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装置安全检测技术规范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防雷装置的检测项目、检测要求和方法、检测周期、检测程序和检测数据整理。
本标准适用于防雷装置的检测。
高压电力输配电线路、大中型高压变电所防雷装置的检测及离岸飞行器、离岸船舶的防雷装置的检测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订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正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以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接地系统的土壤电阻率、接地阻抗和地面电位测量导则第部分常规测量低压配电系统的电涌保护器()第部分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年版)—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建筑物防雷第部分通则——:建筑物防雷第部分通则第分部分:指南—防雷装置的设计、安装、维护和检查—:雷击电磁脉冲防护第部分通则—:雷击电磁脉冲的防护第部分建筑物的屏蔽,内部等电位连接和接地—:连接至电信网络及信号网络的电涌保护器第部分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过电压和过电流防护原则:用户大楼内电信装置的连接结构和接地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防雷装置,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电涌保护器及其他连接导体的总合。
外部防雷装置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主要用以防直击雷的防雷装置。
内部防雷装置除外部防雷装置外,所有其他附加设施均为内部防雷装置,主要用来减小和防护雷电流在需防护空间内所产生的电磁效应。
接闪器直接截受雷击的避雷针、避雷带(线)、避雷网,以及用作接闪的金属屋面和金属构件等。
引下线连接接闪器与接地装置的金属导体。
(接)地一种自然的或人工的电气连接,使电路或电气设备连接到大地或代替大地的某种较大的导电体。
注:对汽车、飞机、火箭等较大的移动体,不能与大地进行固定的接地,可把车身、机体代替大地,称为本体地()。
接地装置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总合。
接地体埋入土壤中或混凝土基础中作散流用的导体。
接地线从引下线断接卡或换线处至接地体的连接导体;或从接地端子、等电位连接带至接地装置的连接导体。
自然接地体利用与大地接触的金属物体,如金属管道、构架、建筑物基础内的钢筋等兼作的接地体。
人工接地体为接地需要而埋设的接地体。
人工接地体可分为人工垂直接地体和人工水平接地体。
共用接地系统将各部分防雷装置、建筑物金属构件、低压配电保护线()、设备保护地,屏蔽体接地、防静电接地和信息设备逻辑地等连接在一起的接地装置。
等电位连接为减小雷电流产生的电位差,而将分开的装置、诸导电物体用等电位连接导体或电涌保护器实现的电气连接。
等电位连接带将金属装置、外来导电物、电力线路、通信线路及其它电缆连于其上以能与防雷装置做等电位连接的金属带。
等电位连接导体将分开的装置诸部分互相连接以使它们之间电位相等的导体。
等电位连接网络由一个系统的诸外露导电部分做等电位连接的导体所组成的网络。
接地基准点,一个系统的等电位连接网络与共用接地系统之间唯一的那一连接点。
电涌保护器,目的在于限制瞬态过电压和分走电涌电流的器件。
它至少含有一非线性元件。
电压开关型无电涌出现时在线呈高阻状态;当线路上出现电涌电压且达到一定的值时,的阻抗突变为低阻抗的。
通常采用放电间隙、充气放电管、闸流管和三端双向可控硅元件作这类的组件。
有时称这类为“短路开关型”。
限压型无电涌出现时在线呈高阻状态;随着线路上电涌电流和电压的增加,到一定值时的阻抗跟着连续变小的。
通常采用压敏电阻、抑制二极管做这类的组件。
有时称这类为“箝压型”。
组合型由电压开关型元件和限压型元件组合而成的。
随着施加的电压特性不同,时而呈现电压开关型的特性,时而呈现限压型的特性,时而同时呈现开关型和限压型的特性。
无串联阻抗的(一个端口的)()与被保护低压配电系统电路并联连接,在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没有附加串联阻抗的(又称单口)。
具有串联阻抗的(两个端口的)()具有两组输入和输出接线端子的,并联接入低压配电系统电路中,在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有附加的串联阻抗(又称双口)。
过电流保护安装在外部前端的一种用以防止不能阻断工频短路电流而引起发热和损坏的后备过电流保护(如熔丝、断路器)。
退耦元件在被保护线路中并联接入多级时,如果开关型与限压型之间的线路长度小于或限压型之间的线路长度小于时,为实现多级间的能量配合,应在之间的线路上串接适当的电阻或电感,这些电阻或电感元件称为退耦元件。
注:电感多用于低压配电系统,电阻多用于信息线路中多级之间的能量配合。
脱离器当发生故障时,一个能把从电路脱开的装置。
状态指示器指示工作状态的器件。
标称放电电流流过的μ电流波的峰值电流。
冲击电流流过的μ电流波,其在内通过的电荷量在数值上应等于幅值电流的。
冲击试验分类Ⅰ级分类试验Ⅰ对进行标称放电电流,μ冲击电压和最大冲击电流的试验。
的波形为μ。
Ⅱ级分类试验Ⅱ对进行标称放电电流,μ冲击电压和最大放电电流的试验。
的波形为μ。
Ⅲ级分类试验Ⅲ对进行混合波(μ、μ)的试验。
最大持续运行电压可持续加于上而不导致动作的最大交流电压有效值或直流电压。
箝位电压当电涌电流到达在线,进入箝位状态的电压值。
开关型的放电电压开关型击穿放电瞬间的最大电压值。
残压当冲击电流通过时,在端子间呈现的电压峰值。
与冲击电流通过时的波形和幅值有关。
电压保护水平一个表征限制电压的性能参数,它可从一系列的推荐选用值中选取,该值应大于或等于限制电压的最大值,低于相应位置被保护设备的最小耐冲击电压值。
的直流参考电压当上通过规定的直流参考电流时,从其两端测得的电压值。
一般将通过直流电流时的参考电压称为压敏电压()劣化当长时间工作或处于恶劣环境工作时,或直接受雷击电涌而引起其性能下降、原始性能参数改变的现象。
也称退化或老化。
泄漏电流除放电间隙外,在并联接入电网后所通过的微安级电流。
防雷区,需要规定和控制雷击电磁脉冲环境的区域。
电磁屏蔽用导电材料减少交变电磁场向指定区域穿透的屏蔽。
防雷装置检查对防雷装置的外观部分进行目测检查、对隐蔽部分利用原设计资料或质量监督资料核实的过程。
防雷装置检测按照建筑物防雷装置的设计标准确定防雷装置的使用达标情况而进行的检查、测量及信息综合分析处理全过程。
检测项目以下检测项目内容应按检测程序中对首次检测和后续检测的规定来选取。
确定建筑物防雷类别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防雷区的划分电磁屏蔽等电位连接电涌保护器()其他检测项目检测要求和方法建筑物的防雷分类应按中第二章和附录一的规定对建筑物进行防雷分类,见本标准性附录(规范性附录)。
在设有信息系统的建筑物需防雷击电磁脉冲的情况下,当该建筑物不属于第一类、第二类和第三类防雷建筑物和不处于其他建筑物或物体的保护范围内时,宜将其划属第三或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接闪器要求接闪器布置,应符合表的规定。
表各类防雷建筑物接闪器的布置要求建筑物防雷类别避雷针滚球半径避雷网网格尺寸×第一类防雷建筑物≤×或×第二类防雷建筑物≤×或×第三类防雷建筑物≤×或×避雷带、均压环和架空避雷线应按中的规定布置,具体指标见本标准附录(规范性附录)。
.接闪器的材料规格避雷针应用圆钢或焊接钢管制成,其直径不应小于下列数值:针长以下:圆钢为;钢管为。
针长~:圆钢为;钢管为。
烟囱顶上的针:圆钢为;钢管为。
避雷网和避雷带宜采用圆钢或扁钢,优先采用圆钢。
圆钢直径不应小于,扁钢截面不应小于,其厚度不应小于。
架空避雷线和避雷网宜采用截面不小于的镀锌钢绞线。
除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外,金属屋面的建筑物利用其屋面作为接闪器时,应符合下列要求:——金属板之间采用搭接时,其搭接长度不应小于;注:新草案规定板间的连接应是持久的电气贯通(例如,采用铜锌合金焊、熔焊、卷边压接、缝接、螺钉或螺栓连接)。
——金属板下面无易燃物品时,其厚度不应小于;注: 新草案规定铁和铜板不应小于,铝板不应小于。
——金属板下面有易燃物品时,其厚度,铁板不应小于,铜板不应小于,铝板不应小于;——金属板无绝缘被覆层。
注:新草案规定薄的油漆保护层或沥青层或聚氯乙烯层均不属于绝缘被覆层。
除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和第二类防雷建筑物中突出屋面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风管、烟囱等物体外,屋顶上永久性金属物作接闪器的,在其各部件之间连成电气通路的情况下,应符合下列要求:——旗杆、栏杆、装饰物等,其尺寸符合本标准条和条的规定。
——钢管、钢罐的壁厚不得小于,但钢管、钢罐一旦被雷击穿,其介质对周围环境造成危险时,其壁厚不得小于。
注:固定顶或浮顶金属油(气)罐,利用罐体作为接闪器时,其钢板厚度不得小于。
接闪器应热镀锌或涂漆。
在腐蚀性较强的场所,尚应采取加大截面或其他防腐措施。
接闪器的检查检查接闪器与顶部外露的其他金属物的电气连接、与避雷引下线电气连接。
检查接闪器有无脱焊、折断、固定点支持件间距均匀程度,固定可靠程度及机械强度、腐蚀情况和避雷带的平正顺直。
避雷带跨越变形缝、伸缩缝有无补偿措施。
首次检测时应检查避雷网的网格尺寸是否符合本标准表的要求,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接闪器(网、线)与风帽、放散管之间的距离应符合本标准附录中和条的要求。
首次检测时应用经纬仪或测高仪和卷尺测量接闪器的高度、长度,建筑物的长、宽、高,然后根据建筑物防雷类别用滚球法计算其保护范围。
首次检测时应测量接闪器的规格尺寸,应符合本标准条的要求。
检查接闪器上有无附着的其它电气线路。
首次检测时应检查建筑物高于所选滚球半径对应高度以上时,防侧击保护措施,应符合本标准附录、和条的要求。
当低层或多层建筑物利用屋顶女儿墙内或防水层内、保温层内的钢筋作暗敷接闪器时,要对该建筑物周围的环境进行检查,防止可能发生的混凝土碎块坠落等事故隐患。
引下线要求引下线的布置:引下线一般采用明敷、暗敷或利用建筑物内主钢筋或其它金属构件敷设。
引下线可沿建筑物最易受雷击的屋角外墙明敷,建筑艺术要求较高者可暗敷。
建筑物的消防梯、钢柱等金属构件宜作为引下线,其各部件之间均应连成电气通路。
例如,采用铜锌合金焊、熔焊、卷边压接、缝接、螺钉或螺栓连接。
注:各金属构件可被覆有绝缘材料。
引下线的材料规格引下线宜采用圆钢或扁钢,宜优先采用圆钢。
圆钢直径不应小于。
扁钢截面不应小于,厚度不应小于。
当引下线采用暗敷时,其圆钢直径不应小于,扁钢截面不应小于。
烟囱上的引下线采用圆钢时,其直径不应小于;采用扁钢时,截面不应小于,厚度不小于。
明敷引下线应热镀锌或涂漆。
在腐蚀性较强的场所,尚应采取加大其截面或其他防腐措施。
对各类防雷建筑物引下线的具体要求: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安装的独立避雷针的杆塔、架空避雷线的端部和架空避雷网的各支柱处应至少设一根引下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