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11廉颇蔺相如列传PPT课件
11廉颇蔺相如列传PPT课件
第十一段 ①秦王因曰:于是,就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机, ③卒廷见相如:名词状语,在朝廷 ④毕礼而归之:使动,“使…… 完 毕”“让……回去”
第十二段 使不辱于诸侯:被动句
第三部分渑池之会(14-16)
16
第十四段
重点词句
明年
古:第二年
今:今年的下一年
第十五段 因跪请秦王:趁机 左右欲刃相如:名词作动词,杀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名词作动词,敬 酒,献礼
4
文章思路
思考:本文 以蔺相如为主、廉颇为宾叙述。
全文写了三个故事。 ①1—2段: 廉蔺简介 ②3—13段: 完璧归赵 ③14—16段:渑池之会 ④17—21段:负荆请罪
第一段 重点词句
• ①“者……也”,判断句式 • ② 以勇气闻于诸侯:凭借
第二段 为赵宦者令缪闲舍人 是,作为
动词
第一部分(1-2段): 介绍廉蔺二人的身份和地位。
⑤大王必欲急臣 必:倘若;急:使动
①睨ni
第七段
重点词句
②辞谢:委婉道歉
第八段
舍蔺相如广成传
动词,安置住宿;
第九段
①度duo: 揣测 穿
②衣褐 :yi 动词, ③亡:逃走
第十段 ①乃设九宾礼于廷: 介词结构后置 ② 引赵使者蔺相如 : 延请 ③见欺于王 : 被动句 ④间至赵矣 : 名词状语 ⑤孰计议之: “熟”, 仔细
28
通假字
• ①可与不。 • “不”通“否”,表疑问。 • ②拜送书于庭。 • “庭”通“廷”,朝廷。 • ③如有司案图。 • “案”通“按”,察看。 • ⑤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 “缪”通“穆”。 • ⑥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 “孰”通“熟”,仔细。
常用文言虚词释义 1、以
廉颇蔺相如列传
《》
1
司马迁简介
• 司马迁,字子 长,夏阳(今陕西 韩城南)人,西汉 著名史学家、文学 家和思想家。
2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 史。共130篇
记述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 时期近三千年的历史。
鲁迅: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3
背景介绍
战国后期,秦、楚、赵、魏、燕、韩、 齐“七雄”并峙,秦国的力量最为强大, 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 弱。 它要统一中国,采取了远交近攻、各 个击破的“连横”策略。赵国是北方的一 个大国,西临强秦,在秦国对其他国家的 不断攻伐中,首当其冲,自然十分重视军 事外交的措施。课文所讲的秦赵两国之间, 赵国国内将相之间的矛盾冲突,就是在这 种历史背景下展开的。
第二层(19段): 迫不得已,说明原因。
第三层(20-21段): 廉颇自省,负荆请罪。
21
第十八段
• 而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 徒:只是;以:介词,凭,凭借 • 宣言曰:扬言;今义:表明立场观点的
文告 • 相如引车避匿:掉转
第十九段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表原因 且庸人尚羞之:意动用法,以……为羞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表比较,和…… 比,哪个更…… 徒以吾两人在也:因为
请:敬辞,表请求,可不译
③徒见欺: 被动句
④即患秦兵之来 :主谓间,取消独立性
⑤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句
第四段
重点词句
①何以知之?
介词的宾语前置
② 而君幸于赵王: 被动句
第五段
①可予不? “否”
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③王必无人:倘若、实在是
④臣愿奉璧:“捧”
⑤完璧归赵:“使……完好”
• 以勇气闻于诸侯 •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介词 •(介词
•
•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 •(连词
望
目的)
•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连词
18
提问: 第15段,从蔺相如跟秦方进行针锋 相对的斗争过程可以看出什畏强暴。维 护了赵国的尊严,表 示敢于跟秦斗争的决 心。
19
第四部分 (17-21段):
负荆请罪 将相和
20
第四部分(17-21段): 负荆请罪
第一层(17-18段): 居功自傲,相如避让。
26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交友习语
• 刎颈之交:即使掉脑袋也不会变心的朋友
• 贫贱之交:贫困时结交的朋友
• 竹马之交:幼年之交
• 忘年之交:不计年岁,以德为主的交往
• 君子之交:看上去平淡,实际上很重道义的 朋友
• 肺腑知交:无话不谈、推心置腹的朋友
• 金兰之交:兄弟般的朋友
• 莫逆之交:情投意合的朋友
第二十段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
全文结构探究
地位悬殊:(伏笔:贵贱悬殊) 奉璧取璧
完璧归赵: 归璧于赵(发展) 廷斥秦王
渑池相会:(高潮) 负荆请罪:(结局:刎颈之交)
24
廉颇与蔺相如主要性格特点
本文通过对比体现人物性格: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未得报秦者 缪贤——蔺
有智谋
秦王、群臣——蔺
斗争
大智大勇
廉——蔺
冲突
国家为重
• 1.蔺相如:大智大勇、不畏强暴、胸怀坦荡、热 爱祖国;
• 2.廉颇:目光长远、有勇有谋、以国为重、勇于
改过。
25
课文主题总结
文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 会”、 “将相和”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 相 如临危不惧的大智 大勇和顾全大局, 不计私怨的高尚品 质,也赞扬了廉颇 勇于改过的磊落胸
(一详一略,一贵一贱:对比,为下文埋伏笔)
7
第一部分探究
提问: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 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 颇置于蔺相如之前? 回答:廉颇拜为上卿时,而蔺相如为”舍人”,
地位相差悬殊;为下文埋下伏笔。
8
第三段
重点词句
①使人遗赵王书:送给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以:介词,用,拿
提问:第3段写赵君臣议而不决,有什 么用意?
回答: 交代故事缘起,为相如出场作铺 垫,同时烘托相如胆识.
提问:第4段缪贤的话对表现蔺相如有什 么作用?
回答:虚写一笔,从侧面表现蔺相如挺身 而出,亦有胆识.
11
第六段
重点词句 ①指示 古:指给……看
今:上级给下级的命令 古:平民 ②布衣 今:布衣服 古:尊敬 ③严 今:严密、严格、严厉 ④弄臣:专为帝王狎玩取乐的臣子
提问:第14段渑池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举行的?
秦伐赵“杀二万人”。补充说明:春秋战国时 期诸侯之间有在战后举行双方国君会晤的惯 例。这样的背景说明赵是以战败国身份与会。
提问: 根据这段话说说廉 颇对待国家大事的态度。
回答:考虑到渑池会的最坏 结果:秦方扣留赵王。以 “请立太子为王”击破秦 的阴谋。说明谨慎持重, 对敌斗争坚决,有长远眼 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