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题设计的基础方法在快题考试中,设计是“锦”,表现是“花”。
首先,要织好一块锦缎,“花”才有存在的价值,因此设计是表现的基础。
对于专业学生而言,设计水平主要还是依靠大学阶段5年的学习,5个月之内很难有实质性的提高;因而短时间内能做的事情,主要是提高熟练程度,使自己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设计,正常展示出自己大学期间的学习成果。
所以快题练习的重点是提高自己设计的熟练程度,有效缩短设计时间,并在稳健之中增加一些闪光点。
对于跨专业的学生而言,设计水平基本上是从无到有,因而需要建立基本的设计理念,学习基础设计方法。
本书无法使非专业学生在5个月内完成5年的专业系统学习,但是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各种规划类型的设计重点,帮助大家在应试中避免出现低级错误,能够完成一个也许不出色但是符合要求、中规中矩的方案设计。
2.1快题设计的主要原则快题设计考试是水平测试,不是竞赛,不需要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不需要出奇制胜,首先要稳健,然后在稳中求胜。
因此,快题设计的主要原则是:①符合规范,没有导致见光死的低级错误;②符合题意,没有忽略或误读任务书提供的主要线索;③基本合理,没有明显的功能布局错误;④基本美观,没有明显的反人性的空间组织方式;⑤有闪光点,能够吸引评委的眼球。
2.2快题设计的考前准备2.2.1 知识和能力的准备(1)准备标准化标题标题具体是什么名字,是无所谓的。
评委不会因为你用了通用标题而扣分,也不会因为你针对考题写了很准确的名字而加分,关键是字体是否美观,是否影响到整个图面的效果。
所以大家可事先练就标准化的通用标题,比如“快图设计”、“城市规划快图设计”、“快题设计”等(图2-1),空心的或者实心的,还有图底关系,不管什么题目都能用得上,省心省力,还能保证效果。
(2)准备3种空间组织方式如前所述,城市空间组织方式很多。
但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不可能每个方式都尝试。
预先针对不同的规划类型各准备2-3种适应性强的空间组织方式,把这几种方法吃透,熟悉每种方式下的道路组织、绿化组织等手法,这样以不变应万变,应当能够解决绝大多数地形的问题。
(3)准备3种建筑群组织方式在城市规划中,有意义的不是建筑单体,而是建筑群的组合。
针对公共建筑、住宅建筑等分别准备几种自己擅长的建筑群的合方式,如对称式、单元式、围合式、混合式等。
(4)准备2套常用指标审题时就大概写好技术经济指标,主要包括总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公建面积、住宅面积、容积率、绿地率、停车位数量等。
(5)准备2种道路断面图对于这一项,快题考试中并不一定会有要求。
但是道路断面图其实并不难画,城市道路和居住小区内的道路类型是有限的,相应地分别准备2种道路断面图,也可以把主干道旁的绿化带一起也表达出来。
准备好以后,在实际考试过程中花不了10分钟的时间,就可以达到丰富图面内容、加强设计深度的效果。
(6)准备常用建筑屋顶平面在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层面,常见的建筑类型有住宅、商业建筑、办公建筑、文化建筑、教育建筑、交通建筑等。
在城市规划中,建筑的作用主要是反映用地性质和功能,同时也作为构建空间的手段。
因此,在练习建筑形体时关键要掌握以下两点:第一,形体要能反映功能类型,商业建筑和办公建筑能明显区分开,交通建筑的出入口组织要清晰,中小学校幼儿园的教室、场地安排基本符合规划要求等,在后面的章节中还有较为详细地论述;第二,建筑形体不可过于独立,要体现出建筑对城市空间的围合作用,同时关注建筑群的组织方法。
(7)准备常用设施尺寸主要是机动车停车位,如果是校园设计、居住区设计还需要记住篮球场、羽毛球场、400米标准田径场的尺寸,尺寸不用太精确,大差不差即可(图2-2)。
(8)准备若干空间名称在一些小尺度的具体空间设计中,用名字凸显环境的意趣是一种辅助方法,比如自然环境的处理、居住组团的设计等。
预先准备一些适用性强的标志性名称,如海棠苑、牡丹苑、风篁云影之类,在考试中几乎不花时间,但是能反映思考的深度。
2.2.2 适用工具的准备在设计阶段主要需要准备图板、画草图的纸张和笔、画正图的纸张和笔,以及一些帮助绘制、更改错误的辅助工具。
在实战演练后总结一个清单,将各样工具的名称、数量写清楚,然后在考试前一天逐个检查后放进包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兵器是否趁手会直接影响到战斗的速度和质量。
如果在考场上发现某样工具没带或不能用,会增加慌乱气氛,影响心情。
图板和图纸可能由组织考试的单位提供;如果要求自备的话,需要准备两块双面图板(找朋友帮忙抬,节省体力和时间),选择自己训练时习惯的纸张(多准备几张),预先裁好并打好图框,钉到图板上。
此外,带些草图纸、硫酸纸等作为画草图之用,A1及A2大小的都准备几张。
裁纸、贴图这些能够预先做好的工作要提前做好,把考场上能省的时间都省出来。
固定图纸的方式可以用图钉、胶带,只要自己习惯就好;擅长用水彩的人最好事先花点时间把几张纸都裱好,否则纸太皱了会影响图面效果。
不同纸张的纹理、吸水性差别很大,一般分为透明和不透明两种。
用透明的描图纸,可以借助纸张的透明性“拷贝”草图,减少打稿及图面布局耗费的时间;但是这种纸适用的表现方法有限,而且一定要记得交图前在图纸后面衬一张白纸,否则图面会很清淡,影响评判。
也有人喜欢用牛皮纸、色卡纸等,预先有了底色,画面内容看上去比较丰富,在色彩表现时可以依托底色进行,比较巧妙。
最近几年绘图工具品种繁多,考生要根据快速设计的特点来进行挑选。
画草图可根据个人习惯选用软一点的铅笔或者普通墨水笔。
正图打稿用的铅笔要硬一点的(2H左右),常用的绿杆中华绘图铅笔就很好用,记得一定要多带几支,预先削好;也有人喜欢用自动铅笔,优点是不用削,但是要选择笔芯不容易断的。
上墨线的笔要注意区分线条等级,用钢笔、尼龙笔、双头油性笔以及类似针管笔的中性笔都可以;不要用0.5mm以下的针管笔,免得堵笔或是刮纸,粗一点的尤其是大众化的英雄牌针管笔很适合。
双头笔的粗端和尖端可以画出两种宽度等级的线条,一支能当两支用,但是粗头画出的线条头尾略有渗色。
快题考试中的设计本身不会太精细,评判的人也不会看得很精细,配合这种特殊风格,快题的线条等级也可以粗犷一点,差别拉的稍微大一点;等级也不必太多,不超过3种就行,比如0.15mm、0.35mm、0.8mm左右。
各种笔事先在练习和实战中都要尝试一下,选出最适合自己的等级套装。
此外,还要准备计算器、涂改液、橡皮(两块)、裁纸刀(或单面刀片)、胶带(双面胶或透明胶)、竖钉若干、80cm的丁字尺、40cm三角板(要一套)、小圆模版、圆规等。
尺子、模板要预先擦干净,以免弄脏图面。
在打稿和上墨线时,使用尺规、模板画线都可以明显地提高作图速度,而且线条硬朗顺畅,出点头没关系。
当然部分的短线、道路转角、自由曲线等用徒手画会更快。
树木的底图可以用圆规或模板先定位,上墨线时用徒手。
还是那句话,要尽可能地提高速度。
2.3快题设计的基本过程在实际的快题试题中,通常会首先描述规划用地的区位,明确用地在城市中的位置,以及周边地块的性质和特征等情况,然后划定规划用地的红线和周边道路红线;在这些设计基础条件上,提出规划设计要点,明确规定容积率、绿地率、建筑高度控制要求、套型比例、停车位数量等具体指标要求,要求绘制总平面图、分析图、透视图,提供设计说明和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在前文已经谈到,快题设计主要包括了快速审题、快速构思、快速设计三部分,具体分为解读任务书、总体构思、草图勾勒、正图绘制、分析图表达几个内容。
2.3.1 解读任务书,分析现状实际的快题试题给出的用地条件和规划设计要求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仔细分析之后可以发现,根据一些关键要求是可以分为几个大类的,只要分别掌握了几个大类各自的特殊要求,了解了不同类型的考察侧重点,在具体的考试中就能做到游刃有余。
同时,注意用地条件可能有很多方面,分析时要注意轻重取舍,抓住主要矛盾。
(1)气候自然条件注意指北针、风玫瑰、比例尺等基本信息。
我国北方、南方的气候差异很大,其空间形态也存在很大差别,在应试前要针对自己报考的单位或学校所处地区进行相关条件的了解。
(2)区位及周边环境根据区位条件和周边环境用地条件,规划用地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城市中心区,周边均为商业、办公用地,高层林立,建筑密度高,道路宽阔;第二种为环境优美的城市用地,临近城市公共绿地或山川河流等自然生态要素。
不论是哪一种条件,都应当以整体性为原则,从城市区域的角度来研究规划用地与周边环境用地的关系,空间、体量、界面、视线要有呼应关系,机动车、人行等流线要连通,争取较大空间尺度上的空间和谐、功能和谐。
第一种条件下应当考虑基础设施共享、人流方向、相邻界面的处理;第二种条件下,重点考虑以自然生态要素为出发点来确定用地内部空间结构组织、绿地系统组织的关系。
(3)周边道路交通针对周边城市道路状况,规划用地可以分为四种:第一种为单边道路的规划用地;第二种为双边道路的规划用地;第三种为三边道路的规划用地;第四种为四边道路的规划用地。
周边城市道路状况决定了规划用地的出入口的设置,从而影响到内部交通组织方式。
单边道路用地的机动车出入口没有选择,只能设在仅有的道路上,通常会选在中部位置;如果相邻用地为开放的城市公共绿地或者城市广场,可在不影响其使用的前提下设置人行出入口。
其他三种用地需要先研究周边道路的性质,通常机动车出入口尽量避免设置在城市主干道上,而是应当设置在城市次干道、城市支路上。
(4)用地形状特征针对规划用地的形状特征,可以分为规则形用地(通常为方形、长方形)、不规则用地(如梯形、L形、三角形等)两种。
如果是规则形用地,考生的运气就太好了,只要把自己整理的各种规划类型的完美原型套上去,按部就班地正常发挥就能得到一个较为理想的分数;如果是不规则用地,则能考察出考生对空间、交通组织的基本功,在组织空间、排放建筑的时候建议在不影响朝向的前提下将建筑贴边布置,尽可能地反映出用地形状的特征,同时把基地充分利用起来。
多半时候考题中的基地为完整地块,有时也会出现两块甚至更多的零散用地,对于零散用地的规划,本书在第七章中有较为详细的针对性论述。
(5)用地地形特征针对规划用地地形特征,考题中的地形不会非常刁钻古怪,一般可分为平地、坡地、局部山体、局部水面4种。
通常还是以平地的地形条件居多,这时考生在应试中可以完全撇开竖向设计的考虑,难度较低;如果出现坡地的地形,则应当注意坡向与朝向的关系,来决定建筑是平行等高线还是垂直等高线来布置,最重要的是道路与等高线的关系,注意坡度应当不大于8%;选择活动场地的位置时,要充分结合等高线,并可借助坡地形成场地的趣味;此外还可以考虑利用高差来解决机动车停车的问题。
如果用地内局部有山体、水面等,那么就应当着重围绕这些要素来组织空间,使之成为方案的特征,而不能仅仅像裁剪衣服剩下的边角余料那样作为闲置的非建设用地来消极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