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用学图书报告

语用学图书报告



预设 (Presupposition)

对“前提”或“预设”的研究起源于哲学界, 20世纪60、70年代随着语义学的发展,这个概 念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兴趣,语言学家把它作为 一种语义关系来研究;其后,语用学的兴起又 给这个概念的研究增添了一个新的视角。各家 学者的介入有助于加深对前提这一概念的理解, 但同时也使对它的研究复杂化,从哲学家到语 用学家,各人对它的界定和理解不尽相同。

语义前提 语言学家对前提的兴趣是从他们对语义关系的研究开始的, 他们把前提看作是两个语义命题之间的一种关系。在语义 学家发现诸种语义关系中“蕴涵”(entailment)是十分 关键的一种 蕴涵的定义:如果在任何使A真实的情况,B也都真实,那 么A语义上蕴涵B e.g (1)That person is a bachelor
Pragmatics: An Introduction 语用学引论
Presented by Luo Lingyu

梅伊的语用学研究包括微观语用学(前6章)、 宏观语用学、元语用学 梅伊所指的微观语用学是围绕着对语言符号在 言谈交际中的指称和意义中的“意图”的理解 而展开的语用学课题的讨论,例如语境、含意、 言语行为、指称和指示语等,另外还包括了会 话结构的分析,这大体上是从话语运用的层次 来研究

《琐事》152个字的“舞台提示”中描写到厨房只有寥 寥44字:
The kitchen is the now abandoned farmhouse of JOHN WRIGHT, a gloomy kitchen and left without having been put in order - unwashed pans under the sink,a loaf of bread outside the bread box, a dish-towel on the table-other signs of incompleted work.

语用学研究的对象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 of signs to interpreter (Charles Morries,1938) 语用学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之间的关系
Pragmatics is the science of language seen in relation to its users(Mey,1993) 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去进行研究的语言科学
There was a concert last night.

所以可见,语用学中的预设是一种“言外之意”, 是话语之外隐含的某种信息,它不属于话语的基 本信息。语用预设也叫语用前提,往往就包含在 话语的意思之中,是交际双方都早已知道的常识, 或至少听到话语之后总能根据语境推断出来的信 息 Inferences(推论,推断) about what is assumed to be true in the utterance rather than directly asserted to be true.


“构建语境”这一概念体现并说明了语境的动态 性。Mey认为“应该把语境理解为不断变化着的 环境, 它使交际参与者相互作用并理解彼此的言 语”。国内已有学者注意到交际语境变动不拘的 特征,提出了“语境动态说”

共同场景 Mey 使用这个术语是为了“探讨语用交际(即会 话)作为社会行为的背景问题”。“共同场景” 和“构建语境”这两个概念都与交际发生的语 境有关,只是前者更加突出交际的社会文化背景


语用行为理论的核心概念:构成 PA 理论的核 心概念主要有四个 ---构建语境、共同场景、 交际自由和交际制约。

Mey 没有直接给出“构建语境”的定义,他认 为构建语境是 PA 中“不可分割的构成性成 分”(integrated,constitutive element)

构建语境 构建语境可能是获得必要知识、激发认同感的心 理准备过程 ( 比如贿赂巡警一例中巡警对所谓收 取贿赂的“行规”的了解),也可能是使某事物在 情景中出现的物质准备过程 ( 比如征兵一例中入 伍费的出现), 这一过程是在现有语境的基础上, 通过交际者对某些语境要素的操控 , 以某种心理 和 / 或物质条件的具备为媒介 , 催化出使 PA 的实 施成为可能的新语境。
预设的功能 ①以隐蔽的方式传递信息,能减轻说话者表述的 负担。对方知道的信息不需要讲出来
②无意识中流露真实信息,使听话人能听出说话 人潜意识里的思想
③可以将附带信息变为目的信息。在一定交际语 境中,人们就会努力推理寻求预设以便把它升 格为目的信息 ④利用预设可以控制信息,以增强说服力
语用预设与苏珊·格拉斯佩尔名剧《琐事》的语篇艺术 唐红芳老师 外国文学研究 2008年第2期
e.g. John is married
John is not married John exists

语用前提

语用前提的理解是把语用前提看作是交际双方所 共有的知识,或者说是背景知识。 Jackenoff 说 “我们将把‘句子的前提’用以表达说话人认为 他和听话人所共有的句子的知识” e.g. The concert last nignt was marvellous.


哲学界对前提的兴趣来自哲学家对所指 (re的争论,如何把自然语言中的所指词语转 换为逻辑语言,这是逻辑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

近代哲学家中,首先对这一问题认真进行研究的 是被誉为现代逻辑学家奠基者的德国哲学家Frege (1848-1952),他认为,人们在通过一句句子作 出声言时,必然存在显而易见的前提,即在声言 K这个专有名词必 中所用的专用名词必有所指


元语用学要反思语用学研究的范围、对象、目 标、任务、方法、理论框架、观点等。

语用学研究的范围
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大的方面(Yule):
(1)语用学对说话人意义的研究 (2)语用学对语境意义的研究 (3)语用学对如何在字面表达之外传递更多的意义 的研究
(4)语用学是对交际者相对距离的表达研究


有人认为前提指的是真实值的必要条件;有 人把前提看作是施行言语行为的恰当条件; 有人把前提解释为交际双方的共有知识;也 有人把它看作是使话语具有意义所必须满足 的条件

下面,我们从发展的角度,大致按照时间顺序 分别对哲学家、语义学家、语用学家对前提提 出的各种理解进行简单的归纳,当然,我们最 关心的是语用学范畴里对前提的研究 前提的哲学渊源


语用学研究的不是句子本身的意义(sentencemeaning),而是研究“语言在使用中的意 义”( meaning in use),“语言在语境中的意义” (meaning in context),归根结底是“说话人的意 义” ( speaker meaning ), 也可简称为“话语意 义”(unterance-meaing)。(何自然,1997:122)这就 是语用学(pragmatics)的研究对象
E.g. (1) Kepler died in missery (3) Kepler did not die in misery (1)(3)都以(2)为前提 (2) Kepler existed 指某一客观存在 的实体,(1)和(3) 在内容上都不包 括(2)且是相互 矛盾的,但无疑 都是以(2)为前 提的
Chapter 10 Pragmatics Across Culture
Chapter 11 Social Aspects of Pragmatics
Chapter 7

Metapragmatics
在科学研究中,“元××学”指的是对“×× 学”进行反思、分析、研究之“学” “元语用学”,通俗的说就是对语用学研究的 研究


(2)That person is a man
1) 如果A真实,B也真实 2)如果A不真实,B可能真实,可能不真实
句子A要蕴 涵句子B必 须满足的 两个条件
蕴涵(entailment)
涵蕴性(关系)—陈述S1蕴涵一个陈述S2—— S1S2
S1
S2

和蕴涵关系一样,前提关系也是一种对一句句子 的命题所作的推理,如果 A 、 B 两句要构成前提关 系,必须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如果A真实,B也真实 (2)如果A不真实,B仍然真实
Chapter 8 Pragmatic Acts

语用行为理论是J .Mey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宏观 语用学理论,体现了欧洲大陆语用学研究的鲜明 特色。本章围绕语用行为定义,语用行为理论包 含的重要概念,语用行为理论和言语行为理论的 异同这三个问题,对语用行为理论展开讨论

语用行为的定义: Mey 将语用行为定义为语境 化的适应性交际活动,认为言语行为以及一切 使自己适应的语境适应自己的交际性活动,都 可以概括为语用行为 使用语言是一种社会行为 ,在进行交际时是“社 会在通过适当条件、规约、文化、社会结构等 方式发挥作用”


宏观语用学讨论的是社会—文化层面对语言运 用者言语运用的宏观调控中所体现的语用问题; 宏观语用学从语言使用者和社会角度研究语用, 关注语言使用的社会语境或机构语境 (institutional context,如警察局、保险机构、 移民局等政府部门和其他各种机构)

宏观语用学把语言研究和经济、社会、政治及 文化状况联系起来,关心的是社会因素和意识 形态对人类言语行为的限制,如处于强势地位 的社会群体如何利用语言手段控制和操纵弱势 群体
这里,作者在第一时间向读者呈现的只是一个阴沉而凌 乱的厨房:水槽里还没洗的煎锅、没来得及放入面包篮 的面包和胡乱丢在桌上的洗碗布等。事实上,随着剧情 的展开,读者逐步了解到一系列对剧情至关重要的厨房 设施和用具,包括那些直接引导两位妇女“破案”的针 线篓、百纳被方块、鸟笼、精致的储物盒等。而所有 这一切都是作者通过人物对白预设其存在的。这不仅 使舞台提示篇幅上得到精炼,更重要的是营造出一个暗 藏悬念的虚拟世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