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


活学活用
唐太宗时期,如果他要在长安城里进行一项重大的 工程建设(宫殿)。试描述在当时这一工程建设的运作程 序。
皇帝——政事堂(合议)——中书省(起草) ——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户部(拨款)——工部(建设)
材料2: (三省六部制)实即将以前如汉代丞相之权,
分隶三省,而总于皇帝……以期达到既能加强 集权又能提高决策和行政效率的后果。
A “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新唐书·百官志》
①三省六部制、政事堂 ②评价:
(1)是一套较完备的中央行政管理制度, 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 (2)进一步分散相权,加强了皇权。 (3)一定程度能节制君权。
(2013,江苏,3)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 “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 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 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
武则天时,政事堂成为宰相议决军国大事 的最高决策机构。
政事堂
①发展:唐朝初设政事堂,后改名“中书门 下”,宋朝沿用 ②职责:议定军国大政 ③参与人员:最初三省长官参与,后由皇帝任命 亲信和品级较低的官员参加,身份等同宰相。
④临时头衔:“参知政事”、“同平章事”
⑤目的:(1)协调中书、门下工作 (2)进一步分割相权
唐朝:三省六部制
皇帝
相权一分为三
(宰相)
中 特点: 书

( 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书 行 下(审议封驳)
①三省(长领官旨都拟是定宰)相:独)相→群相。
②吏既分工户明确,礼又相互牵兵制。 刑 工





















驿



材料1: 唐朝“自高祖以来,常于门下省议事,即
以议事之所谓政事堂”。实际上,政事堂主要 是协调中书、门下两省关系,即中书出令、门 下封驳,争论不休,则现在政事堂议定,然后 再奏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