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司成本控制制度

公司成本控制制度

公司成本控制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成本管理,降低成本耗费,提高经济效益,根据国家有关成本费用的管理规定,结合本公司实际制定成本制度。

第二条在成本预测、决策、计划、核算、控制、分析和考核等成本管理各环节中,要抓住成本控制这个中心环节并贯穿到成本管理的全过程,以实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第三条在总经理领导下,由总会计师负责组织,以财务部门为主,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在全公司范围内按分级归口管理原则实行成本管理责任制,做到人人关心成本、事事讲究成本。

第四条为了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实行目标成本管理,企业建立成本中心,将目标成本层层分解,把责任成本与公司、分厂、部门、车间、班组、各岗位或职工个人的责任挂钩,使每个职工都承担一定的成本责任。

第五条在生产、技术、经营的全过程开展有效的成本控制。

(1)从市场预测、设计、科研、工艺、试制等过程,进行成本预测、决策,确定目标成本,制订费用预算和成本计划,进行成本的事前控制。

(2)在生产、制造等过程实行定额成本或标准成本核算,分析和控制成本差异,将成本指标分解落实,进行成本的事中控制。

(3)在销售、技术服务等过程,编制经营成果、成本指标完成情况及成本报表,对目标责任成本及降低成本的任务进行考核分析,进行成本的事后控制。

第六条严格遵守国家的规定,不得扩大和超过成本开支范围和费用开支标准。

财会人员有权监督、劝阻乱挤成本、擅自提高开支标准、扩大开支范围的行为,有权拒绝支付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开支,并有权向总经理直至上级财务主管部门报告。

第七条企业的下列支出不得列入成本、费用。

(1)为购置和建造固定资产、购入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的支出。

(2)对外投资的支出,被没收的财物。

(3)各项罚款、赞助、捐赠支出。

(4)国家规定不得列入成本、费用的其他支出。

第二章成本控制基础第八条做好各种定额工作,要求完整、齐全,达到平均或先进水平。

(1)由技术部门负责归口制定、管理产品的材料技术消耗定额。

(2)由设计部门负责归口制定、管理产品的外购配套件消耗定额。

(3)由设备动力部门负责归口制定、管理设备的产品配件消耗定额。

(4)由工具部门负责归口制定、管理工具的消耗定额。

(5)由劳资部门负责归口制定、管理劳动工时定额。

(6)由财务部门负责归口制定、管理费用和资金定额。

第九条制定公司内计划价格,力求合理、稳定。

一般在一年内不变,但每年要结合实际情况调价一次,以减少价差。

(1)由供应部门归口制定、财务部门统一管理材料物资计划价格。

(2)由工具部门归口制定、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工具计划价格。

(3)由设备动力部门归口制定、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备品配件计划价格。

(4)由生产计划部门归口制定、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工艺协作计划价格。

(5)由财务部门归口制定、管理产品劳务计划价格。

第十条整顿原始记录,做好统计工作,要求凭证完整、数据准确、报表及时。

(1)由生产计划部门归口制订、管理生产原始记录格式。

(2)由技术部门归口制订、管理技术原始记录格式。

(3)由各材料物资部门归口制订、管理材料物资原始记录格式。

(4)由设备动力部门归口制订、管理设备动力物资原始记录格式。

(5)由财务部门归口制订、管理财务成本原始记录格式。

以上所有表单格式,由归口部门制订,印刷时由财务部门统一审核;总务部门统一印制后,交归口部门管理使用。

第十一条配备好计量装置和流量仪表,要求计量科学、数字准确、计费合理。

(1)由材料供应部门归口购置、管理材料物资的计量装置。

(2)由设备动力部门归口购置、管理三气、水、电的流量仪表。

(3)由计量部门统一校正、维修、管理所有计量装置和流量仪表。

第十二条建立财产物资管理制度,要求收发有凭证、仓库有记录、出厂有控制、盘存有制度,保证账实相符。

(1)由供应部门制定制度并管理材料物资。

(2)由设备动力部门制定制度并管理设备及备件。

(3)由工具部门制定制度并管理工具。

(4)由生产计划部门制定制度并管理在产品、半成品。

(5)由销售部门制定制度并管理产成品。

(6)由总务部门制定制度并管理家具用具。

所有财产物资统一核算管理,由财务部门归口负责。

第三章目标成本第十三条目标成本是企业综合市场及行业造价水平、考虑未来市场波动及结合本企业管理水平和历史经验制定的,在一定时期内经过努力所要实现的成本目标,是项目成本的控制线。

第十四条目标成本的编制原则。

(1)各阶段目标成本应遵循后阶段小于前阶段的原则。

即投资测算成本>方案阶段目标成本>施工图阶段目标成本。

(2)编制目标成本前,应先进行市场及行业调研,依据市场行情、国家政策及项目特征等因素进行调整而形成目标成本。

(3)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以单位工程或分部、分项工程成本为控制对象。

(4)成本核算对象一经确定不得擅自变动。

第十五条目标成本制定后,要以财务部门为主,会同生产、技术、劳资等部门进行分解和分配,作为设计、工艺、试制、投产等过程的主要经济数据加以控制,依靠职工群众努力实现目标。

(1)按料、工、费项目进行分解,分配给设计、工艺等技术部门及生产、劳资等部门。

(2)按产品的部件、关键性零配件进行分解,分配给设计、工艺、科研等技术部门。

(3)按可控制的现行成本进行分解,分配到部门、分厂、车间、班组。

第四章成本计划第十六条成本计划是以货币形式预先规定企业计划期内产品生产耗费和各种产品的成本水平。

第十七条成本计划的内容。

(1)产品单位成本计划。

(2)商品产品成本计划。

(3)制造费用计划。

(4)期间费用预算。

(5)降低成本的主要措施。

在编制成本计划时,除了上述五项成本计划外,还应对成本计划进行必要的文字说明。

第十八条成本计划编制需遵循的原则。

(1)编制成本计划应以先进合理的技术经济定额为基础,并有具体的措施作保证。

(2)成本计划的编制要严格遵守成本开支范围,注意成本计划与成本核算的一致性。

(3)成本计划的编制必须同其他有关计划密切衔接,相互促进,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4)成本计划的编制要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尽量吸收计划执行者参加。

第十九条成本计划的编制步骤。

(1)收集和整理资料。

(2)预计和分析上期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

(3)进行成本降低指标的测算。

(4)编制企业成本计划具体内容。

第五章定额标准成本第二十条定额标准成本,是以材料技术消耗定额、劳动工时定额、费用预算定额为定额标准用量,以材料计划价格、每工时计划工资率、每工时计划变动费用分配率为计划标准价格所计算的定额成本。

第二十一条按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固定制造费用四个成本项目计算产品的生产成本,其计算公式:(1)直接材料定额成本=定额用量×计划价格。

(2)直接人工定额成本=定额工时×计划工资率。

(3)变动制造费用定额成本=定额工时×计划费用分配率。

(4)固定制造费用定额成本=固定制造费用预算。

(5)产品定额成本=直接材料定额成本+直接人工定额成本+变动制造费用定额成本+固定制造费用定额成本。

(6)产品实际成本=产品定额成本±成本差异±定额变更。

第二十二条以定额成本为依据,按毛坯、加工、装配等车间、分厂计算各生产步骤的分步成本,据以计算产品的定额成本。

毛坯包括铸、锻、板。

原材料件加工包括重大件、中小件和加工件,装配包括各种产品的装配。

其计算公式:(1)原材料定额成本=S定额用量× 计划价格。

(2)毛坯件加工定额成本=S定额工时×计划工费率。

(3)毛坯件全部定额成本=原材料定额成本+毛坯件加工定额成本。

(4)加工定额成本=S定额工时x 计划工费率。

(5)加工件全部定额成本=毛坯件全部定额成本+机加工定额成本。

(6)装配定额成本=S定额工时×计划工费率。

(7)装配全部定额成本=加工件全部定额成本+装配定额成本+外购配套件定额成本+包装和其他材料定额成本。

(8)产品定额成本=装配全部定额成本。

第二十三条按成本类型,选择适用的控制制度。

第二十四条如按现行定额作为标准用量,将计划价格作为标准价格,则计算的定额成本与标准成本是一样的,但两者作为成本核算方法或制度来说则有区别。

第六章成本差异分析第二十五条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直接材料用量差异+直接材料价格差异。

(1)直接材料用量差异=计划价格×(实际用量-定额用量)。

(2)直接材料价格差异=实际用量×(实际价格-计划价格)。

第二十六条直接人工成本差异=直接人工效率差异+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

(1)直接人工效率差异=计划工资率×(实际工时-定额工时)。

(2)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实际工时×(实际工资率-计划工资率)。

第二十七条变动制造费用差异=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差异。

(1)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计划变动费用分配率×(实际工时-定额工时)。

(2)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差异=实际工时×(实际分配率-计划分配率)。

第二十八条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差异。

(1)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计划固定费用分配率x(实际工时-定额工时)。

(2)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开支数-(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计划分配率)。

第二十九条成本差异的有利和不利。

凡实际成本大于定额成本为超支,即不利因素;凡实际成本小于定额成本为节约,即有利因素。

第三十条成本差异的量差和价差。

发现实际成本脱离定额成本发生偏差,就需要分析成本差异的量差和价差,以便进一步查明原因,采取积极措施纠正偏差,以控制成本超支或进一步挖掘内部潜力,增收节支。

第七章成本管理责任制第三十一条成本管理责任制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

(1)公司成本管理在总经理领导下,由总会计师负责组织,以财务部门为主,有关部门参加,对全厂成本进行预测、决策、计划、核算、控制、分析、考核和监督。

(2)车间、分厂成本管理在分厂厂长或车间主任领导下,以财会室为主,有关部门参加,对本单位的成本进行计划、核算、控制和分析。

第三十二条建立公司成本指标控制体系,实现归口管理。

(1)生产计划部门负责归口管理产品产量、品种、出产期等指标。

(2)物资供应部门负责归口管理原材料、燃料、外购配套件等的消耗指标和材料利用率指标。

(3)设备动力部门负责归口管理动能消耗指标、设备保养维修指标及设备完好率指标。

(4)设计、工艺、科研等技术部门负责归口管理试制新产品和改进老产品的目标成本,以及技术革新、技术改造、设计图纸等费用指标。

(5)劳动工资部门负责归口管理工资基金、劳动生产率、工时利用率等指标。

(6)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归口管理废品率、废品损失限额以及检验费等指标。

(7)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归口管理行政管理费用指标。

(8)工具部门负责归口管理工具消耗、自制工具成本等指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