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西方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西方文化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本课程为专业必修课,学分数3分,周学时3个小时,主要教授内容:西方文化概论是一门以西方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人文学科。

“西方文化概论”是一门向高等学校文科学生系统介绍西方文化的课程。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一是全面了解西方文化传统极其演进历程,了解西方文化的历史、现状和特征,增强我们对西方历史文化的认识;二是在了解西方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与精神轨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的特性和世界文化的发展情况,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

主要教学方法:以讲授方法为主,其他教学手段为辅。

(建议用多媒体教学以增强教学效果)第一章导论(6学时)本章主要介绍西方文化精神,西方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特征。

本章需要掌握西方文化的内在精神和西方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特征,这是本章的重点的难点。

第一节二希传统古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是欧洲文化的两大源流,文化史上称为“二希”传统,它们在漫长的历史流变中呈矛盾冲突和互补融合之势。

欧洲近代文化的人文观念和艺术精神的基本内核,都来自于这两大传统。

古希腊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头之一,其中所蕴含的“人”的思想观念,经由古罗马文化对后来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希腊人同自然分离后,就产生了强烈的个体意识时,作为主体的人就处于高于自然与社会的位置上,主张人对自然与社会的征服和改造,主体与客体呈分立态势。

希伯莱文化是欧洲文化的又一源头,其中所蕴含的“人”的观念,经由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对后来的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重视人的精神和理性本质,强调理性对原欲的限制,是早期希伯来文化和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价值观念的主要特征。

这种尊重理性、群体本位、崇尚自我牺牲和忍让博爱的宗教人本意识,是以后欧洲文化内核的又一层面。

基督教实际上是希腊文化和希伯莱文化两大文化传统的融合。

近代以来,为传统教义的反叛者的宗教思想家和教外思想家所重新解释的基督教日渐超出狭隘的宗教意义,渗透了西方文化的各个方面,因此,虽然近几个世纪以来宗教的外壳逐渐松动甚至解体,但宗教的内核仍深藏于西方人的价值观念、伦理原则和文化方式之中。

宗教文化得以保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理性对其的渗透和改造,时代愈晚,从希腊文化中产生的理性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就愈大。

第二节、西方文化精神西方文化主要是图像化的,呈现出空间性特征。

超越变动不定的现象,求得永恒不变的真实,在对永恒完美的原型的追摹中寻求自身的完美。

然而,自身的欠缺却使他们深感自我与理式、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距和深刻对立,竭力弥合而不能,人们在对完美理式的信念中不停地战胜冲突,完善自身。

西方文化的两个支柱和轮子为理性和宗教。

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二希”文化传统?2、简谈西方文化精神。

第一章希腊罗马文化(10学时)本章主要介绍希腊罗马文化,要求基本了解希腊罗马文化的发展脉络,掌握希腊罗马文化的特征。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是对希腊文化中“理式”观念的把握,这是掌握西方文化精神的关键,也是理解基督教文化的重要基础。

第一节:爱琴文明的发展演化一、米诺斯文明二、迈锡尼文明第二节希腊神话与传说一、希腊神话传说的源流二、希腊神谱三、神谱的文化学意义四、荷马史诗与“系统叙事诗”第三节希腊城邦文化一、希腊城邦的发展演变(一)希腊城邦的崛起与殖民(二)早期希腊城邦的政治变革(三)斯巴达的政治与文化(四)雅典的政治与文化(五)从分离主义到帝国主义二、城邦时代的希腊文化(一)希腊的宗教生活(二)希腊悲剧的“命运”主题(三)希腊戏剧的“后现代”意义(四)希腊哲学的发生与演化(五)希腊的科学(六)希腊文化精神三、希腊城邦文化的衰落(一)雅典民主制的蜕变(二)亚历山大帝国与希腊化时代(三)希腊文化精神的凋敝第四节罗马文化一、罗马帝国的兴衰(一)罗马的起源(二)罗马帝国的扩张(三)罗马政治体制的演变(四)恺撒与奥古斯都(五)罗马帝国的衰亡二、罗马文化的特征(一)希腊人与罗马人(二)罗马英雄主义(三)罗马的宗教(四)罗马法(五)罗马的哲学、文学艺术和科学(六)罗马世风的腐化复习思考题:1、希腊罗马文化精神的异同2、基督教与希腊哲学的内在联系第二章中世纪基督教文化(14学时)第一节基督教的早期发展一、基督教的“两希”传统(一)律法主义的犹太教(二)耶稣与基督教(三)基督教与犹太教(四)基督教与希腊哲学(五)基督教的真正父亲二、基督教与罗马帝国(一)苦难的历程(二)基督教的合法化与国教化(三)基督教与异教文化(四)修道运动三、基督教与日耳曼族(一)罗马帝国时期的日耳曼人(二)蛮族大入侵(三)蛮族的皈依第二节基督教与西欧封建社会一、西欧封建社会的经济生活(一)封建制与庄园经济(二)修道院经济(三)西欧封建社会的生活状况二、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格局(一)“神圣”与“世俗”(二)十字军东征(三)“阿维农之囚”与罗马教会的衰落三、西欧封建社会的文化状况(一)中世纪西欧社会的精神生活(二)教会与大学(三)中世纪的哲学(四)骑士精神与骑士文学(五)基督教唯灵主义与哥特式建筑四、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衰落(一)信仰的衰落与道德的沦丧(二)教会的堕落(三)宗教裁判所(四)基督教文化的内在矛盾复习思考题:1、中世纪文化的多元性2、蛮族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第三章西方近现代文化(24学时)第一节文化大变革的滥觞一、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是欧洲文化的大转型时期,人们对宇宙、社会和白我的认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17世纪的欧洲讲究理性与秩序,这种时代精神在这一时期的文化主流即新古典主义文化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从而也带来了文化中人文观念的演变。

二、宗教改革第二节新视域与新背景一、地理大发现及其后果(一)航海活动的时代背景与初始动机17世纪的欧洲讲究理性与秩序,这种时代精神在这一时期的文化主流即新古典主义文化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从而也带来了文化中人文观念的演变。

文艺复兴运动一方面带来了人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对个性自由的片面追求,也成为人的道德水准下降和社会混乱的重要原因。

(二)航海活动的发展过程(三)海外扩张与殖民主义二、民族国家的崛起(一)王朝国家与民族国家(二)“势力均衡”与大国兴衰(三)奥斯曼帝国与俄罗斯帝国三、从宗教专制到宗教宽容(一)“反宗教改革运动”与宗教战争(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与宗教宽容第三节西方文化的现代化一、“天才世纪”的文化成就(一)怀疑主义与经验主义18世纪启蒙文化也和新古典主义文化一样强调理性精神,但启蒙文化的“理性”在肯定笛卡尔所讲的理性精神之外,又从自然法则的高度,强调人与人之间平等自由的社会法则,肯定人的情感的天然合理性。

这既是对中世纪宗教神性的更彻底的否定,又是对否定情感自由的新古典主义理性精神的一种调节与反拨。

启蒙文化思想家大多都把个性与情感自由强调到了高于理性与秩序的程度。

(二)科学理性的勃兴(三)自然神论(四)古典主义(五)人性的觉醒二、现代化转型的完成(一)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二)基督教信仰在西方现代化文化中的意义(三)西方的政治文化变革(四)西方的经济发展和国际格局(五)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六)西方现代科技的巨大成就与精神苦恼20世纪西方垄断资本主义是19世纪自由资本主义合规律的发展,它们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与延续性。

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19世纪习以为常的那些资本主义剥削方式差不多被淘汰,但是这并不能掩盖一个事实,即19世纪和20世纪的资本主义奠定在一个原则之上:人把人作为工具”。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不仅比以前更清楚地认识到了启蒙思想家那种人性自山、人人平等的理想的虚幻性,而且,事实使人们看到,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仅存在着不同社会集团的口的、权力、利益的矛盾与冲突,而且还把人的全部私欲、恶或内心的阴暗面激发出来,疯狂地追求自我的满足。

人的这种“自由”追求常常是冲动的、进攻性的,它不仅表现为暴力行为,而且还表现为各种思想、情绪、意志等非理性的特征。

从19世纪开始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争夺演化为20世纪“国对国的战争”,说明,人类自己追求和建立起来的“理性工国”陷人了可怕的非理性境地。

“人道主义价值和希伯莱—基督教价值,特别是其中个人的价值,因野蛮主义的恶性膨胀而受到了践踏。

”这是资本主义“理性王国”从19世纪到20世纪合规律的发展,这种非理性也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在同一性和延续性基础上于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进一步发展。

19世纪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时代人们深感忧虑和恐惧的人性的邪恶及其破坏力,被20世纪的两次世界火战所充分地证实。

因此,如果说19世纪上半期人们对人的理性力量、人性善的力量仅仅表示怀疑的话,到了20世纪,则变成了失望甚至绝望。

西方现当代的自然科学成就,也强化了人们的非理性意识,加深了人对自我力量评价时的悲观与失望。

诚然,西方近代科学的发展,对于人们改造自然,洞察宇宙万物之本质,对于人们建立科学理性,破除宗教蒙昧主义,都起到了巨大作用。

但是,科学并非万能,科学的发展无法完全解决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问题;科学理论无法为人们提供人生价值判断的尺度。

人不能根据科学事实去爱、去恨,从而解决精神的、情感的、道德的和信仰的种种矛盾和需求问题,因为人是具有灵魂和精神的动物,离开了对人的精神世界及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把握和认识,把科学理性当作唯的人类知性,当作人类认识发展史的唯一真理性,那么,科学理性也就成了荒谬的东西了。

现代西方科学的发展,不仅没有解决人的信仰、价值观和精神、情感需求问题,相反还加重了这方面的危机感。

现代心理学让人看到了隐藏在理性外壳后面的本能冲动,使人洞察了潜意识那一片“黑暗世界气生物学的“自然选择”击碎了启蒙学者的“人生而平等”的自然法则,也击碎了“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理想,使资本卜义的“自由竞争”失去了传统理性原则的制约而走向尔虞我诈、为所欲为、巧取豪夺。

可见科学加深了人对自身内心宇宙复杂性的认识,科学理性摧毁了基督教宇宙观,也破坏了传统的理性上义文化价值体系,所谓“上帝死了”的根本涵义也就在此“上帝”死了,也即理性死了,而非理性则“复活”了;“上帝”死了,也即旧的文化价值体系崩溃了,而新的文化价值体系却没成型。

一个没有“上帝”的世界,是人为所欲为的世界;一个失去了理性制约的时代,是非理性泛滥的时代。

非理性主义思潮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蔓延开来的(。

“上帝”死了,却没有救活人自己,人类似乎到了在劫难逃的世界末H。

于是,一种比19世纪更深重的恐惧、焦虑、痛苦乃至绝望的情绪弥漫了20世纪西方社会。

“20世纪的精神病比19世纪更为严重,尽管20世纪资本主义出现了物质的兴盛。

”①事实上,在现代西方,“物质的兴盛”也是催化非理性思潮、加重人的危机意识和异化感的重要因素。

20世纪的西方社会由原先的生产型转化为消费型,人们饱享着一个多世纪来疯狂地向自然索取物质财富所获得的丰硕成果,社会的物质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然而,人的物化现象不仅未能消除,反而显得变本加厉,并呈现出新的形态,在消费型社会中,作为消费者的个人必须依靠金钱而存在,因而金钱依然是卜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