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题申报参考样:6980-基于传统医学对康复医学教师的培养规划研究

课题申报参考样:6980-基于传统医学对康复医学教师的培养规划研究

基于传统医学对康复医学教师的培养规划研究<p></p><p align="center"><strong>基于传统医学对康复医学教师的培养规划研究</strong></p><p><strong> 1.1 </strong><strong>问题的提出</strong></p><p>2015年10月,屠呦呦教授发现了青蒿素,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

从此,祖国传统医学被打开了大门,我国大力发展传统医学,并出台多项政策支持传统医学的发展。

事实证明,传统医学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有明显的优势。

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逐渐增多,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康复科专业人员成为了社会上供不应求的人才。

职业教育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培养专业的康复人才成为职业教育的职责。

传统医学的针灸、熏蒸、火罐、小针刀等治疗手段在疾病的康复、转归与预后有很明显的治疗作用,所以培养出具有传统医学的诊疗思维,并于现代康复技能结合的专业人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职业院校的教师是学生思维的开拓者,技能的培养者,职业院校应如何培养康复医学教师成为职业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p><p><strong> 1.2 </strong><strong>课题的界定</strong></p><p>传统医学学科是指建立在中医四大经典《皇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金匮要略》理论基础上的所有学科,包括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药学、推拿学、针灸学等学科。

传统医学的诊疗思维是指能够运用中医的望闻问切指导疾病的治疗,让中医的治疗手段能够在疾病的转归与预后发挥重要的意义。

本课题旨在研究如何培养职业院校康复专业教师,使之能够培养出具有传统医学基础与现代康复技术相结合的专业人员。

</p> <p><strong> 1.3</strong><strong>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strong></p><p>《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始终坚持把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摆在卫生与健康事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和医学人才成长规律,立足基本国情,借鉴国际经验,创新体制机制,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核心,建立健全适应行业特点的医学人才培养制度,完善医学人才使用激励机制,为建设健康中国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对于康复专业教师的培养,医教协同关键在三方联动,深化校企合作,深化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协同共建“校中院”“院中校”体系,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从而为培养专业的康复技术人才奠定基础[1]。

另外中国解放军总医院提出,要建立B2B模式,即转化医学,加快临床与医学基础的转化,让职业学校及其它本科院系教师能够更快的接受最新、最有效的康复技术手段,为培养新世纪医疗人才开辟途径[2]。

康复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必须紧跟时事,教改转型,将学生作为教学的核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

在中医康复专业教学中,主要通过加强技能培训与医学基础教学,创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来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4]。

在发达国家建设的职业院校专业中,提倡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可以依托医疗单位,实现创新性的“结构优化升级”合作,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可以培养出高技术技能型人才[5]。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能否实现的前提必要条件。

为了实现二者的统一,提出了线学现教模式,线学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及课堂讲授加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现教可以利用现有的实践设备及案例,让学生掌握实践技术技能,更好担任社会岗位的职责[6]。

</p><p>康复专业教学是掌握实践技能的基础,教学诊断与改进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因此要做到诊断与改进常态化,建立健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标准和制度体系,实行严格教学管理[7]。

在教学设计上,探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实践为检验”的教学理念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以教师为主导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把握教学导向[8]。

在教学过程中,在校学生缺乏对患者和治疗的了解,对所学知识不会有很好的了解和把握,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康复科提出了标准化患者的教学模式,从基础知识的讲解、标准化患者的引入、教师演示、学生演示到教学总结,使学生加强理论基础的理解,掌握实践技能知识[9]。

针对于传统理论教学模式,现在开始使教学互联网化,翻转化,辽宁中医药大学创立了BOPPS微课教学模式,致力于六大教学要素,从导言、目标、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到总结,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导性,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标性[10]。

康复医学实践是培养合格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一步,由于在校学生无法与临床实践接触,缺乏相关临床知识和经验,所以许多高校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发展。

重庆医科大学提出互联网+CTTM教学模式,经统计学分析,该教学模式在视觉效果、听觉效果以及课堂内容信息量、趣味性方面有明显的优势[11]。

</p><p>传统医学康复专业是目前尚未发育成熟的专业,教学体系不完整、教学内容不丰富、教学方法单一等诸多因素限制了其发展。

针对于此,部分高校开始完善教学体系,丰富教学内容,开展多渠道教学方法。

陕西中医药大学利用BOPPS教学模式开展中医康复教学,提供了一个实用性很强的模板,使课堂教学条理化、合理化,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开拓了传统医学康复专业的新途径[12]。

针对有康复人才培养模式落后于现实的需要,湖南中医药大学提出了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主张教学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模拟临床化,临床技能操作模块化,临床实习多站化,培养出一批以现代康复技术为核心,传统医学康复为特色的专业性人才[13]。

这种培养模式为传统医学康复专业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框架。

针对与传统医学康复技能实践不充分,南京中医药大学创立了“工作坊”教学模式,建立了以中西医结合临床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多元评价体系,帮助优化康复治疗人才目标,突出康复治疗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在中医药教学中是一个全新的领域[14]。

湖北中医药大学创立“立体式”教学,以 Seminar 教学法为主, PBL 教学法为辅, CBL 教学法合并论文、实践为考核方式的全方位、多极化教学模式,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有机结合,但其有一定的不足之处,缺乏康复学生的实践[15]。

河南中医药大学创立了OTD教学法,分别从临床观察、理论学习、病例讨论三部分进行授课,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6]。

近年来针对于传统医学的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p><p>传统康复医学的出现并不是否认现代康复技术的优势,更不排斥现代医学。

将二者结合更有助于发展康复专业,更有助于发展疗效更为显著的康复疗法[17]。

21世纪的医学是生命的科学,无论西医还是中医都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相互吸收、结合是现实也是趋势。

目前以及将来很长一段时间,现代康复医学和传统康复并存、融合的现象将会一直延续下去。

随着康复医学的深入发展,中国康复学将会成国际康复学重要的组成部分[18]。

临床实践与相关表明现代康复与中医推拿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在康复治疗的过程中可以将二者进行密切的配合。

二者相辅相成,在临床中发挥出各自的优势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康复治疗[19]。

中医康复理论和治疗方法强调天人合一、动静结合等原则,并不断发展充实,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康复手段和技术[20]。

对于如何实现康复专业中实现传统医学与现代康复技术的结合,如何规划康复专业教师的发展,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康复专业人才,仍然没有完整的方案提出。

</p><p>目前,许多高校对教师的培养以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为最终目标,着重培养教师的师德师风,多维度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并鼓励教师参加比赛,以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训的目的。

然而康复专业教师除具备基本的教学能力外,还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使学生学有所用,将所学知识能够真正运用到临床,成为专业的康复治疗人才。

祖国传统医学历经千年文化沉淀,在疾病康复、恢复机体生理功能有着独特的作用。

作为一门热门专业的授课教师,应该接受规范化培训,了解社会医疗前言,掌握传统医学与现代康复技术的治疗方法,方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目前康复专业教师相关传统医学知识储备不足,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与结构有待更新。

</p><p><strong> 1.4 </strong><strong>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strong></p><p>(1)健全完善康复专业教师培养规划</p><p>康复专业作为新兴专业,涉及的相关专业面较窄,现代康复技术又有明显不足,临床需要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理念加入。

专业教师培养机制不完善,知识储备不足,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陈旧,无法适应社会需要。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者,健全完善专业教师的培养规划尤其重要。

</p><p>(2)开启传统医学宝库,实现传统医学与现代康复技术的完美结合</p> <p>传统医学是经过岁月沉淀的精华,是一个无穷无尽的宝库,需要我们去不断挖掘。

传统医学在康复治疗过程中,能够发挥到独特的作用,可以与现代康复技术互补不足,实现二者的结合,可以实现我国康复专业一个质的飞跃。

</p><p>(3)适应社会需求,培养专业化人才</p><p>职业院校培养的是经济型、实用型、应用性的人才,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标。

我国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人民不断追求有质量的幸福生活,使疾病趋于康复,恢复生理机能平衡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培养出一批高级的康复专业人才是目前迫在眉睫的目标。

</p><p><strong> 2.1</strong><strong>研究目标</strong></p><p>遵循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逻辑路线,遵循产教融合理念,将教学与临床密切结合,提出对职业院校康复专业教师培养行之有效的规划,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满足社会需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