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研医学影像学颅脑第一部分

研医学影像学颅脑第一部分

鉴别要点
脑实质内特别是皮层下区多发病灶,周围伴明 显水肿,强化后呈结节状或环状强化,结合病人 的年龄及病史,脑转移瘤不难诊断,但仍需与脑 内多发病灶相鉴别,如脑脓肿、多发结核瘤、脑 囊虫。
26
27
第一节 颅内肿瘤
28
脑转移瘤
29
六、脑转移瘤
CT表现:
大脑内多发或单发结节影,密度低而欠 均匀,瘤周水肿明显。增强后多呈结节或环 状不规则强化。
临床表现儿童以发育障碍,颅压增高为主。
成人以视力,视野障碍,、精神异常及垂体功
能低下为主。
21
五、颅咽管瘤
MRI表现:
颅咽管瘤常见鞍上区分叶状囊实性肿瘤。 T1WI上肿瘤信号混杂多变。可为高信号(胆 固醇结晶),等信号(实性部分)及低信号 (坏死组织)。T2WI上以高信号为主,钙化 为低信号。
注射GD-DTPA后肿瘤实性部分及囊壁可 强化。显示肿瘤钙化MRI不如CT清楚。
17
听神经瘤 平扫+增强
18
听神经瘤
19
听神经咽管瘤
临床与病理:
颅咽管瘤是儿童颅内常见肿瘤,来源于原 始外胚叶形成的颅咽管残余上皮细胞。常见儿 童,也可发生于成人。20岁以前发病接近半数。 鞍上是肿瘤好发部位。肿瘤以囊性多见,囊内 容物常伴有胆固醇结晶,蛋白脱屑,囊壁易钙 化。
大家好
1
医学影像学
中枢神经系统
陕西中医学院医学影像教研室 徐会吾
2
三、垂体腺瘤
临床与病理:
垂体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左右,多发生 于成年人,依据肿瘤的大小,通常将垂体腺瘤 分为 微腺瘤与大的腺瘤,直径小于10mm者称 为微腺瘤。
根据肿瘤有无分泌激素的功能,又分为有 分泌激素功能和无分泌激素功能两类。临床表 现功能性垂体瘤依各种不同内分泌亢进出现的 症状而异,无功能性垂体腺瘤一般较大,可出 现头痛、视力障碍等。
12
四、听神经瘤
MRI表现: MRI由于高分辨率,无损伤,无骨伪影及
三维成像等特点,是诊断听神经瘤最佳检查方 法。
平扫可见桥小脑角区以内耳道为中心的类 圆形长T1长T2信号,肿瘤内如伴有囊变出血时, 信号不均匀。T2WI上可显示内耳道扩大。
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呈明显均匀强化, 并可见增粗的听神经与之相连。
CT表现:
平扫 蝶鞍扩大,蝶鞍内类圆形略高密度肿 块,边界光整,密度均匀。较大者可向上突入鞍 上池,压迫视交叉,向下膨入蝶窦腔内,增强后 均匀强化。
如并发出血(瘤卒中),可见瘤内高密度。如合 并钙化为更高密度,坏死者其内密度不均匀减低。
增强扫描多数均匀强化或环状强化。
9
垂体腺瘤平扫
10
垂体腺瘤增强
11
四、听神经瘤
临床与病理: 听神经瘤是颅神经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占颅内
肿瘤的8%—10%,是成人桥小脑角区最常见肿瘤, 听神经瘤多起源于听神经的前庭支神经鞘细胞。
肿瘤生长缓慢为良性脑外肿瘤,早期位于内耳 道,以后由内耳道口长入桥小脑角区。常伴内耳道 扩大。
临床主要表现为患侧听力减退或丧失,可合并同 侧面神经和三叉神经麻痹,肿瘤大时可造成脑积水, 颅压增高等。
出血部位好发于基底节、丘脑、脑桥和 小脑。临床症状多突然发病,口眼歪斜、 半身不遂、语言不利,重者可有突然昏到、 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等。
36
脑出血CT表现:
急性期(3天之内):
血肿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增高的肾 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团块影。CT值 60—80Hu,周围水肿较小,局部脑室受 压变形移位。破入脑室者可见脑室内高 密度积血(液-液平)。
13
第一节 颅内肿瘤
听神经瘤 平扫+增强
14
听神经瘤 平扫+增强
15
听神经瘤增强
16
四、听神经瘤
CT表现:
平扫 一侧或双侧桥小脑角区圆形或类 圆形肿块,位于内听道口。肿块呈等或略 高密度影,瘤周水肿轻或无,内听道骨性 结构扩大,呈喇叭口状。肿瘤较大时可压 迫脑干和四脑室变形移位。
增强扫描肿瘤均匀明显强化。
3
三、垂体腺瘤
MRI表现:
垂体微腺瘤一般用冠状位和矢状位薄 层(3mm)扫描,T1WI为略低信号, T2WI较高信号。而其间接征象如垂体高度 增加,(男7 mm ,女9 mm )上缘膨隆, 垂体柄偏斜,鞍底倾斜等则诊断意义更大。
Gd-DTPA增强后,肿瘤轻度强化。
4
垂体微腺瘤
5
三、垂体腺瘤
MRI表现:
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恶心呕吐,共济失调, 视神经乳头水肿等,有时表现极似脑中风。
25
六、脑转移瘤
MRI表现:
典型的脑转移瘤常见脑内多发病灶,T1WI为 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瘤周水肿广泛,占位效 应明显。注射Gd—DTPA后,肿瘤呈结节状、环 状、花环状明显强化,有时内部还有不规则强化 小结节。
30
31
32
33
34
第二节、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疾病又称脑卒中,中医称“中 风”。包括:
一、脑出血 二、脑梗死 三、脑血管畸形 四、颅内动脉瘤。
35
一、脑出血
脑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溢出血管外,在脑 内形成血肿。多由高血压、脑动脉瘤、血 管畸形、血液病、脑肿瘤等原因,常以高 血压、动脉硬化者多见。
垂体大腺瘤显示鞍内肿瘤一般信号均 匀,T1WI呈略低信号,T2WI呈较高信号, 如肿瘤内因坏死,囊变,出血时信号则不 均匀。肿瘤向鞍隔上生长,冠状面呈葫芦 状,称“束腰征”鞍上池受压变形闭塞, 向上推举视交叉上移,注射Gd-DTPA后肿 瘤呈明显强化。
6
垂体腺瘤平扫+增强
7
垂体腺瘤平扫+增强
8
三、垂体腺瘤
22
颅咽管瘤平扫
23
颅咽管瘤平扫+增强
24
六、脑转移瘤
脑转移瘤是颅内常见恶性肿瘤,占颅内肿瘤 20%。是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通过血行播散或脑 脊液循环转移到大脑实质或脑膜。
肺癌是脑内转移最多的原发肿瘤,此外,还有 乳腺癌、胃癌、结肠癌、肾癌、甲状腺癌、卵巢癌 和前列腺癌等。转移瘤老年人多见。常呈多发病灶。 肿瘤血供丰富,中心易发生坏死、囊变和出血。转 移瘤均为恶性,瘤周围水肿较大。
37
脑出血 急性期
38
脑出血CT表现:
吸收期(亚急性期,3天—7天后):
血肿周围模糊,水肿带增宽,血肿缩 小,密度减低,占位效应减轻。
囊变期(2个月以后):
血肿完全吸收,吞噬细胞移除坏死组 织,形成囊腔,CT低密度,无占位效应。
39
脑出血吸收期
40
脑出血吸收期
41
脑出血MRI表现:
脑出血在脑实质内形成一定程度占位,血 肿信号根据各期不同而异: 急性期:血肿在T1WI 为等或略 低信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