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清丽流便 洒脱自然 行书知识与赏析
清丽流便 洒脱自然 行书知识与赏析
米 芾 《苕溪诗》《蜀素帖》《虹县诗》等 蔡 襄《自书诗卷》《尺牍书札》等
元明两代
绝大多数书法家都将主要精力花费在对前代大师及经典 作品技巧的学习模仿上。在这种情况下,书法的发展自然很 容易出现技巧程式化和面貌类似的倾向,只有少数书家够取 得超凡脱俗的成功。
赵孟頫《洛神赋》《定武兰亭十三跋》 《韦苏州诗帖》等
二、行书的发展
孕育于西汉,产生于东汉,成熟于东晋, 盛极于唐宋,经元明清,繁衍至今。可谓 是高峰迭起,名家辈出。
东晋时期
从帝王显贵到普通文人,对书法的喜好都达到痴迷的程 度。通过这些人的倡导和实践,行书这种日常应用最广泛 的书体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同时也产生出一批行书名家和 经典作品。
王羲之《兰亭序》 《快雪时晴帖》 《散乱帖》等
“看”字一横以斜长方式安排,整个笔势走向,给人的感觉是: 好像有一个人在那里斜眼看东西似的。
“渡”字写成往右倾斜,把摆渡人用力撑船身体往一边倾斜的 样貌,淋漓尽致的呈现出来。
“波”字的“水”部与“皮”部笔势,写成彼此呼应的走向, 明显的呈现出浪涛此波下去彼波又起的景象。
“携”字右部连笔写成,您看那字型,像不像一位母亲的手携着 小孩的手呢?
• 力求和谐——笔触、间白、
风格、字体 。“视”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 《祭侄文稿》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由于是真迹传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更被后世誉为“在世颜书第一”。
卷面字迹匆促,涂抹
删补之处时时可见。纵 观全篇,悲愤慷慨之气 溢于笔端,满纸都是对 叛贼的仇恨,对亲人的 痛悼。
起首的凝重,篇末的 忘情,无不是书者心绪 自然流露。真可谓以文 哭,以墨哭,血泪滴于 笔,浩气充于文。
文徽明《赤壁赋》《滕王阁序》等 董其昌《琵琶行》《古诗十九首》等
清代早期
强调在行书里柔和篆书、隶书、北碑的东西。
傅山《丹风阁记》 《集古梅花诗》等 王铎《行书诗册》《秋兴诗》
《拟山园帖》等
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兰亭序》
• 开篇以行楷开头,字字独立, 规矩,笔墨时正时侧,错落 有致。通篇笔势纵横,意气 淋漓,如龙跳虎卧,浑然天 成。轻重疾徐,疏密斜正, 敛放揖让,承接呼应,无一 处不妥贴,无一处不潇洒。 纵有涂抹疏忽,亦无伤大雅。
此“竹”字的布局,斜直横随性的笔势,一眼看去,映进脑海里的 就是一片不规则生长的竹园画面。
“手”字拉长笔势的写法,一只修长手的画面,,将其实用性和艺术性完美 地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 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
•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 一种字体,写的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的比 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 “天下三大行书” :王羲之《兰亭序》 、颜真卿《祭侄文 稿》 、苏轼《黄州寒食帖》
一、什么是行书
行书又称“行狎书”, 是介于楷书、草书 之间的一种字体,既有楷书的平整方正,又较 楷书生动简便。既有草书的流畅便捷,且不像 草书放纵难认,行笔不滞,如行云流水,故名 行书。
宋代书法家苏东坡说过:“楷如立,行 如行,草如奔”。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 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可以说是楷 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结构特点分析
• 错落大小——大小,笔与
笔相连,字与字之间的连带, “纵有行,横无列”“顾盼 呼应。引、茂”
• 收放结合——短为收,长
为放;回锋为收,侧锋为放; 展现字的神采,调整轻重。 “林”
• 疏密得体——上密下疏,左
密右疏,内密外疏。“流”
• 浓淡相融——动与静的结合
墨色浓淡相间,线条长细短粗, 轻重适宜。“流”
一、圆转遒劲的篆籀笔法。厚重处浑朴苍穆,细劲处筋骨凝练, 转折处,或化繁为简、遒丽自然,或杀笔狠重,戛然而止;绵延 处,笔圆意赅,愉快淋漓,似大河直下,一泻千里。
二、开张自然的结体章法。字与字上牵下连,似断还连,或萦带 娴熟,或断笔狠重;或细筋盘行,或铺毫直下,可谓跌宕多姿, 奇趣横生。行与行之间,则左冲右突,欹正相生,或纽结粘连, 或戛然而断,一任真性挥洒。
王献之《鸭头丸帖》《中秋帖》 《二十九日帖》等
唐代
楷书的高度成熟和普及,为行书提供了持久和多样化 发展的基础。人们在实路中将楷书技法原则灵活适用并改造 发挥,使个人审美追求得到充分自然的流露,推动了行书艺 术的不断延续和创新。
颜真卿 《祭侄文稿》《争座位稿》 《告伯父稿》等
李邕 《麓山寺碑》《云麾李思训碑》 《法华寺帖》等
“闲”字的起笔、行笔、收笔,整个安排都是那么慵懒、轻柔,不带一 点刚气,把“闲”字写出像喝下午茶般的闲雅情境。
“追”字的走之底往前倾,把“追”的动感牵引出来,不就像 有人在后面紧“追”不舍的画面吗?
“风”写成那种波动的气势,把起“风”的流动样貌,整个勾画出来。
“落”的三点水写成圆点状,恰似飘零的花瓣,而“各”部写成 弯弯曲曲,有水流的味道,落花流水的意境,不就浮现出来了吗?
杨凝式 《韭花帖》《神仙起居帖》等 李建中 《土母帖》《同年帖》等
宋代
宋代是行书艺术的又一个高峰期。当时的书法家不仅人 人善写行书,就连写楷书也基本带有行书的意趣。宋代“尚 意书风”最高成就的代表要属“宋四家”。
苏 轼 《洞庭春色赋》《前赤壁赋》 《黄州寒食诗帖》等
黄庭坚《松风阁诗》《华严疏》 《伏波神祠卷》等
• 全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字字“波谲云诡,变化无 穷”,书法精美奇妙,一改汉魏以来质朴稳拙的书风,开 妍美流便的先河,其雄秀之气,似出天然。作者的风度、 气质、襟怀、情操,亦糅进了作品之中,标志着王羲之的 书法艺术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 全文二十多个“之”字,七个“不”字,变化多姿,无一 雷同。真正达到一种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
行书之美
清丽流便洒脱自然
—行书知识与赏析
“人”部笔画写得歪斜,一竖亦非挺直,故此“坐”字,给我们 的影像是:此人非正襟危坐,而是很随性的闲坐在那里。
路有大小之分,此“路”字之“各”部左右撇往两边拉宽,使角 度扩大,故告诉我们这是一条宽广的大“路”。
把“云”字的“云”部,写成弯曲状,这不就是云朵卷曲飘 行的样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