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复习提纲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活动比较起来,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一是具有非常明显的专门化,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机构和专门的教职人员承担的,学校教育的任务是专门培养人;二是学校教育的可控性最强,具有明显的制度化。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教育活动,在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关系、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各类课程之间的关系上,都有严格的制度规定和约束。

根据这两个特点,我们把学校教育即狭义的教育概念定义为: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教育学:宏观:(作为教育科学总称的)教育学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

在这一定义中,“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为被定义概念“教育学”的“种差”,“社会科学”为被定义概念“教育学”的“邻近的属概念”。

中观:(作为单独学科的)教育学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在这一定义中,“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为被定义概念“教育学”的“种差”,“教育科学”为被定义概念“教育学”的“邻近的属概念”。

微观:(作为师范院校学生专业基础课程的)教育学是以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在这一定义中“以广义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为主要内容”为被定义概念“教育学”的“种差”,“课程”为被定义概念“教育学”的“邻近的属概念”。

第2章人·社会·教育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的具体表现从发展的方向上看,社会发展的方向总是力图规定人的发展方向,但是,人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又倾向于突破甚至摆脱这种规定。

这样,人的发展方向与社会发展的方向就可能出现一定的冲突。

在发展方向上,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不仅存在着与政治方向有关的一系列矛盾,也存在着诸如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社会权威与个人自主的矛盾、纪律与自由的矛盾,等等。

从发展水平上看,社会的发展水平总是制约着人的发展水平,但是,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又力求超越这种制约,从而导致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在水平上的差异。

在历史上,部分人的发展水平,尤其是思想发展水平超越社会现实的事例并不鲜见。

此外,人的发展水平往往又不同程度地落后于社会发展的水平及其要求,这也是人的发展水平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从发展的结构上看,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也总是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这里所说的发展结构上的矛盾,是指人才的群体结构与社会对人才的结构性需求之间的矛盾。

社会的各级各类结构制约着人才的各级各类结构。

但是,在一定时期,无论是人才的纵向群体结构(即各级人才),还是人才的横向群体结构(即各类人才),与社会的结构性需求之间或多或少地总是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性上看,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是难以避免的。

在某些情况下,人的发展有某种主观需要和可能,但社会发展却暂时没有相应的客观需要,或者不能提供相应的客观可能性。

在某些情况下,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某种客观需要,也提供了相应的客观可能性,但人的发展却没有相应的主观需要和可能。

这也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的一种表现。

从发展的特点上看,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同样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各有其自身的逻辑和特点,二者之间在特定的条件下既可能是基本一致的,也可能存在程度不同的冲突。

人的发展的特点是否得以遵循,直接影响着人的发展状况。

但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是否得到尊重,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尊重,必然要受到社会发展的状况和特点的影响和制约。

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既可能有助于尊重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从而促进人的正常发展,也可能背离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从而阻碍或扭曲人的发展。

正因为如此,教育在适应人的发展与适应社会发展之间才会经常陷入一些冲突和矛盾。

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矛盾的复杂性。

教育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中的地位教育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中处于中介转化地位。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的。

这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但最基本、最普遍和最有效的途径还是教育。

教育在解决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的过程中,基本着眼点是人,是人的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是教育的出发点。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是包括教育在内的人类众多实践活动共同所面临和所要解决的矛盾,教育实践活动不同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特点在于,教育解决这一矛盾的着眼点和出发点不是直接指向解决社会发展问题,而是直接指向作为社会发展主体的人的发展问题。

也就是说,教育在解决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这一矛盾中的特殊功能和特殊地位在于有目的地培养符合一定社会发展需要的人。

通过培养人,教育不断地把人的发展提高到社会发展现状和趋势所要求的水平上,使人在社会化的基础上成为社会活动的主体。

面临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矛盾,人们为解决这一矛盾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尽管可以有不同的着眼点,但教育只能着眼于人的发展。

只能通过把人的发展提高到社会发展要求的水平上这一途径来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制约、相互转化和相互促进。

通过培养人来解决人的发展水平与社会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是教育的永恒主题,也是教育的发生和发展的根本依据。

第3章教育规律、教育原则、教育艺术教育的人道性原则:教育的人道性原则,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珍重学生的生命、学生的幸福,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权利,使教育过程和教育目的充满仁爱、人道精神和生命的意义。

人道性原则提出的依据有两点:第一,这一原则是根据现代教育理应具有的人道精神而提出的。

第二,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内在要求。

第三,是培养学生人道主义精神的需要。

贯彻教育的人道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满足学生作为人的正常而合理的需要要关怀学生的幸福,满足学生作为一个人的正常而合理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权即作为一个人的基本权利,这是贯彻教育的人道性原则的重要前提。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作为一个幸福的人,或者说,一个人要产生幸福感,必然会产生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

一个学生在学校,他不仅会产生接受教育的需要,也会产生生存的、安全的、友谊的、尊重的乃至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要。

合理满足这些需要是尊重学生人权的具体体现,可使学生产生幸福感,对教育和教育者产生亲近感,从而保证教育过程的正常进行和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2.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现代教育必须把人当作人、当作主体来看待,反对一切蔑视人、只把人看作某种手段的说法和做法。

在现代人学思想中,人格和尊严是联系在一起的,尊严实质上就是人格尊严。

3.创造旨在培养人性的留有余地的学校生活日本在1976年提出:“今后学校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青少年成为具有丰富人性的人”,并“为此强调了精选教育内容、削减课时的要求”,“为培养儿童丰富的人性,就得整顿学校条件,指导和帮助儿童,使他们能够或个人或集体地进行发挥兴趣爱好的自主的、创造性的活动”。

4.有意识地培育学生的人道精神教师具有人道精神,并且用人道精神对待学生,是培育学生人道精神的前提。

但仅如此还不够,还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人道主义教育,特别是要在各科教学中积极地创造性地渗透诸如爱护人的生命、关怀人的幸福、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热爱和敬畏自然以及责任感等方面的教育。

5.向学生提出严格而合理的要求尊重学生并不意味着放任学生,放任学生恰恰是对学生的另一种不尊重,尊重必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相统一。

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是辩证统一的,权利和义务也是相辅相成的。

这一思想是很深刻的。

我们不会严格要求一个畜生,我们甚至也不会严格要求一个我们所不爱的人,只给一个人权利而不让他尽应尽的义务,本质上是对这个人的不信任、不尊重和不热爱。

个性原则:教育的个性原则,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独立性和自主性,并有意识地培育学生的个性。

个性原则提出的依据主要有两点:第一,学生之间有千变万化的身心差异。

无论是从先天遗传还是从后天环境影响的意义上讲,个体之间的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知识、能力、品行以及经历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异。

世界上连两片相同的树叶都没有,何况活生生的人。

第二,培养学生个性的需要。

社会是分层的,职业是分类的,各行各业需要各级各类人才,同行同业中又需要有特色、有特长的人才;此外,现代社会更需要有主见、有独立性和有创见性的个性化人才。

民主性原则教育的民主性原则,一是指教育机会的平等;二是指教育内部人与人关系的平等。

前者主要指学校要为社会全体成员开放,他们不受社会阶层、经济状况、家庭地位、宗教信仰和性别差异等方面的限制,在法律上都享有均等的受教育权利,同时也指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享受教育资源机会上的均等;后者主要指教育部门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关系的平等,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平等。

教育的民主性原则提出的依据主要有三点:第一,这一原则是根据教育活动受师生关系制约这一教育规律提出来的。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的主要人际关系,这种关系的性质直接影响教育效果。

而师生关系民主化,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

第二,教育民主化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

二战以后,教育民主化逐渐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并成为一个国家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第三,培养民主精神的需要。

从总体上讲,我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是排斥和压制民主精神的,人们的民主意识相当低下。

要改变这种状况,尽管教育不起决定作用,但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教育艺术与教育科学的区别与联系1.教育艺术与教育科学的区别教育艺术与教育科学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二者研究的对象不同。

教育科学以教育的“真”为对象,力求揭示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教育艺术则以教育的“美”为对象,着力探讨教育的策略与机智。

第二,二者所属范畴不同。

教育科学主要属于理性范畴、认识范畴;教育艺术主要属于非理性、非认识范畴。

第三,二者的方法不同。

教育科学主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如说明、论证、推理、实验等;教育艺术则主要运用艺术的方法,如体验、顿悟、直觉等。

第四,二者的特点不同。

教育科学强调共性、普遍适应性和必然性,为教育提供一般和相对稳定的规则和程序;教育艺术则强调个性、特殊规定性和灵活性,为教育提供具体的变通的策略与技艺。

第五,二者的来源不同。

教育科学更多地来自教育实验与试验;教育艺术则更多地来自教育经验与体会。

2.教育艺术与教育科学的联系教育艺术与教育科学的相互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科学是教育艺术的基础和依据。

教育艺术的发挥要大体符合教育科学所揭示出来的规律和原则,“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