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企业文化导论文化包含了三个分支:即行为模式、物质文明、精神文明1.企业文化定义: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治理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行为模式,以及企业经营治理实践所制造的物质财宝和精神财宝,其核心是企业价值观。
2.企业文化的特征:1精神性特征;2适应性特征;3稳定性特征;4同化性特征;5可塑性特征。
3.企业文化的内容是指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
企业文化的三大差不多构成要素为:一企业行为文化:包括1显性要素:(行为礼仪规范、语言礼仪规范、仪表礼仪规范)2隐性要素二企业物质文化:包括基础要素、产品要素和环境要素;(企业名称、企业标志、企业标准字、企业标准色、企业吉祥物)三企业精神文化:包括核心要素、引导要素、制约要素和适应要素。
(企业价值观、企业理念、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的核心有两层含义:1企业文化的所有构成要素是一个有机整体;2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有机整体的核心4.企业文化形成及其进展的动因是:企业的生存和进展。
5.企业文化形成及进展的阻碍因素:1企业生存和进展的环境,要紧包含文化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2企业生存和进展的内部关系;3企业所隶属的行业和所生产品。
6.企业文化形成及进展的具体方式:磨合方式和取舍原则。
7.企业文化的作用:是治理、经营、竞争、扩张四个方面的作用。
企业文化除了这四种差不多作用之外,还存在着其他作用,如具有企业公关作用。
企业文化的作用途径:1、从一个角度看,企业文化的作用途径,确实是将企业文化运用于实际的企业治理、企业经营、企业竞争和企业扩张之中2、从另一个角度看,企业文化的作用途径,是对企业治理文化、经营文化、竞争文化和扩张文化的实际塑造3、上述企业文化作用的两个途径本质上是同一途径的两个侧面8.企业文化的研究对象:确实是企业文化的内容及其核心、企业文化的形成及其进展方式,企业文化的作用及其作用途径。
企业文化研究的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的、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统一的方法,要紧表现为1调查与统计、2对比与借鉴、3抽象与塑造、4案例研究等方法。
其中,案例研究关于企业文化的研究来讲具有异常重要的地位,一些优秀的企业文化理论往往是一系列关于经典案例研究的直接结果。
9.标志企业文化兴起的四部著作:《日本企业治理艺术》、《Z理论》、《企业文化》、《寻求优势》。
10.7S治理框架:战略、结构、制度、人员、技巧、作风和最高目标。
其中,战略、结构和制度为硬治理要素,人员、技巧、作风和最高目标为软治理要素。
11.Z理论:Z理论的中心思想确实是要找到协调每一个人的努力以便产生最高劳动效率的途径。
这一途径包括:增加信任;增加微妙性;增加亲热性。
Z 型模式确实是能够增加信任、微妙性和亲热性的企业治理模式,如IBM公司确实是Z型模式的企业。
12.企业文化的五个要素:1企业环境2价值观3英雄人物4习俗和仪式5文化网络。
13.文化网络的三个特征:1艺术加工性;2歧义性;3口头性。
文化网络是企业内部消息传播的隐蔽的非正式渠道。
14.知识经济对企业文化兴起的推动作用:1知识经济推动了企业的跨文化治理和经营;2知识经济衍生了大量需要进行文化治理的行业;3知识经济造就了大量需要进行文化治理的职员;4知识经济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文化消费需求;5知识经济导致了无孔不入的文化经营环境。
15.强文化是指那种专门有凝聚力,每个职工都明白企业的目标,并努力为这些目标而工作的文化;弱文化是指那些支离破裂,职工分成不同的派不,各自怀有不同动机的文化第二章企业文化内容企业文化内容:1企业行为文化;2企业物质文化;3企业精神文化1.企业行为文化是通过全体职员的企业行为所表现出来的企业精神。
理解企业行为文化概念的关键:正确处理企业行为与企业精神之间的相互关系。
企业行为文化的具体要素:1显性要素:是指与企业正式行为相关的、“显露于”企业正式行为之中的企业精神。
2隐性要素:是指与企业非正式行为相关的、“隐藏于”企业非正式行为中的企业精神显性要素集中表现为企业交往礼仪,其内容是:行为礼仪规范、语言礼仪规范和仪表礼仪规范。
企业交往礼仪及其来源:一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和异域文化的礼仪来源;2企业自身文化的礼仪来源。
2.企业行为文化的显性要素和隐性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矛盾统一的关系。
显性要素是企业行为文化两个要素中的中心要素。
在优质的企业行为文化中,显性要素和隐性要素总是处于统一状态;在劣质的企业行为文化中,显性要素和隐性要素总是处于矛盾状态。
3.企业物质文化确实是以企业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企业精神。
企业物质文化的具体要素:1基础要素:基础要素是中心要素;分不由五个子要素构成:企业名称、企业标志、企业标准字、企业标准色以及企业吉祥物。
2产品要素:产品要素分不由产品本身、产品包装和服务三个子要素构成。
3环境要素:环境要素的子要素包括:整体环境、局部环境和工作用品。
4.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人的活动的另一个结果,直接通过精神形式表现出来。
企业精神文化的具体要素:1核心要素:核心要素在企业精神文化诸要素中居于中心地位,起着支配作用。
其子要素为企业价值观、企业理念和企业精神。
2引导要素:其子要素为:典范榜样、英雄人物、故事传奇和历史传统。
3制约要素:包含企业规范、企业制度、企业伦理三个子要素。
4适应要素。
子要素为企业习俗和企业信念。
5.企业精神文化诸具体要素的关系:以核心要素和适应要素为中心、以引导要素和制约要素为辅助的相互关系。
6.企业文化差不多要素之间的关系:1相互交融、相互作用;2统一于企业价值观,全部企业文化统一于企业精神文化,以精神文化为中心,并最终统一于企业价值观,以企业价值观为最终中心。
7、企业价值观与企业理念的相互关系:首先是企业价值观决定企业理念,因为企业价值观决定着企业理念的最初形成;其次,企业理念一旦形成,也作为企业哲学指导着企业的价值选择。
8、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企业理念的相互关系:在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企业理念的相互关系中,首先,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理念存在区不。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据以进行价值选择的差不多观念,理念是企业据以进行事实选择的差不多观念,而企业精神则是企业职员的主观的精神风貌、风气。
其次,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企业理念也存在着联系。
特定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理念是特定的企业精神存在的基础条件,反之,特定的企业精神也会促进特侩同的和特定企业理念的实现。
9、企业文化差不多要素相互交融与相互作用的关系:一、三种差不多要素的相互交融:三种要素处于相互交融之中二、三种要素的相互作用:1企业精神文化和企业行为文化、企业物质文化的相互作用2企业行为文化和企业物质文化的相互作用10、全部企业文化统一于价值观:1企业行为文化统一于企业精神文化;2企业物质文化统一于精神文化第三章企业文化评价 1.企业文化的性质,指企业文化节的优劣(或好坏)性质。
企业文化性质的相对性确实是我们不能绝对坚持什么企业文化确实是优质企业文化,什么企业文化确实是劣质企业文化,而只能相关于一定条件、时刻和地点坚持什么企业文化是优质的企业文化,什么企业文化是劣质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性质相对性的表现:相关于条件的相对性;相关于时刻的相对性;相关于地点的相对性。
企业文化性质的绝对性确实是关于任何一种企业文化,我们都能够从整体动身,将其视为优质企业文化或者劣质企业文化。
2.推断企业文化优劣的两重标准:1形式标准:是指企业文化在构成形式方面的标准;是优质企业文化的必要条件推断企业文化优劣的形式标准有:认同性、系统性、统一性、惟一性、稳定性、开放性。
2内容标准:是指企业文化在构成内容方面的标准。
是企业文化的充分条件。
推断企业文化优劣的内容标准有:效率性、道德性、公益性、创新性。
3、价值是指客体的存在、属性及其变化同主体的结构、需要和能力是否相符合、相统一的性质。
价值观是指人们关于价值的一定的倾向、信念、主张和态度的系统。
企业价值观是价值观的一种专门表现形态,指人们关于企业价值的一定的倾向、信念、主张和态度的系统,是企业治理者和企业职员关于企业价值生活和价值选择活动的总结、概括和提炼。
企业价值观的表现形式:用特不简练的语言,甚至格言式的口号加以表达。
3.企业以人为本的两种对象:1以全体社会成员为本;2以股东、职员和顾客为本。
4.企业以人为本的完整含义:1以人为目的:确实是在人类的一切思想和活动中,都必须把人看成是最终目的。
2以人为手段:确实是在坚持以人为目的的基础上,也将人看成是实现企业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的手段。
5.如何实现以人为本的企业价值观?企业应以人为目的和以人为手段。
以人为目的对象人包括:全体社会成员和股东、职员、顾客两种对象6、如何实现以全体社会成员有目的:一积极或者确信意义上的工作;二消极或者否定意义上的工作7、如何实现以全体社会成员为手段:1企业努力使社会中各种与企业相关的组织服务于企业;2企业努力使社会全体成员服务于企业。
8、如何实现以股东、职员和顾客为手段:1企业努力使股东服务于企业2企业努力使顾客服务于企业3努力使职员服务于企业9、企业在实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的过程中,应坚持辩证的优化观:1坚持以人为目的和以人为手段的统一;2坚持经济进展和伦理建设的统一;3坚持共性原则和个性原则的统一。
10、中国古代哲学关于人性的差不多观点:1性善论;2性恶论;3性善恶混论。
11、西方古代哲学关于人性的差不多观点:1人的感性需要更能体现人的本性,理性的作用在于关心人们更好地追求感性幸福;2人的理性本身更能体现人的本性,感性欲望应该受到理性的指导,甚至操纵。
12、人性有的先天因素要紧是人的自然性;人性中的后天因素决定于社会环境和人的选择。
第四章企业文化治理1.企业治理理论的三个进展时期:(1)古典治理理论。
最初的治理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连续到20世纪30年代。
古典治理理论包括泰勒的科学治理理论、韦伯的行政治理理论和法约尔的治理职能理论。
泰勒的科学治理理论是古典治理理论的经典代表。
(2)行为科学治理理论。
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
包括人性理论、激励理论和群体理论。
其中人性理论包含了“社会人”假讲的理论、“X—Y 理论”和“超Y理论”。
激励理论包含了需要层次论、双因素论、ERG理论、成就需要理论、强化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期望理论。
群体理论则包括四要素及八要素论、群体行为论、敏感性训练理论和群体动力论。
(3)治理丛林时代。
西蒙所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是最能代表治理丛林时代的学派。
西蒙的决策理论要紧包含:治理决策论;决策过程论;决策准则论,即中意准则和相关准则;技术决策论。
2.企业文化治理理论诞生的逻辑必定性:(即企业文化治理是企业治理理论进展的必定)西方治理理论的进展呈现出一个合乎逻辑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或者讲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1古典治理理论是最初的确信时期,重视对物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