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弗洛伊德文学美学思想述评

弗洛伊德文学美学思想述评

摘要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极富启发性的文学审美思想,是对文学批评理论的有益补充,丰富和拓展了文学理论的研究领域,是每一个文学研究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文学理论文学批评1引言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由于对人类心理的一些复杂现象提出了一套完整而极富原创性的见解,不但在心理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而且在人类学、文化研究、文学批评等领域也风靡至今。

后来的一些文学评论家或作家追随弗洛伊德,有意识地运用精神分析理论和方法进行解读或创作,从而在文学界诞生了一个崭新的批评流派。

2弗洛伊德的文学、美学思想精神分析的核心理论包括潜意识、恋母情结、力比多、析梦理论、儿童性心理发展等理论。

起初,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过程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潜意识是最活跃、最有能量的部分,人类的各种动物式本能冲动就藏匿其中,他们是社会道德和法律所不能允许的;而前意识则像是一个门卫,让符合社会法律道德的潜意识进入意识的同时阻止某些本能冲动。

1923年,弗氏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改,提出了三部人格学说,即本我、自我、超我。

[1]4这两种模型本质并没有改变,都遵循两条原则: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在潜意识和本我中都流窜着不为人知的欲望、野心、恐惧、本能冲动,它们待机得以宣泄、满足。

这些隐藏在本我或潜意识中的动物式欲望被压抑着,并受到力比多性本能的主宰,长期的压抑会导致精神病。

问题是这些欲望如何得到满足呢?在弗氏看来,它们必须通过某种形式的伪装以通过前意识的检查从而进入意识,这些伪装包括梦、语误、幻想、文学艺术作品等等。

因此,文学艺术作品就被看做本能欲望借以伪装、释放自己的手段。

2.1关于作家2.1.1创作动机对弗氏而言,文学作品就是被压抑的未得到满足的欲望以升华的方式得到实现。

正如上文提到的,在人的潜意识里充满了各种动物式的本能欲望,由于受到代表社会道德法律的潜意识或超我的监视,不能得到宣泄、满足。

它们一旦试图冲过道德的栅栏就会被强行镇压下去;因而它们必须伪装自己、改头换面让其乱伦本质逃脱被发现的命运。

就作家而言,他们在创作时,其潜意识里的某些非道德本能冲动也期待得到释放、宣泄、满足,且不能以一种卑劣而应是一种表面上高尚的方式得以体现,而最好的方式就是文学创作过程本身。

这一过程由于采取了文学形式,可以说是本能欲望的升华。

换言之,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让自己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得到了满足,而这种期待本能欲望得以满足的冲动就是作家创作的强大驱动力。

2.1.2创作方法弗氏的析梦方法是自由联想。

[2]75-77按照他的理论,梦(白日梦)也是被压抑的未得到满足的欲望的实现;他认为文学作品也就像是梦。

[3]28-38因此弗氏就将分析梦的方法运用到分析文学作品及其创作中。

既然潜意识中的本能是按照快乐原则活动,它们必定毫无逻辑可言,完全放任自由;在作家创作的时候,他也应该让自己的思维随意流淌、不加特意的限制,从而充分表达内心深处的感受。

这一思想对许多作家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积极尝试这一方法,最成功的例子就是乔伊斯及其代表作《尤利西斯》。

[4]2042.1.3作家即精神病患者如果说作家创作的动机在于满足潜意识中被压抑的欲望,那么作家和精神病患者就有许多相似之处。

在弗氏眼里,作家和艺术家被看成是精神病患者,作家和艺术家的作品都被看成了病症的象征符号。

因此他及其追随者就运用基于治疗精神病患者的经验和理论去解读作家作品。

随着一些作家和批评家的加入,他们逐渐形成、引领一股文学批评的潮流,其成员竭力挖掘作家的家庭背景、童年生活、成长遭遇等,企图找出与其作品的联系。

2.2关于作品本身2.2.1创作材料如果说文学作品可以看做是一场梦的话,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就是白日梦的过程。

在《作家与白日梦》中,弗氏研究了人们的幻想、白日梦及其成因。

[3]28-38他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人们在童年时代一些强烈的愿望未能实现;在幻想或白日梦中这些野心勃勃、不切实际的愿望、梦想变成了现实。

文学创作类似于做白日梦,文学创作的材料也就和梦的材料相一致。

在《梦的解析》中,弗氏提出梦的三个材料来源[5]:(1)梦中的最近印象以及无甚关系的印象;(2)孩提时期经验形成梦的来源;(3)梦的肉体方面的来源。

由此可以知道,梦的材料来源包括了童年时代和最近的特殊经历,这和弗氏一贯强调童年时期的经历是相符的。

(西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500)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0)16-063-0263母情结加以证明:“……所有的小男孩对于其母亲都有一种性的依恋……然而,他却发现一个竞争对手,他的父亲。

”[6]153不过,由于阉割情结产生的恐惧,大多数男孩都能度过恋母情结而健康成长。

但这些痛苦经历却深深烙在了孩童的心里,对后来的发展有极大影响。

因此这些情结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梦或文学作品的主题之一。

2.3关于读者———共同升华人的潜意识中压抑着各种各样的本能式欲望冲动,它们蠢蠢欲动,随时待机释放自己,并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进入意识领域,有的方式(如病态行为)是社会伦理道德所不能接受的,其他则无明显的叛逆情绪。

这一过程用精神分析的术语来说也就是被压抑的欲望的宣泄过程。

由于伦理道德的影响,宣泄的方式可分为病态的和符合社会道德的(即升华)。

就作家而言,他的整个创作过程就是一个无意识的宣泄过程,而读者的阅读和产生共鸣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宣泄行为,只不过这两种宣泄行为都是在文学创作或欣赏的光环下以升华的方式完成的。

文学作品何以打动读者并产生心灵的震撼呢?人的潜意识中那些不合伦理道德的欲望或本能冲动有相当的相似性。

当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他可能爱不释手,内心激起强烈共鸣。

按照精神分析理论,这一过程就是读者潜意识中的某些欲望在欣赏作品时可以充分而愉快地得到满足。

虽然隐藏着的欲望可能是忤逆的、有伤风化的,但是读者为何没有任何羞愧之情呢?又或者他的那些不可告人的狼子野心在现实中是不可能成功的,而在小说中为何可以实现呢?精神分析认为,这是由于读者体验了作家的创作过程,和作家一样获得了升华。

经过升华作用,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经过伪装(优美的文学作品)而混进意识层面,披上了美丽的面纱,表面上看起来合情合理、冠冕堂皇。

因而弗氏在评价《俄狄浦斯王》所达到的悲剧效果时说:“……命运的震撼力必定是由于我们内在也有某种呼声的存在,而引起的共鸣……”[5]1683一个争论精神分析理论无疑是一种文学理论,但它是否包含了美学理论呢?Bressler与Houghton在《文学批评》中认为,精神分析只是一种解读文学的研究方法而不是一个文学批评流派,因为“这一研究方法试图解释人的行为的原因与方式,没有发展出一种美学理论———即有关文学意义是怎样产生的一个成系统的、哲学的思想体系”[6]148。

这两位作者只是把精神分析看做是一种分析方法,但没有一套关于什么是美、什么是文学意味等真理价值的理论。

李泽厚先生也认为“精神分析并未提供任何审美的标准或解释,它或者可以解释一首诗、一幅画、一个作家、一种意象表达了某种深层情欲,暗示某种无意识,但它却不能给好坏艺术画出一条界何?笔者在此只谈谈二者的关系。

朱光潜先生在《西方美学史》中说,“从历史发展看,西方美学思想一直在侧重文艺理论,根据文艺创作实践做出结论,又转过来指导实践。

……也就是说,美学必然主要地成为文艺理论或艺术哲学”[8]4。

虽然我们不能把文学理论和美学理论等同起来,但是必须承认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虽然弗氏的精神分析理论没有建构完整的文学、美学体系,但它确确实实讨论了什么是艺术品的美的问题,尽管它是在心理学的框架内进行阐释,且表述往往不像美学家那样清晰、完整。

可以肯定地认为,本文所讨论的弗氏的文学观点也可以说是他的美学思想。

4局限与价值弗洛伊德过多地强调力比多是一切精神症的深层根源,并把几乎所有精神病都归咎于此种神秘的性本能;更有甚者,他把这一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理论毫无保留地运用到文学作品的分析中去,这不能不招致其他学者、文学批评家的攻击,讥讽他的泛性主义本质。

这些评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切中要害的,提醒人们尤其是文学评论家们一定要客观分析各种因素从而才能得出合理的结论。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票否决精神分析理论在某些方面的价值。

正如李泽厚先生所指出的“……弗洛伊德过分夸张了性欲,但包括性欲在内的人的许多生理本能在审美中是起作用的”[7]180。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提出一系列极富启发性的文学审美思想,是对文学批评理论的有益补充,丰富和拓展了文论的研究领域,是文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1]鲍昌.序言[A].弗洛伊德.林克朗,译.爱情心理学[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论美文选[M].张唤民,陈伟奇,译.裘小龙,校.上海:知识出版社,1987.[4]王宁.论弗洛伊德的文学观点及其对对西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A].包华富,等,编译.弗洛伊德心理学与西方文学[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194~217.[5]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赖其万,符传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6]Bressler,C.E.&Houghton,C.Literary Criticism:An Introduction toTheory and Practice.Upper Saddle River,N.J.:Simon&Schuster, 1999.[7]李泽厚.美学四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8]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责任编辑孙静6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