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华师范大学

西华师范大学

西化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创建于1946年,是一所师范教育成美丽校园(北湖校区)(20张)果卓著、非师范发展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省属省重点大学,是四川省第一所师范类高等学府和全国首批学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学校地处嘉陵江中游的丝绸之都、三国文化发祥地、共和国“三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小平故里广安在1993年7月独立为地区前隶属南充〉、解放军总参谋长罗瑞卿)故里——四川南充市。

学校现有23个二级学院,在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研究生共32369人;有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十大学科门类的55个本科专业(运动训练为教育部批准的单招专业,面向部分省份招收田径、篮球、排球、足球、射击〈限报10米气步、手枪〉、射箭、跆拳道等项目高水平运动员,该专业开设短短几年来,已产生2012年伦敦奥运会季军、2010年广州亚运会冠军喻丹、世界大运会冠军任进科等体坛新星),其中有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7个;学校自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现有1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中国古代文学、动物学、政治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史文献学、高等教育学、有机化学、理论物理等特色学科实力雄厚,另有教育硕士、农业推广硕士、体育硕士、工程硕士、管理硕士、高师硕士等6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有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个学科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2102人,专任教师1625人,其中教授200人,副教授475人。

学校有北湖、西山两个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2500余亩,建筑面积96万余平方米,建有综合性体育馆、网球场、游泳池、多功能学生活动中心等各类现代化服务设施。

学校图书馆藏书325万册,建有电子教育科研网、文献检索中心等。

西华师大历六十余载之耕耘,育出满门桃李;经千锤之锻炼,校园风光(西山校区)(21张)培育英才十万。

作为一所以师范教育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西华师大素以校风淳朴、学风浓厚而著称,其育人质量和办学水平声闻九州,享誉巴蜀。

经过六十余年发展与建设,学校已成为川渝地区高校领导、专家教授及市、县教育局长、中小学校长、特/高级教师、优秀班主任、青年骨干教师等优秀教育人才的摇篮和西部地区师范教育的响亮品牌。

建校60余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立足四川、面向西部、辐射全国、矢志不渝为基础教育和基层教育服务”的服务面向,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同发展,凝练出了“铸魂励教、陶冶化育”的办学理念,形成了“校风淳朴、学风浓厚、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

学校在两度迁址、八易其名的沧桑经历中,砥砺出的奋发进取、自强不息的师大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学子,他们广泛活跃在教、科、文、体、政、企等诸多领域,并以卓越的成绩铸就了学校良好的口碑和社会声誉。

学校被誉为读书的好地方,选材的好去处。

历史沿革西华师范大学脱胎于抗战时期的国立东北大学。

1938年,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东北大学内迁四川三台县办学。

1946年初,东北大学回迁沈阳,同年5月,部分川籍教师在四川省三台县原东北大学校址上创办私立川北农工学院;1949年12月,学校从三台县迁至南充市小西街并更名为私立川北大学;1950年7月,在时任中共川北区第一书记、川北行政公署主任胡耀邦的关心和支持下,学校与川北文学院合并组成公立川北大学,同年9月改称川北大学。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光辉历程(9张)以川北大学为主体,合并川东教育学院、四川大学和华西大学的部分专业,改为师范性质的高等学校并迁入川北行署原址,组建为四川师范学院,成为新中国第一批本科院校和四川省第一所师范类高等学校。

1956年8月,原四川师院一分为二:本科专业迁往成都,校名沿用四川师范学院(1985年更名为四川师范大学),专科留在原址南充,更名为南充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恢复本科办学并更名为南充师范学院,1989年初,学院校名恢复为四川师范学院。

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西华师范大学。

1.1946年5月,一部分抗战期间的东北大学的川籍教师在四川省三台县原东北大学(抗战时期)校址上建立私立川北农工学院。

设农艺、农经、化学工程、土木工程、工商管理、数理、农田水利七个系。

2.1949年12月,地址由三台县迁至南充市,更名为私立川北大学。

设文商学院、理工学院和农工学院,增设中文、哲史二个系3.1950年7月,更名为公立川北大学。

4.1950年9月,更名为川北大学,增设水利、土木、化工、电机、采矿五个一年制专修科。

5.1952年10月,更名为四川师范学院。

接受四川大学师范专科(本科调往西南师院),设中文、历史、化学、数学、物理五个系及相应的专业。

6.1956年8月,四川师范学院分校搬迁,学院本科专业迁往成都(1985年更名为四川师范大学),专科留在南充,更名为南充师范专科学校。

增设生物系及相应的专业。

7.1958年11月,恢复本科办学,更名为南充师范学院。

同时增设外语、地理、物理、政治四系共计九系及相应的专业。

8.1989年1月,校名恢复为四川师范学院。

9.2003年4月,更名为西华师范大学。

截至2011年,学校现有二级学院23个,本科专业50多个,硕士点100余个,在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研究生和外国留学生30000余人。

校区介绍1.北湖校区(老校区)学校分两个校区办学。

老校区位于南充市顺庆区莲池路,毗邻南充最为知名的景点北湖公园。

北湖在汉代称“鱼池”,明代称“北湖”。

西华师大老校区(南充市育英路)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1960年3月,朱德、贺龙、罗瑞卿、康克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到南充视察时,曾在北湖垂钓。

1984年兴建公园时,定名“北湖”,胡耀邦题写了“南充市北湖公园”匾名。

毗邻北湖公园的师大老校区是原川北行署区(中国几千年历史中第一次作为省建制设的首府)驻地,是后来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任中共川北区委员会书记兼川北军区政委、川北行政公署主任时修建。

1952年撤行署恢复省制时,川北行署全部建筑物由该校接收作为学校校园。

60年岁月沧桑,今日的校园内绿树掩映,古木参天,草坪适布,风景如画。

春日繁花似锦,鸟语花香;夏季莲花映日,柳浪随风;秋天丹桂飘香,百菊争艳;冬时腊梅盛开,瑞雪迎春,一片诗情画意;省级重点保护文物胡耀邦办公旧址、川北行署礼堂以及民国时期老建筑群等见证了学校60余年的如歌岁月和厚重历史。

地址:南充市顺庆区育英路44号市内公交:5路,31路,2.西山校区(新校区)新校区位于南充市郊的西山脚下。

南充西山为南充著名风景名胜之地,西华师大新校区(南充市西华路)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不但有谢自然飞天的美丽传说,且南充人历有“三月三游西山”的传统盛举。

南充古八景就有三景位于此。

“金泉夜月”传为袁天罡化金钗为水而成;“果山秋色”曾以黄果满山、刺槐林金秋送爽而著称;“栖乐灵池”虽置山颛,但不管如何干旱,此池清水满盈不涸,时人以池水浊清而判气象。

西山集中了汉代以来的大量文物古迹,展现了南充市的悠久文化历史和发达的文明成果。

唐代女诗人薛涛、宋代大诗人陆游等都曾流寓南充,赋诗盛赞西山美景。

毗邻西山的师大新校区是世纪之交时学校征地所建,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规划与设计,占地2000余亩,建筑面积90余万平方米。

自2001年部分投入使用以来,一期、二期工程已全部完工,学校师生陆续入驻驻2万余人。

校园内建设有教学大楼、文科楼、理科教学实验楼、图书馆、专家别墅、行政办公大楼、以各二级学院为独立单位的化学楼、音乐楼、美术楼及综合性体育馆、足球场、网球场、游泳池、多功能学生活动中心、音乐厅、校医院等各类功能完善、条件一流的现代化的教学、生活设施。

此外,还有迎曦湖、钟楼、浩然亭、石拱桥等景观相映成趣。

师大新校区山环水绕、地势开阔,恢宏大气,湖光塔影、亭台楼阁美不胜收。

新老校区校园风格迥异却同样魅力无穷,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地址:南充市顺庆区师大路1号市内公交:5路,22路,31路,35路办学定位六十余年的发展历程逐渐凝练出“从严治校、严谨治学、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校园精神和“铸魂励教、陶冶化育”的办学理念,在培育人才的过程中发挥了强大的凝聚功能和同化功能。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立足四川、面向西部、辐射全国的具有鲜明教师教育特色的教学型师范大学.目前,全校上下正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奖/助学金一、政府设立的奖励、助学金1.国家奖学金8000元/人.年。

中央政府设立,每年评一次2.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人.年。

中央政府设立,每年评一次3.国家助学金2000-4000元/ 人.年。

中央政府设立,每年评一次4.体育彩票助学金2000元/人.年。

四川省体育局出资设立,每年评一次5.国家助学贷款最高6000元/人.年。

主要在生源地办理二、学校设立的奖、助学金1.学校奖学金100-500元/人.学期。

每学期评一次2.勤工助学80元/月.岗。

每学期调整一次3.校工会“烛光”奖助学金500元/人.年。

学校教职工捐资设立每年评一次三、社会团体或个人设立的奖助学金1.香港福慧奖(助)学金2000-2500元/人.年。

每年调整一次2.北美世界日报奖(助)学金3000元/人.年。

每年评一次3.四川扶贫基金会栋梁工程助学金2000元/人。

.年每年评一次4.广州助学金2000元/人.年。

每年评一次5.峨眉山佛教慈济功德会助学金2000元/人.年。

每年调整一次6.新长城助学金1840/人.年。

每年评一次7.成都巨辐奖学金1800元/人.年。

中文系77级校友何农先生创办的成都巨辐集团捐资设立,每年调整一次学科建设学校现有23个二级学院,有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的55个本科专业(运动训练为教育部批准的单招专业),在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研究生和外国留学生3万余人。

学校建设有7个国家级特色专、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6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教学团队、41门省级精品课程。

学校教师近三届获得国家级、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39项,其中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学校自1979年即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是“文革”后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有[1]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覆盖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2个,有教育硕士、农业推广硕士、体育硕士、高师硕士、工程硕士(计算机技术)、公共管理硕士(MPA)等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6个学科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有四川省重点学科9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部省共建基础实验室4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