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冲刺卷】八年级数学下期末一模试题(带答案)

【冲刺卷】八年级数学下期末一模试题(带答案)

【冲刺卷】八年级数学下期末一模试题(带答案)一、选择题1.如图,有一个水池,其底面是边长为16尺的正方形,一根芦苇AB 生长在它的正中央,高出水面部分BC 的长为2尺,如果把该芦苇沿与水池边垂直的方向拉向岸边,那么芦苇的顶部B 恰好碰到岸边的B′,则这根芦苇AB 的长是( )A .15尺B .16尺C .17尺D .18尺2.若63n 是整数,则正整数n 的最小值是( ) A .4 B .5 C .6D .7 3.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是( )A .两条对角线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B .对角线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C .两条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D .两条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4.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BC ∠和BCD ∠的平分线交于AD 边上一点E ,且4BE =,3CE =,则AB 的长是( )A .3B .4C .5D .2.5 5.已知正比例函数y kx =(k ≠0)的图象如图所示,则在下列选项中k 值可能是( )A .1B .2C .3D .46.正比例函数(0)y kx k =≠的函数值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则一次函数y x k =-的图象大致是()A.B.C.D.7.在体育课上,甲,乙两名同学分别进行了5次跳远测试,经计算他们的平均成绩相同.若要比较这两名同学的成绩哪一个更为稳定,通常需要比较他们成绩的()A.众数B.平均数C.中位数D.方差8.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为12、13,则第三边长为()A.5B.17C.5或17D.5或9.如图,长方形纸片ABCD中,AB=4,BC=6,点E在AB边上,将纸片沿CE折叠,点B落在点F处,EF,CF分别交AD于点G,H,且EG=GH,则AE的长为( )A.23B.1C.32D.210.下列各组数,可以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的是( )A.2,3,4B.7,24,25C.8,12,20D.5,13,1511.将根24cm的筷子,置于底面直径为15cm,高8cm的圆柱形水杯中,设筷子露在杯子外面的长度hcm,则h的取值范围是( )A .h 17cm ≤B .h 8cm ≥C .7cm h 16cm ≤≤D .15cm h 16cm ≤≤ 1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函数3y x =的图象向上平移6个单位长度,则平移后的图象与x 轴的交点坐标为( )A .(2,0)B .(-2,0)C .(6,0)D .(-6,0)二、填空题13.若x=2-1, 则x 2+2x+1=__________.14.如图,在▱ABCD 中,∠D =120°,∠DAB 的平分线AE 交DC 于点E ,连接BE.若AE =AB ,则∠EBC 的度数为_______.15.如图,一次函数y =kx+b 的图象与x 轴相交于点(﹣2,0),与y 轴相交于点(0,3),则关于x 的方程kx =b 的解是_____.16.20n n 的最小值为___17.已知函数y =2x +m -1是正比例函数,则m =___________.18.在矩形ABCD 中,AD=5,AB=4,点E ,F 在直线AD 上,且四边形BCFE 为菱形,若线段EF 的中点为点M ,则线段AM 的长为 .19.在ABC ∆中,13AC BC ==, 10AB =,则ABC ∆面积为_______. 20.如图,已如长方形纸片,ABCD O 是BC 边上一点,P 为CD 中点,沿AO 折叠使得顶点B 落在CD 边上的点P 处,则OAB ∠的度数是______.三、解答题21.A、B两座城市之间有一条高速公路,甲、乙两辆汽车同时分别从这条路两端的入口处驶入,并始终在高速公路上正常行驶.甲车驶往B城,乙车驶往A城,甲车在行驶过程中速度始终不变.甲车距B城高速公路入口处的距离y(千米)与行驶时间x(时)之间的关系如图.(1)求y关于x的表达式;(2)已知乙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设行驶过程中,两车相距的路程为s(千米).请直接写出s关于x的表达式;(3)当乙车按(2)中的状态行驶与甲车相遇后,速度随即改为a(千米/时)并保持匀速行驶,结果比甲车晚20分钟到达终点,求乙车变化后的速度a.在下图中画出乙车离开B 城高速公路入口处的距离y(千米)与行驶时间x(时)之间的函数图象.22.甲、乙两人相约周末登花果山,甲、乙两人距地面的高度y(米)与登山时间x (分)之间的函数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所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甲登山上升的速度是每分钟米,乙在A地时距地面的高度b为米;(2)若乙提速后,乙的登山上升速度是甲登山上升速度的3倍,请求出乙登山全程中,距地面的高度y(米)与登山时间x(分)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登山多长时间时,甲、乙两人距地面的高度差为50米?23.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点E,F分别是边AD,BC上的点,且AE=CF,求证:AF=CE.24.在一条东西走向河的一侧有一村庄C,河边原有两个取水点A,B,其中AB=AC,由于某种原因,由C到A的路现在已经不通,某村为方便村民取水决定在河边新建一个取水点H(A、H、B在一条直线上),并新修一条路CH,测得CB=3千米,CH=2.4千米,HB=1.8千米.(1)问CH是否为从村庄C到河边的最近路?(即问:CH与AB是否垂直?)请通过计算加以说明;(2)求原来的路线AC的长.25.在某旅游景区上山的一条小路上,有一些断断续续的台阶,下图是其中的甲、乙两段台阶的示意图,图中的数字表示每一级台阶的高度(单位:cm).请你用所学过的有关统计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数据:15,16,16,14,14,15的方差22 3S=甲,数据:11,15,18,17,10,19的方差235 3S=乙:(1)分别求甲、乙两段台阶的高度平均数;(2)哪段台阶走起来更舒服?与哪个数据(平均数、中位数、方差和极差)有关?(3)为方便游客行走,需要陈欣整修上山的小路,对于这两段台阶路.在总高度及台阶数不变的情况下,请你提出合理的整修建议.【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C解析:C【解析】【分析】我们可以将其转化为数学几何图形,如图所示,根据题意,可知EB'的长为16尺,则B'C=8尺,设出AB=AB'=x尺,表示出水深AC,根据勾股定理建立方程,求出的方程的解即可得到芦苇的长.【详解】解:依题意画出图形,设芦苇长AB=AB′=x尺,则水深AC=(x-2)尺,因为B'E=16尺,所以B'C=8尺在Rt△AB'C中,82+(x-2)2=x2,解之得:x=17,即芦苇长17尺.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勾股定理的应用,熟悉数形结合的解题思想是解题关键.2.D解析:D【解析】【分析】63n63n27n7n是完全平方数,满足条件的最小73n正整数n为7.【详解】∴7n是完全平方数;∴n的最小正整数值为7.故选:D.【点睛】主要考查了乘除法法则和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是被开方数是非负数.==.解题关键是分解成一个完全平方数和一个代数式的积的形式.3.D解析:D【解析】A、两条对角线垂直并且相互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故选项A错误;B、对角线垂直且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故选项B错误;C、两条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故选项C错误;D、根据矩形的判定定理,两条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为真命题,故选项D正确;故选D.4.D解析:D【解析】【分析】由▱ABCD中,∠ABC和∠BCD的平分线交于AD边上一点E,易证得△ABE,△CDE是等腰三角形,△BEC是直角三角形,则可求得BC的长,继而求得答案.【详解】∵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BC,AB=CD,AD=BC,∴∠AEB=∠CBE,∠DEC=∠BCE,∠ABC+∠DCB=90°,∵BE,CE分别是∠ABC和∠BCD的平分线,∴∠ABE=∠CBE=12∠ABC,∠DCE=∠BCE=12∠DCB,∴∠ABE=∠AEB,∠DCE=∠DEC,∠EBC+∠ECB=90°,∴AB=AE,CD=DE,∴AD=BC=2AB,∵BE=4,CE=3,∴5==,∴AB=12BC=2.5.故选D.【点睛】此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注意证得△ABE,△CDE是等腰三角形,△BEC是直角三角形是关键.5.B解析:B【解析】由图象可得2535kk<⎧⎨>⎩,解得5532k<<,故符合的只有2;故选B.6.B解析:B【解析】【分析】先根据正比例函数y kx=的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增大判断出k的符号,再根据一次函数的性质进行解答即可.【详解】解:Q正比例函数y kx=的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增大,00k k∴->,<,∴一次函数y x k=-的图象经过一、三、四象限.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正比例函数的性质,解题关键是先根据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判断出k的取值范围.7.D解析:D【解析】【分析】方差是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一个量.方差越大,则各数据与其平均值的离散程度越大,稳定性也越小;反之,则各数据与其平均值的离散程度越小,稳定性越好。

【详解】由于方差能反映数据的稳定性,需要比较这两名学生立定跳远成绩的方差.故选D.8.D解析:D【解析】【分析】根据告诉的两边长,利用勾股定理求出第三边即可.注意13,12可能是两条直角边也可能是一斜边和一直角边,所以得分两种情况讨论.【详解】当12,13为两条直角边时, 第三边==, 当13,12分别是斜边和一直角边时, 第三边==5.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的知识,题目中渗透着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9.B解析:B【解析】【分析】根据折叠的性质得到∠F=∠B=∠A=90°,BE=EF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FH=AE ,GF=AG ,得到AH=BE=EF ,设AE=x ,则AH=BE=EF=4-x ,根据勾股定理即可得到结论.【详解】∵将△CBE 沿CE 翻折至△CFE ,∴∠F=∠B=∠A=90°,BE=EF ,在△AGE 与△FGH 中,A F AGE FGH EG GH ∠∠⎧⎪∠∠⎨⎪⎩=== , ∴△AGE ≌△FGH (AAS ),∴FH=AE ,GF=AG ,∴AH=BE=EF ,设AE=x ,则AH=BE=EF=4-x∴DH=x+2,CH=6-x ,∵CD 2+DH 2=CH 2,∴42+(2+x )2=(6-x )2,∴x=1,∴AE=1,故选B .【点睛】考查了翻折变换,矩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熟练掌握折叠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10.B解析:B【解析】试题解析:A 、∵22+32≠42,∴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B 、∵72+242=252,∴能构成直角三角形;C 、∵82+122≠202,∴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D 、∵52+132≠152,∴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故选B .11.C解析:C【解析】【分析】观察图形,找出图中的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解答即可.【详解】首先根据圆柱的高,知筷子在杯内的最小长度是8cm ,则在杯外的最大长度是24-8=16cm ;再根据勾股定理求得筷子在杯内的最大长度是(如图)AC=2222158AB BC +=+=17,则在杯外的最小长度是24-17=7cm ,所以h 的取值范围是7cm ≤h ≤16cm ,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的应用,注意此题要求的是筷子露在杯外的取值范围.主要是根据勾股定理求出筷子在杯内的最大长度.12.B解析:B【解析】【分析】先求出平移后的解析式,继而令y=0,可得关于x 的方程,解方程即可求得答案.【详解】根据函数图象平移规律,可知3y x =向上平移6个单位后得函数解析式应为36y x =+, 此时与x 轴相交,则0y =,∴360x +=,即2x =-,∴点坐标为(-2,0),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图象的平移,一次函数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先出平移后的解析式是解题的关键.二、填空题13.2【解析】【分析】先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对所求式子进行变形然后代入x的值进行计算即可【详解】∵x=-1∴x2+2x+1=(x+1)2=(-1+1)2=2故答案为:2【点睛】本题考查了代数式求值涉及了因式解析:2【解析】【分析】先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对所求式子进行变形,然后代入x的值进行计算即可.【详解】∵,∴x2+2x+1=(x+1)22=2,故答案为:2.【点睛】本题考查了代数式求值,涉及了因式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等,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14.45°【解析】【分析】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出∠ABC=∠D=108°AB∥CD 得出∠BAD=180°﹣∠D=60°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A BE=75°即可得出∠EBC的度数【详解解析:45°【解析】【分析】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出∠ABC=∠D=108°,AB∥CD,得出∠BAD=180°﹣∠D=60°,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ABE=75°,即可得出∠EBC的度数.【详解】解:∵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C=∠D=120°,AB∥CD,∴∠BAD=180°﹣∠D=60°,∵AE平分∠DAB,∴∠BAE=60°÷2=30°,∵AE=AB,∴∠ABE=(180°﹣30°)÷2=75°,∴∠EBC=∠ABC﹣∠ABE=45°;故答案为:45°.【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正确理解和掌握性质定理是解决本题的关键.15.x=2【解析】【分析】依据待定系数法即可得到k和b的值进而得出关于x 的方程kx=b的解【详解】解:∵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与x轴相交于点(﹣20)与y轴相交于点(03)∴解得∴关于x的方程kx=解析:x=2【解析】【分析】依据待定系数法即可得到k和b的值,进而得出关于x的方程kx=b的解.【详解】解:∵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与x轴相交于点(﹣2,0),与y轴相交于点(0,3),∴0=-2k+b3=b⎧⎨⎩,解得323kb⎧=⎪⎨⎪=⎩,∴关于x的方程kx=b即为:32x=3,解得x=2,故答案为:x=2.【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待定系数法的应用,任何一元一次方程都可以转化为ax+b=0 (a,b为常数,a≠0)的形式,所以解一元一次方程可以转化为:当某个一次函数的值为0时,求相应的自变量的值.从图象上看,相当于已知直线y=ax+b确定它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的值.16.5【解析】【分析】因为是整数且则5n是完全平方数满足条件的最小正整数n为5【详解】∵且是整数∴是整数即5n是完全平方数;∴n的最小正整数值为5故答案为:5【点睛】主要考查了二次根式的定义关键是根据乘解析:5【解析】【分析】,则5n是完全平方数,满足条件的最小正整数n为5.【详解】∴5n是完全平方数;∴n的最小正整数值为5.故答案为:5.【点睛】主要考查了二次根式的定义,关键是根据乘除法法则和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是被开方数是非负数进行解答.17.1【解析】分析:依据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可得m-1=0求解即可详解:∵y=2x+m-1是正比例函数∴m-1=0解得:m=1故答案为:1点睛:本题考查了正比例函数的定义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正比例函数的定义解析:1【解析】分析:依据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可得m-1=0,求解即可,详解:∵y=2x+m-1是正比例函数,∴m-1=0.解得:m=1.故答案为:1.点睛:本题考查了正比例函数的定义,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正比例函数的定义.18.5或05【解析】【分析】两种情况:①由矩形的性质得出CD=AB=4BC=AD=5∠ADB=∠CDF=90°由菱形的性质得出CF=EF=BE=BC=5由勾股定理求出DF得出MF 即可求出AM;②同①得出解析:5或0.5.【解析】【分析】两种情况:①由矩形的性质得出CD=AB=4,BC=AD=5,∠ADB=∠CDF=90°,由菱形的性质得出CF=EF=BE=BC=5,由勾股定理求出DF,得出MF,即可求出AM;②同①得出AE=3,求出ME,即可得出AM的长.【详解】解:分两种情况:①如图1所示:∵四边形ABCD是矩形,∴CD=AB=4,BC=AD=5,∠ADB=∠CDF=90°,∵四边形BCFE为菱形,∴CF=EF=BE=BC=5,∴,∴AF=AD+DF=8,∵M是EF的中点,∴MF=12EF=2.5,∴AM=AF﹣DF=8﹣2.5=5.5;②如图2所示:同①得:AE=3,∵M是EF的中点,∴ME=2.5,∴AM=AE ﹣ME=0.5;综上所述:线段AM 的长为:5.5,或0.5;故答案为5.5或0.5.【点睛】本题考查矩形的性质;菱形的性质.19.60【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以判断为等腰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B 边的高即可得到答案【详解】如图作出AB 边上的高CD∵AC=BC=13AB=10∴△ABC 是等腰三角形∴AD=BD=5根据勾股定理C 解析:60【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以判断ABC ∆为等腰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B 边的高,即可得到答案.【详解】如图作出AB 边上的高CD∵AC=BC=13, AB=10,∴△ABC 是等腰三角形,∴AD=BD=5,根据勾股定理 CD 2=AC 2-AD 2, 22135-,12ABC S CD AB =⋅V =112102⨯⨯=60, 故答案为:60.【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及勾股定理,关键是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利用勾股定理求出三角形的高.20.30°【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先通过△ADP 求出∠DAP 的因为△ABO ≌△A PO 即可求出∠OAB 的度数【详解】解:∵P 是CD 的中点沿折叠使得顶点落在边上的点∴DP=PC=CD△ABO≌△APO∵四边解析:30°【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先通过△ADP求出∠DAP的,因为△ABO≌△APO,即可求出∠OAB的度数.【详解】解:∵ P是CD的中点,沿AO折叠使得顶点B落在CD边上的点P∴DP=PC=12CD, △ABO≌△APO∵四边形ABCD为长方形∴∠D=∠DAB=90°,AB=CD=AP=2DP ∴∠DAP=30°∵△ABO≌△APO∴∠PAO=∠OAP=12∠BAP∴∠OAP=12∠BAP=12(∠DAB-∠DAP)=12(90°-30°)=30°故答案为:30°【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特殊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折叠前后图形全等.三、解答题21.(1)y=-90x+300;(2)s=300-150x;(3)a=108(千米/时),作图见解析.【解析】【分析】(1)由图知y是x的一次函数,设y=kx+b.把图象经过的坐标代入求出k与b的值.(2)根据路程与速度的关系列出方程可解.(3)如图:当s=0时,x=2,即甲乙两车经过2小时相遇.再由1得出y=-90x+300.设y=0时,求出x的值可知乙车到达终点所用的时间.【详解】(1)由图知y是x的一次函数,设y=kx+b∵图象经过点(0,300),(2,120),∴300{2120 bk b=+=解得90 {300 kb=-=∴y=-90x+300.即y关于x的表达式为y=-90x+300.(2)由(1)得:甲车的速度为90千米/时,甲乙相距300千米.∴甲乙相遇用时为:300÷(90+60)=2,当0≤x≤2时,函数解析式为s=-150x+300,2<x≤103时,s=150x-300103<x≤5时,s=60x;(3)在s=-150x+300中.当s=0时,x=2.即甲乙两车经过2小时相遇.因为乙车比甲车晚20分钟到达,20分钟=13小时,所以在y=-90x+300中,当y=0,x=103.所以,相遇后乙车到达终点所用的时间为103+13-2=53(小时).乙车与甲车相遇后的速度a=(300-2×60)÷53=108(千米/时).∴a=108(千米/时).乙车离开B城高速公路入口处的距离y(千米)与行驶时间x(时)之间的函数图象如图所示.考点:一次函数的应用.22.(1)10;30;(2)15(02)3030(211)x xyx x⎧=⎨-⎩剟剟;(3)4分钟、9分钟或15分钟.【解析】【分析】(1)根据速度=高度÷时间即可算出甲登山上升的速度;根据高度=速度×时间即可算出乙在A地时距地面的高度b的值;(2)分0≤x≤2和x≥2两种情况,根据高度=初始高度+速度×时间即可得出y关于x的函数关系;(3)当乙未到终点时,找出甲登山全程中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令二者做差等于50即可得出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解之即可求出x值;当乙到达终点时,用终点的高度-甲登山全程中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50,即可得出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解之可求出x值.综上即可得出结论.【详解】(1)(300-100)÷20=10(米/分钟), b=15÷1×2=30.故答案为:10;30.(2)当0≤x≤2时,y=15x ;当x≥2时,y=30+10×3(x-2)=30x-30. 当y=30x-30=300时,x=11.∴乙登山全程中,距地面的高度y (米)与登山时间x (分)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15(02)3030(211)x x y x x ⎧=⎨-⎩剟剟. (3)甲登山全程中,距地面的高度y (米)与登山时间x (分)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y=10x+100(0≤x≤20).当10x+100-(30x-30)=50时,解得:x=4;当30x-30-(10x+100)=50时,解得:x=9;当300-(10x+100)=50时,解得:x=15.答:登山4分钟、9分钟或15分钟时,甲、乙两人距地面的高度差为50米.【点睛】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的应用以及解一元一次方程,解题的关键是:(1)根据数量关系列式计算;(2)根据高度=初始高度+速度×时间找出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3)将两函数关系式做差找出关于x 的一元一次方程.23.见解析【解析】【分析】根据平行四边形ABCD 的对边平行得出AD ∥BC ,又AE=CF ,利用有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证得四边形AECF 为平行四边形,然后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证得结论.【详解】证明:∵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AD ∥BC ,即AE ∥CF ,又∵AE=CF ,∴四边形AECF 为平行四边形,∴AF=CE .【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共有五种,应用时要认真领会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要根据条件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24.(1)CH 是从村庄C 到河边的最近路,理由见解析;(2)原来的路线AC 的长为2.5千米.【解析】【分析】(1)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答即可;(2)根据勾股定理解答即可【详解】(1)是,理由是:在△CHB中,∵CH2+BH2=(2.4)2+(1.8)2=9BC2=9∴CH2+BH2=BC2∴CH⊥AB,所以CH是从村庄C到河边的最近路(2)设AC=x在Rt△ACH中,由已知得AC=x,AH=x﹣1.8,CH=2.4由勾股定理得:AC2=AH2+CH2∴x2=(x﹣1.8)2+(2.4)2解这个方程,得x=2.5,答:原来的路线AC的长为2.5千米.【点睛】此题考查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25.(1)甲台阶高度的平均数15,乙台阶高度的平均数15;(2)甲段路走起来更舒服一些;(3)每个台阶高度均为15cm,游客行走更舒服.【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所给的数据,利用平均数公式求解即可;(2)根据平均数、中位数、方差和极差的特征回答即可;(3)结合方差,要使台阶路走起来更舒服,就得让方差变得更小,据此提出合理性的整修建议.详解:(1)甲台阶高度的平均数:(15+16+16+14+14+15)÷6=15,乙台阶高度的平均数:(11+15+18+17+10+19)÷6=15.(2)甲段路走起来更舒服一些,因为它的台阶高度的方差小.(3)每个台阶高度均为15cm(原平均数)使得方差为0,游客行走更舒服.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位数的概念、平均数计算公式以及方差的计算.方差是用来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量,方差越大,表明这组数据偏离平均数越大,即波动越大,数据越不稳定.反之,方差越小,表明这组数据分布比较集中,各数据偏离平均数越小,即波动越小,数据越稳定.在本题中,根据题意求出方差,进而利用方差的意义进行分析即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