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
端午节成粽子节,是革新还是遗忘?
不知从何时起,春节开始成为旅游度假,中秋节变成月饼节,七夕成了东方情人节?而西方
节日成为了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圣诞节万人空巷,元旦比春节更加重要?
中国传统节日将何去何从?五千年的传承到今日所剩多少?这是一个我们必须要直视的问
题。
为此,我决定对此展开调查,以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现状。
目的与意义:在这个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西方节日对本土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大。
如果我
们自己把自己的文化遗忘掉,那么中国文明体一定会被历史遗忘掉。
这项调查意在了解社会
对于传统节日的认识,以及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我们自己的文化。
同时,也可以起到锻炼自
我的作用,并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出自己的一份力。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调查时间:7月27日至8月3日
调查人群:主要为三十岁以下的80,90一代,以及40岁以上的70一代做对比。
调查结果如下:
受调查总人数:53人
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第五题
正确人数24 44 33 48 51
正确率45.20% 83.10% 62.26% 90.56% 96.22%
第六题第七题第八题第九题第十题平均值
正确人数28 52 35 38 47 40 正确率52.83% 98.11% 66.03% 71.69% 88.67% 75.47%
中学生对传统节日和文化认识的缺失值得反省
结果和想到的
从调查结果来看,多数调查对象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不尽人意,我们暂且不说75.47%的正确率,也不说37.7%的人不了解春节的习俗,仅以无数文人墨客感伤落泪,有着四千年历史的中秋为例,饮酒赏月的闲情雅致似乎在民众的印象中所生无几。
在另一个小组的结果中,最好的成绩为答对5题,而最差成绩为0。
这样的结果实在令人难以想像。
在东西文化碰撞中的中国传统节日,被西方文化撞的支离破碎。
中华文化向来是东方文化中乃至世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观历史,中华文化几度成为世界的最强音。
然而进入清朝以来,华夏文明却渐渐失去了她往日的光彩,尤其是在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近代史,更可谓是中华民族的苦难史。
如果近代中国的遭遇可以用"繁盛的农业文明无法与新兴的工业文明相抗衡"来解释的话,那么走进新中国,步入新社会,改革开放以来,当西方文化正以咄咄逼人之态成为成为强势文化时,我们却不得不为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捏一把汗。
我国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更是被各种西方节日冲击得支离破碎。
如圣诞节狂欢的风靡,再如传统的七夕大有被西方情人节替代的可能,搞得现在的年轻人甚至都不愿认祖归宗。
在西方节日面前,有着深厚底蕴的传统节日何故如此不堪一击,这个话题并不轻松。
让我们在看看我们的邻居韩国,他们的文化可谓是在中国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
以端午节为例,1967年端午节就被韩国政府指定为韩国第13号重要无形文化遗产和重要无形文物,2005年11月25日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
每年的端午期间,来到江陵观看端午祭的本土和世界游客达上百万之多。
再看国内的端午节,已被粽子节无声无息地取代了。
人家能做好,为什么我们不能?
中国传统节日经历了上千年的岁月冲刷,可现如今她为何逐年冷清下去呢?以下是我认为其存在的原因。
1:由于现代社会在时间方面普遍上使用西方公历为准,而中国传统节日都是农历时间。
公历一年为365至366日,农历一年为354或355至383或384日,因而使现代中国大部分人很难准确知道中国传统节日日期。
2:家庭观念淡薄、社会倡导不足,是令中国节日没落的原因之一。
3:现代中国人古怪心态作祟,赶时髦、跟上潮流、相互攀比、面子问题得心态使洋节比中国传统节日更兴盛。
4:洋节比中国传统节日更能让商家获得更多、更高利润,因而商家会在洋节进行大范围促销行动,造成洋节比中国传统节日更热闹形象。
怎么做?
我国传统文化在世界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辉煌的一幕,这是被人们所公认的。
然而,从客观的看,传统文化中的确有许多不适宜现代社会的拖沓冗长的部分。
对于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我们不应该采取且不可能采取一位抵制西方文化的方法,在这个时代,文化需要交流,在交流中,文化得到了发展,并延续下去。
因此,我们应取其精华,弃其糟耙,并结合利用现代化通讯及信息传播手段,使传统节日发扬光大,并再次走向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