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射波
即在观测剖面的两端分别进 行激发,得到一组相遇时距 曲线,然后将激发点对称地 各移动一段距离。再分别进 行激发,又可得出一组追逐 的相遇时距曲线。。
另外为了解表层横向速度变化可以增加一个中间激发
点。这种观测系统工作效率较低,但可以利用其平行
性的特点将远激发点的时距曲线平移到近激发点曲线
上来,以补偿近激发点时距. 曲线的不足。
.
4
一、测线的设计和道间距、激发点 的选择 1、测线设计
折射波法一般用于解决基岩面深 度、地层厚度等地质问题,测线的 布置根据工作任务、探测对象、地 质构造和地形等条件来确定的。
.
5
一般可按下列原则布置测线: (1)测线力求为直线,尽量垂直岩层或构 造的走向,便于最大限度地控制构造形态, 以利于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2)测线要尽可能与其他物探测线或钻探 的勘探线一致,便于结合地质资料进行分 析解释; (3)测线要均匀地分布在全测区,以利于 资料的对比与综合分析。 (4)当地层倾角较大时,应注意改变测线 方向,避免盲区过大或接收不到折射波。
19
三、非纵测线观测系统
在非纵测线中,激发点不设置在剖面线上,
而是设置在剖面一侧可追踪到所勘探折射界
面上的初至波的一定距离上。例如激发点布
.
7
排列长度和道间距有如下关系式:
L(N1)x
道间距越大,排列长度越长,工作 效率也就越高。
但如道间距太大.各相邻记录道之 间同一个波的相位追踪和对比往往比 较困难,不利于分辨有效波。
.
8
由于折射波法主要以初至波为主, 道间距的选择应根据试验工作确定, 以能准确地追踪每一个折射层的初至 折射波为标准。
折射波的特殊性决定了折射波观 测系统与反射波观测系统截然不同。 1、相遇观测系统 2、追逐观测系统 3、非纵测线观测系统
.
13
1.单支时距曲线现测系统 这种观测系统一般用于探测地质情况简单规则平缓
的界面。其优点是效率高。这种观测系统只能获得激发 点处界面的深度。如图所示,其中各激发点的深度都可 分别从两支时距曲线上算得,从而可以互相校核。因此 对于起伏较大的界面或情况较为复杂时,不宜使用单支 时距曲线观测系统。
在此,仅就资料的采集和处理 解释问题进行论述。
.
3
第一节 野外工作方法
在折射波法野外工作中,必须了解工 区的地质、地形、地层地质条件及速度参 数等情况。根据工作目的及场地情况,设 计试验和施工方案。从试验结果取得适合 工区具体条件的最佳工作方法,如激发条 件,接收条件,观测系统,检波距,测线 长度等。
.
15
3、追逐时距曲线观测系统 是在剖面上测得一段时距曲线S1之后,将激发点沿
剖面移动一定的距离再进行激发观测得到另一段时距曲 线S2,这种互相对应的时距曲线就称为‘‘追逐’时 距曲线。如图所示。
.
16
追逐时距曲线观测系统还可以了解折射界面有无横 向速度变化。如图所示,水平三层大地与有覆盖层 的直立接触面上的简单观测系统的时距曲线形态相 似,无法仅根据单支时距曲线判断地下的地层结构。
.
14
2.相遇时距曲线现测系统 当地下界面起伏较大或不甚规则时,如果只在接收地段的 某一端激发,仅获得激发点处界面的深度,无法反映界面 的起伏情况,造成很大的误差。为了提高解释精度,需要 在观测剖面两端进行激发,从而可获得两支时距曲线。
如图所示,O1、02分别为观 测剖面两端的激发点,S1和S2 为两支相应的时距曲线,从不同 的方向反映了同一地段的界面状 态,根据曲线斜率的变化可以判 断界面的起伏情况。因此,利用 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可以了解 界面倾斜及起伏情况,并可以计 算公共段的界面深度。
三层构造时,除与二层构造情况相同,偏 移距小于盲区外,还需同时考虑来自第二层 和第三层的折射波出现的范围,来自某一层 的折射波在时距曲线上应有3-4个点的线段, 能够有效地决定这一层地折射波速度。因此, 在要求同时获得二个界面深度地情况下,需 要在工作中根据具体情况设计激发点间距。
.
12
二、折射波法的观测系统
的重复点,称为互换点。即 排列的最后一个检波点是下一个新排 列的第一个检波点,这样有利于波的 追踪和对比。
.
9
选择排列和道间距大小时,还必须考 虑到地层的倾角大小和断层等复杂情况 的存在,一般来说倾角大,构造复杂时, 排列和道间距取小些。
地震折射波法
.
1
在工程地震勘探中,地震折射波 法是一种简便经济的勘探方法
在精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
它可为工程地质提供浅层地层起伏 变化和速度横向变化资料以及潜水 面的变化资料等,
还可为反射波法勘探提供用于静校
正的表层速度和低速带起伏变化资
料。
.
2
有关折射波的形成及正演时距 曲线的特征等问题已在前面讨论 过了,
在浅层工程地震中一般采用2-5m的 道间距.12-24道地震仪接收。
.
10
3、激发点位置及间距
折射波的接受地段必须在盲区 范围之外,但盲区范围随折射界面 的深度、倾斜情况以及临界角的大 小而变化。因此,要根据试验工作 设计激发点位置及激发点距离。
.
11
二层构造时情况比较简单,偏移距小于盲 区,设计的排列应能够接收到直达波和折射 波。激发点的间距应能够连续探测目的折射 界面。
.
6
2、排列长度、道间距
进行地震勘探工作时,需要沿测线按次序 在许多点进行激发,同时在相应的地段进行 接收。通常称布置检波器的接收段为接收排 列。每次激发接收记录时,第一道(第一个检 波器)到激发点的距离称为偏移距;第一道到 最后一道(最后一个检波器)的距离称为排列 长度。因此,若使用某种道数的地震仪确定 之后,排列长度就决定于道间距大小。
.
17
如图是两种地质条件下的追逐时距曲线,在只有垂向速度 变化的时距曲线上,两条曲线的临界距离只有横向位置变 化。而在有横向速度变化的时距曲线上,速度突变点上方 的临界距离没有横向移动,只是随激发点的位置变化而出 现时间上的变化,两个激发点产生的时差在曲线拐点的左 边和右边相等。
.
18
4.双重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 地震勘探中,在表层条件较复杂的情况下,有时可采 用双重相遇的观测系统。实际上这是相遇观测系统和 追逐观测系统的综合,如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