理念,遇到和本项目建设理念相违背的地方,在不影响工程建设的前提下,应通过正常程序申请变更。

(6)各施工单位进场后,建设单位必须首先组织相关人员按照本指南确定施工工序,对各标段的主要负责人、监理人员和具体施工作业人员进行培训,然后再开始施工。

(7)制定环境保护奖惩和检查制度,加强施工期环境保护的监督检查。

各监理单位对本建设项目的环保工作要给予高度重视,并负责做好监督检查工作。

(8)加强施工期环境保护的现场指导。

指派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设计代表、驻地监理和环保科研人员为施工单位现场提供技术指导,帮助他们把沿线资源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9.2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
9.2.1植物资源保护措施
1、路基施工
(1)对林业部门采伐后保留下来的树木要严加保护,决不能再砍伐或施工中机械破坏,主体工程施工时在树木附近采取人工操作。

(2)路基施工之前先划出“环保绿线”(即路基压实边界到公路征地界范围的区域),“环保绿线”区域是植物资源保护的重点。

对路基实施二次清表,第一次清表时环保绿线范围的所有原生植被(包括乔木、灌木、草本以及林业部门采伐树木后留下的树桩)由施工方尽量实行保护。

第二次清表由施工方根据开挖后地质情况、地形特点、周边环境确定分台高度、边坡坡率、排水形式,然后再根据施工需要确定清场范围和具体办法。

第二次清场在保证路基稳定安全和施工操作的前提下,对环保绿线范围内有观赏价值的原生植被要尽可能保留,对互通区本文件设计图表中提示的“保留原地表植被”区域应与林业部门协商予以保留。

(3)路基第一次清表前由施工方先对清表范围的植物状况进行普查,对林业部门采伐留下的可用于景观改造的树桩要挖出妥善保存,用于制作标示标牌、小品或服务区座凳,尽量废物利用;可利用的原生灌丛、草皮根据需要尽量整体挖出移栽到绿化位置(如清表超过规定范围标段的相应区域);对表土资源要收集后集中存放,用于以后边坡、互通匝道环内、取弃土场等回填表土位置。

(4)路基第二次清表是在环保绿线范围内、因施工操作空间的需要进行的清场。

施工期施工单位必须会同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一道认真研究,确定最小占用方案。

采取人工清表办法,减小刨伤面。

如遇需要保护、利用的地表植被,按照乔木>灌木>草本>树桩的优先保护顺序进行占用。

(5)挖方路基在施工中尽量保留原始边坡坡面形式,不要进行扰动。

对设计文件中的坡面形式根据实地情况会同设计单位予以调整和灵活掌握,排水尽量采用自然散排,确实需要设置排水沟、截水沟的位置也要把排水设施隐藏在原生植被之中,不要刻意追求整齐划一。

(6)填方路基以压实位置(即1:1.5坡率的坡脚位置)为工程施工红线,清表时要把范围严格限制在这一区域,坡脚以外的原生植被如与本项目环保景观设计不相干扰,一律予以保留,以后路基填方时对压埋较深(30cm以上)的灌丛、草本带表土整块挖出就地移栽到新完成的填方路基隔离栅附近,以加速植被恢复;压埋较浅(30cm以下)的灌丛可不予移栽,靠其自身恢复生长。

保留灌丛如遇与本设计内容相冲突的情况,适当调整本设计种植植物的种植点,必要的情况下需要与设计单位沟通协商解决。

(7)软基路段严格按需要换填的范围进行开挖,换填范围以外的原生植被予以保留。

在开挖过程中,如果边界附近有较大的乔木,在不影响路基稳定性的情况下一定要注意保护,不要对乔木周围1米范围的地表扰动,以防树盘松动被大风刮倒。

开挖后换填要及时,并在换填后按本设计相关内容尽快维护和恢复坡脚外侧被破坏的植被。

(8)对路基施工留下的裸露区域要根据工程安排尽早开展绿化和恢复,并做好清表植被移植和绿化恢复之间的衔接工作。

(9)清表边线露出树根的树木要抓紧扶正培土,以防大风刮倒,保护树木健壮生长,消除施工和运营安全隐患。

(10)对清表过程中超过环保绿线范围、施工不需要占用的区域要及时覆盖腐殖土,并用原生植被进行恢复。

2、桥涵施工
(1)对于桥梁施工,要求只对桩基位置、桥台位置进行局部清场。

施工单位必须认真研究施工现场地形地貌,划定桩基施工需要占用区域的边界,对边界外的原生植被一律强制保留。

(2)对需要清表的扩大桩基础以及桥台位置,清表之前需要像路基要求一样首先对能移植的树木、灌木、草本进行移植用于绿化恢复,然后才可以开始桩基施工。

(3)确实对盖梁和梁板安装有影响的树木只做截枝处理,并适当捆扎以利施工,尽量不要随意伐除。

(4)特别对桥头位置不影响本项目环保景观设计施工的高大树木、乔木林、灌丛等植被要千方百计予以保留,使之成为桥头位置的装饰和衬托,形成视觉亮点,并对公路景观产生画龙点睛的效果。

(5)桥梁施工留下的创伤面要尽快绿化恢复。

特别是已完成清表的桥梁,对超过桥梁施工场地要求的区域要抓紧移植原生植被进行恢复。

(6)涵洞施工坚持半幅轮换施工,防止施工便道对植物资源的破坏,同时严格限制作业面积,尽量采取人工作业。

在满足涵洞施工作业的前提下,不多砍一棵树木,不多占一寸草地。

涵洞挖掘出的弃土要妥善处理,不能压埋周围树木、灌丛等植被。

3、取弃土场
(1)在取土、弃土之前,先规划好取弃土后的恢复方案,根据以后的恢复方案指导取土、弃土工作。

(2)在取、弃土之前,要先对取、弃土区域树木、灌丛、草本植被进行移植,可直接用于超挖路基区域的植被恢复,或者留待以后对取弃土场的恢复。

为保障对取土场原生植被的保护利用,要做好移植植被和恢复植被工作间的衔接。

(3)取、弃土场的表层土要提前进行剥离并集中堆放保护,以备将来绿化恢复之用。

(4)取、弃土工作完成之后要抓紧进行植被恢复。

首先根据取、弃土场所在位置的区域环境特征进行地形改造,使取弃土场地形与周围环境协调;然后覆盖腐殖土,种植树木和原生植被进行绿化恢复,及早恢复原生植被效果;特别线位附近的取弃土场更要早做规划。

4、施工场地
(1)施工场地要选择闲置或废弃的荒地进行设置,尽量减小对原生植被的破坏。

(2)对施工场地的树木(特别是规格较大的树木)要尽量予以保留,影响施工的可作绑缚、截枝处理,确实无法保留的尽量进行移植。

(3)充分利用综合施工场地或路基占用区域的场地,并采取集中拌和、集中预制的方式。

构筑物施工场地尽量合并,减少场地布设的数量和规模。

(4)施工场地清理之初,先对其上的原生植被(尤其是适宜移栽的树木)进行移植,用于需要植被恢复的位置,或留待以后植被恢复之用。

(5)施工结束之后,要对施工场地覆盖表土,并利用植被进行恢复。

5、施工便道
(1)施工便道要充分利用现有道路(如原有公路、林区生产道等)作为工程的纵、横向便道,尽量避免新增便道对原生植被的破坏。

(2)确实需要开设便道的,尽量选用植被稀疏或荒草地区域布设,施工便道上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