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定风波
《定风波》一词是苏轼在贬谪黄州这个特定时期的 自我画像。这个在风雨中处变不惊、“吟啸徐行”的 形象 , 非常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处困境而安之若素 , 把失 意置之度外的精神面貌和阔大心胸。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 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 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词人眼望着一位女子从住所那面的路上姗姗
首二句,不仅是工整的对句,也不只 是状景,而是少有的情景交融的佳句。其 中“失”字和“迷”字,既准确地勾勒出 景物的模糊轮廓,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 限凄迷的意绪。
桃源望断无寻处
“桃源”,是指陶渊明在《桃花源记》 中描绘的世外桃源。其地在武陵(今湖南常 德),离郴州(今湖南郴州市)不远。 武陵是避乱之地。“桃源望断无寻处”, 是说作者因找不到这样的避乱之地而痛苦。 秦观正是在被现实压迫得无法逃匿的情况下, 才急于找到这个避难的“桃源”的。
苏轼在乌台诗案谪贬黄州后,没有被痛
苦压倒,而是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
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临江仙》一词 便记载了他的这种旷达和恬淡。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此词作于秦观北宋绍圣四 年(1097)离开郴州贬所之前。 表达作者的贬滴羁旅之慨。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王国维认为秦观的词能以境胜,把自己
的心情移到景物上去,创造“有我之境”,
并说:“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 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凄厉 矣。”(《人间词话》)还有人称“杜鹃声 里斜阳暮”为“尤堪肠断”句。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一方面是说得到亲友的寄赠,增加了离恨;
书法:擅长行书、草书,与黄庭坚、米芾、 蔡襄合称为“宋四家”。 绘画: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之一,有《枯木怪 石图》、《竹石图》等传世。 赋:把古文引进赋体的创作,他的《赤壁赋》 与欧阳修的《秋声赋》同为文赋的代表作。
第一次尝试将诗的言志与词的缘情结合起来。 词本来的内容是很狭窄的,多为应歌而作,其 语言风格柔媚纤巧。在文人的观念中,诗庄词 媚,词为艳科(指词所具的柔软性、绮艳性、 婉媚性)。被视为纯娱乐性的“末道小技”。 苏轼以雄大的才力、开阔的胸襟进入词的创作 领域,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意境、风格与表 现手法。
苏东坡这首词是借题发挥。他胸 中的许多感慨和想法因途中的遇雨而触 发,而后便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感想和心 情。 即写眼前景,谈心中事;因自然现 象,谈人生哲理。于是便有了这首于简 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
苏轼在《定风波》这首词中,借对自然风雨的应 对态度来表达他对人生风雨和政治风雨的处置心态— —他准备要以不避坎坷 , 任其自然的态度来对待眼前 和将来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风雨。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坦荡的心胸和泰然自处的 生活态度。
人。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絮,梅子黄时雨。
《青玉案》是著名词 家贺铸的代表作。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凌波”,本于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 罗袜生尘。” 此处指女子的轻盈步履。“横塘”, 贺铸的住处。龚明之《中吴纪闻》说:“铸有小筑 在姑苏盘门外十余里,地名横塘,方回往来于其 间。”
借眼前之景,而含万里不尽之情。
——《跋米元章书秦少游词》
秦郎淮海领宗风,小阕苏门亦代雄。等
是百身难赎语,郴江北去大江东。
——《瞿髯论词绝句》
贺铸,字方回,卫州(今河南汲县)人, 出身贵族。
《宋史·文苑传》说他“喜谈当世事,可否
不少假借。虽贵要权倾一时,少不中意,极口诋
之无遗辞。人以为近侠。……竟以尚气使酒,不 得美官,悒悒不得志。”早年曾任武职,四十岁 后转文职,做过泗州通判等,晚年退居苏州。一 生沉沦下僚,胸中颇多块垒,故而寓之于香草美
词在苏轼手中创新一变,他改变了晚唐 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成为豪放词派的开创
者。
苏轼手上,词的审美完成了由女性化的 柔婉美向男性化的力度美的转变。
《临江仙.夜归临皋》和《定风波》 都作于苏轼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时期,即 被贬黄州期间。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 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 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雨也无晴。 也无风
《临江仙》 《定风波》
一、了解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对 词史的贡献。 二、苏轼豪放词的特点。 三、了解苏轼的政治遭遇与黄州期间文学 创作的关系。
四、分析《临江仙》和《定风波》等词作 所表现出的苏轼的的人生态度和胸怀。
词:是开宗立派的大家,首开豪放派词风, 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诗歌:提高了宋诗的质量,成为北宋诗坛骄傲。 散文: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 家”领衔人物。
秦观受北宋新旧党争的波及和株连。 哲宗赵煦绍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不 仅作为旧党的苏轼弟兄遭到贬谪,“苏门 四学士”之一的秦观,也未能幸免,先后 由京师被贬到杭州、处州,继而又遭到谒
告,被削秩,再贬郴州。他面对接踵而来
的政治迫害,感到无路可走。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 无寻处。
云雾遮住了楼台,在朦胧的月光 下,看不清渡口。
另一方面又联想到事业和前程在无休止的党争 漩涡中渐渐地被淹没,便无限怨恨。“砌成”, 言恨之层层叠叠,犹如恨山怨墙厚重难量。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词尾的二名句,当是作者郁闷心情曲折委婉 的发泄。
此二句或从唐戴叙伦《湘南即事》诗: “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变化而 来,都是埋怨江水无情地抛开自己而流去。这 种如痴如呆的怨绝语,说明作者真是一个走投 无路的“伤心人”,《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 五十引《冷斋夜话》说:“东坡绝爱其尾两句, 自书于扇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