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预警心脏性猝死的特异性心电图波形
预警心脏性猝死的特异性心电图波形
• 据ST段下降的导联,可判定心内膜下心肌损伤的部位。 • 一般将ST段下降幅度>0.2mV列为心肌缺血的强阳性,冠
脉造影常显示多支病变。ST段下降的程度愈重,预后愈 差。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II、III、aVF导联ST段抬高,前壁V1-V4、I、 aVL导联ST段下降。冠脉造影发现梗死面积较大,常伴有左前降支病变
• ②出现在ST段抬高最明显的导联。 • ③ST段抬高显著导联S波减小或消失。 • ④QRS时限略增宽。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巨R形ST段抬高
2.巨R形ST段抬高(GRWS)
• 见于急性心梗超急期、前壁心梗,急性心肌缺血不稳定 型心绞痛、运动负荷试验及PTCA中
• 形成与梗死周围区和缺血周围区传导阻滞有关。 • 此期损伤组织与健康组织之间极化状态不同,心肌电活
墓碑型ST段抬高
1.幕碑形ST段抬高
• 是急性心梗早期或超急期严重心肌损伤的表现,约出现 于40%的ST段抬高型心梗,以前壁心梗多见。
• 梗死面积较大,一周内易发生心力衰竭和严重心律失常, 死亡率显著增高,预后不良。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预后 的一个独立指标。
• 幕碑形与非墓碑形ST段抬高者比较,冠脉三支病变发生 率明显增多,所有墓碑形ST段抬高者均为冠脉前降支完 全性或部分闭塞。
预警心脏性猝死的特异性 心电图波形
心脏性猝死(SCD)
• 由于心脏原因导致的,急性症状 出现后1小时内的自然死亡。
• 全球每年约有300万人发生SCD, 美国40万~45万,我国每年至少 约有50万人死于SCD。
猝死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 命,是医学面临的最严峻挑战
猝死流行病学
心脏性猝死是美国死亡的主要原因
冠心病 心脏性猝死的高危心电图
(一)急性ST段抬高
• ST段抬高表示心肌缺血损伤,严重心绞痛发作、心肌梗 死超急期有ST段抬高,抬高的程度多在0.2~2.0mV之间, 缺血缓解以后,ST段可回降至基线。
• 根据ST段抬高的导联可确定心肌缺血损伤的范围,多个 导联中ST段偏移数值的总和也可作为组织损伤的指数。
①ST段向上凸起并快速上升高达8~16mm; ②凸起ST段顶峰高于其前的R波; ③R波矮小且时限狭窄通常<0.04s,伴或不伴有异常Q波; ④抬高的ST段与其后的T波升肢相融合,因此难以辨认
单独T波; ⑤T波常无倒置。
上抬的ST与 R波降肢融合
R波矮小或消失 <0.04s
ST段高于R波 ST与T波升肢融合
300,000
250,000
200,000
150,000
100,000
50,000
0
艾滋I 病
乳腺癌
肺癌
卒中
心脏性猝死
心脏性猝死绝大多数为心律失常 性猝死
直接原因是致命性心律失常,主要是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约占 60%~80%;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脏停搏约占15%~20%。
12%其他心脏病
17%缓慢性 心律失常
急性前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下壁心肌梗死,前壁ST段呈墓碑型抬高
2.巨R形ST段抬高(GRWS)
• 是ST段抬高的又一种特殊形式,由Madias于1981年首次 提出。心电图特点:
• ①QRS波与ST-T融合,ST段呈尖峰状抬高或下斜,J点消 失,R波下降支与ST-T融合成一斜线下降,使QRS波、ST 段与T波形成单个三角形,呈峰尖边直底宽的宽波,难以 辨认各波段的交界,酷似巨大R波。
和前壁缺血。
Ⅲ、aVF呈Qr型,反映下壁梗死 伴胸前导联ST↓,以LCX病变比RCA病变多见 提示多支病变
(三)急性缺血性高耸T波
• 冠脉闭塞后最早出现的是缺血型T波改变。无论T波直立 或倒置,缺血型T波可有以下特征:
• ①T波振幅增大; • ②两肢对称,基底部变窄; • ③T波顶峰变尖; • ④T波改变出现于缺血区的
心脏性猝死病因
• 各种心脏病和其他疾病的严重状态 • SCD的主要原因为冠心病。约20%~25%的冠心病以猝死
为首发表现,心肌梗死者75%可发生SCD。 • SCD的第二大病因为心肌病,约占SCD的10%~15%。 • 先天性或遗传性疾病如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短
QT综合征等也是猝死的常见原因。
动紊乱,加之损伤区传导延缓或阻滞,使局部心肌电活 动更加不稳定,容易出现室速或室颤,导致猝死发生。
3.缺血性J波
• 心电图上QRS 波与ST 段的 连接点称为J 点,取自英 文单词Join(连接)的第 一个字母。
• J点从基线向上偏移幅度 ≥0.2mV、时程≥20ms的圆 顶状或驼峰状波称之为J 波,又称Osborn波。
导联上,且变化剧烈而显著。
(三)急性缺血性高耸T波
• 超急期T波形态和振幅变化直接反映了心肌复极 异常,受损心肌和健康心肌复极离散度增大,易 诱发室速或室颤,引起心脏性猝死 。
(四)QRS波群及ST-T形态变化
1.幕碑形ST段抬高(tombstoning):1993年,由 Wimalaratma首次报道
88%心律失常
83%恶性室性 心律失常
心性猝死的原因
心律失常性猝死 . Albert CM. Circulation. 2003;107:2096-2101
猝死发生的机制
心脏性猝死最常见的电机制 (1)心室颤动 (2)无脉性室速 (3)严重的心动过缓 (4)心脏停跳 (5)无脉性电活动
快速性心律失常 80% 缓慢性心律失常 20%
3.缺血性J波
• J 波的发生率: 在正常心电图中2.5 %~18.2 %, 见于早期复极综合征,属于正常 心电图的变异,称为生理性J波。
• 病理性J波:体温过低、高钙血症、 脑外伤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时,J波 明显增宽、增高,预示致命性恶
性心律失常。
3.缺血性J波
• 各种原因引起急性严重心 肌缺血,如急性心梗、冠 状动脉痉挛、冠脉介入手 术时新出现J波或原有J波振 幅增高。这种与心肌缺血 直接相关的J波称为缺血性 J波。
• 在急性ST段抬高的患者中,相当一部分患者来不及救治, 发生室颤而猝死。
(一)急性ST段抬高
以下心电图表现提示预后不良: 1. ST段抬高>0.4mV。 2. ST段抬高与压低的总和 >14mm。 3. ST段抬高的导联上T波高耸, QRS振幅增大,时限延长。
(二)急性ST段压低
• 急性心内膜下心肌缺血损伤,引起ST段下降,下降幅度 ≥0.1mV,持续时间在1min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