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济源市城乡总体规划(2012——2030)规划公示
济源市城乡总体规划(2012——2030)规划公示
(15)国家、省、市相关的其它政策性和法律性文件。
第5条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2年—2030年
近期:2012年—2015年
中期:2016年—2020年
远期:2021年—2030年
第6条规划区范围与规划空间层次
(1)规划区范围
济源市城乡总体规划的规划区范围即济源市所辖行政区划范围,总面积1931平方公里。
第7条规划强制性内容
文本中下划线部分条文为本次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的建设,应当按照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第二部分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第一章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第8条战略目标
总体目标。至规划期末,济源市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交融的新型城乡形态基本形成,城乡体制障碍基本消除,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实质性转变,城乡居民就业充分,教育、医疗、社保等城乡公共服务实现市域同待遇,城乡一体化发展持续走在河南前列,成为全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典范。
战略三:“设施优先,共建共享”
统筹城乡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周边城市的联系通道建设,优化中心城区与功能区、新型农村社区的交通连接;加快供水设施与水源建设,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全域信息化。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建设模式,推动全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战略四:“民生为本,服务均等”
烟草产业优势区——利用邵原、王屋、下冶、大峪山区资源优势,以培育烟草重点镇、重点村和烟草生产示范园区为重点,集中新建或改造规模化育苗大棚、密集式炕房和烟草生产示范区。
冬凌草产业优势区——利用济源冬凌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冬凌草国家标准诞生地的资源品牌优势,重点在北部克井镇、西部下冶镇及其周边的退耕还林区,充分利用现有果园和林地,间作种植冬凌草。
城镇化和人民生活发展目标。到2030年,城镇化率达到85%左右。形成中心城区、组团、中心镇和新型农村社区的四级城镇体系格局。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规划至2030年为150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规划至2030年达到72000元。
社会发展目标。实现城乡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初中阶段入学率规划到2030年为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规划2030年达到95%以上。到2030年,市域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覆盖率达到95%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2030年达到100%。各级城镇和农村社区建设完善配套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和福利设施,城乡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
邵原特色产业园——以发展特色旅游产品加工、林果加工等复合型产业为主,加快园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煤化工、焦化等污染型企业的搬迁,改善园区生态环境质量。
玉泉特色产业园——重点发展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产业,打造成豫西北、晋东南最大的食品加工产业基地。
第二章人口和城镇化水平预测
第13条总人口预测
2015年全市总人口76万人;2020年全市总人口84万人;2030年全市总人口98万人。
建立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体系,完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强化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上主体和主导作用,完善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保障和配套措施,加快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城乡一致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率先实现公共基本服务全覆盖。
战略五:“保育生态,优化环境”
渔业生产优势区——充分利用黄河小浪底、西霞院沿黄等现有大型库区,重点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沿黄现代渔业示范区、中西部名特优新水产养殖区、水产苗种产业区三个渔业生产优势区。
第12条工业发展空间规划
综合考虑济源市已有的工业基础和发展条件,构建“三区、三园”工业架构。三区:虎岭产业集聚区、玉川产业集聚区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三园:梨林特色产业园、邵原特色产业园和玉泉特色产业园。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规模发展”的基本原则,规划形成五大农产品优势区域。
现代粮食高产示范区——以优化品种结构、优化作物布局、改善品质结构为重点,依托轵城镇等水利设施较好的平原镇,大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蔬菜产业集聚区——依托设施蔬菜产业基础,集中发展温室、大棚、中小拱棚等设施蔬菜规模,优化蔬菜生产品种结构和外销渠道。重点建设北部城郊蔬菜集聚区、东部绿色生态外销设施蔬菜集聚区、南部特色蔬菜集聚区、西部高山越夏蔬菜及制种集聚区。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到2030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至1.5吨标准煤/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至2.2吨标准煤/万元;能源转换总效率提高到8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100%;工业废气治理率达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100%。生态环境质量跻身全国优秀城市前列。
第9条战略措施
战略一:“核心带动,全域一体”
第14条城镇化水平预测
2015年全市城镇人口为45.6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0%左右;
2020年全市城镇人口为58.8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
2030年全市城镇人口为83.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85%左右。
第15条城镇化发展策略
(1)城乡一体化策略
以城乡一体化统领济源市社会经济发展,构建中心城区、复合组团、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紧密衔接、统筹发展的四级现代城乡体系。
第2条指导思想
贯彻科学发展观,突出区域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规划理念,建立济源城市发展新模式,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济源从地区中心向区域中心转变;加强济源城乡总体规划的综合调控能力,提高规划实施效能。
第3条规划修编重点
1、重新评估新时期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科学分析济源市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判断济源在中原经济区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和战略路径。
(2)规划空间层次
济源市城乡总体规划在空间层次上划分为市域、城乡一体化核心区和中心城区三个层次。其中,市域即济源市所辖行政区划范围,总面积1931平方公里;城乡一体化核心区范围包括中心城区、玉川组团、曲阳湖组团和沿黄组团;中心城区规划范围为,北至北环路,南至南环路、S309,东至207国道、西至西环路,规划控制面积80平方公里。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02年)
(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
(5)建设部《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2002年);
(6)建设部《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2002年);
(7)《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12号)
(8)《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19号)
经济发展目标。争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0%以上,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5%左右;到2030年,市域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赶上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水平。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下降至55%左右;第三产业比重至少达到40%;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提高。
(9)《城市黄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44号)
(10)《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45号)
(11)《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
(12)《河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年)》;
(13)《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14)《济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以建设生态宜居精品城市为目标,加快各类生态设施建设,推进济源猕猴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快荒山、煤矿塌陷区治理、农村土壤修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生态廊道建设和保育,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环境安全体系。
战略六:“传承文化,提升品位”
充分挖掘山水文化、道文化、药文化、画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按照“市态建设融合发展,彰显“诗画山水、灵秀济源”特色,突出“愚公移山”、“山水济源”两大品牌,提升济源文化魅力。
第10条产业结构调整思路
1、产业总体发展思路
围绕各功能区产业发展定位,突出特色、错位发展、融合互补,推动原材料产业向高附加值、循环和低碳方向转型,加快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壮大服务业规模;推动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发展,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3)加快发展咨询、会展、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第三产业整体层次;围绕区域山水文化,壮大生态旅游产业,使济源成为北方最重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之一;
(4)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绿色有机农业、生态循环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建成独具特色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第11条农业发展空间规划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先进矿用机电、新材料、生物农药、光电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孵化中心,建成立足济源、面向全省、辐射华北的重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级研发基地、科技创新基地,成为济源市对外开放的窗口、综合改革的试验区。
梨林特色产业园——以市域养殖基地、无公害水果、食用菌等特色农副产品资源为依托,重点发展纺织、农副产品加工等轻型工业,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7、突出城市特色和文化内涵,塑造出独特、优美的城市景观;加强环境保护和城市安全规划,构筑城乡生态框架,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8、研究城市发展时序,安排近、中、远期市政交通和公共设施等重大建设项目用地,合理引导城市有序发展。
第4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9年)
虎岭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精细化工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以中原特钢、豫港焦化、金马焦化、富士康等大型企业集团为依托,促进优势企业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加快产业升级,建成为河南省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玉川产业集聚区——结合克井镇现有工业基础和资源优势,重点发展能源、有色金属加工等产业,加快完善园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建成生态园林式产业园和循环经济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