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心理学概述一、判断正误(×)“一个成熟的体操运动员,按照训练要求热身运动,做了一系列前空翻动作。
”该项活动中表现了运动员的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是指人们心理活动的共同性和普遍性。
(×)个性心理不受心理过程的制约和影响。
二、单项选择1.按照心理现象的本来面目研究心理活动的规律,实事求是,不主观臆断,不任意歪曲和杜撰结果。
这是坚持心理学研究的()。
A客观性原则B系统性原则C发展性原则D教育性原则2.某咨询师在分析一个极具叛逆倾向的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时,既考虑到父母的性格、出生环境、生活环境、家教方式,又考虑到该学生自身的意志品质。
这是坚持心理学研究的()。
A客观性原则B系统性原则C发展性原则D教育性原则3.当年华生为了研究儿童的恐惧心理,在儿童抚摸小白兔时,大声敲锣,结果使这个儿童不但对白兔,甚至对其他白色的东西都产生了畏惧心理。
该实验违背了心理学研究的()。
A客观性原则B系统性原则C发展性原则D教育性原则4.“这个世上没有永远的好人,也没有永远的坏人。
”该说法体现了心理学研究的()。
A客观性原则B系统性原则C发展性原则D教育性原则5.以提问的方式了解人们的心理活动。
这种研究方法叫()A实验法B观察法C个案法D调查法6.在控制变量的条件下,了解人们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活动的研究方法是()A实验法B观察法C个案法D调查法三、问答题1.简述心理学在教育中的作用。
2.简述观察法的优缺点。
第二章科学的心理观一、判断题(√)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神经。
(×)把感觉器官得到的信息,向中枢神经部位传递的神经叫做运动神经。
二、选择题1.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的基本单位,主要包括()三部分。
A细胞体、树突、轴突B细胞体、树突、髓鞘C突触、树突、轴突D细胞体、终纽、轴突2.主管身体平衡和协调动作的器官是()A大脑B小脑C脑干D脊髓3.中枢神经的最高级部位是()A大脑皮层B小脑C脑干D胼胝体4.反射就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作的规律性的反应。
名词解释: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5.新生儿生下来就会吸吮,这是()A条件反射B无条件反射C操作性条件反射D以上都不是6.遇到危险,个体会下意识地做出躲避动作,这属于()A条件反射B无条件反射C操作性条件反射D以上都不是7.杂技团的小狗听到主人指令,就做各种表演,这是()A条件反射B无条件反射C操作性条件反射D以上都不是8.“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说的是()现象。
A条件反射B无条件反射C操作性条件反射D以上都不是9.冷的时候就会起鸡皮疙瘩,说的是()A条件反射B无条件反射C操作性条件反射D以上都不是10.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某学生总是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这是()A条件反射B无条件反射C操作性条件反射D以上都不是11.在教师讲解了例题之后,学生能够顺利解决相似的其他练习,这是()A条件反射B无条件反射C操作性条件反射D以上都不是12.跳水运动员通过反复训练,能完成一系列高难度的空翻转体动作,这是()A条件反射B无条件反射C操作性条件反射D以上都不是论述题: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条件反射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13.常言说的“画饼充饥、惊弓之鸟、望梅止渴”,是()反射。
A第一信号系统B第二信号系统C两者协同发生D以上都不是14.“谈梅生津”属于()反射。
A第一信号系统B第二信号系统C两者协同发生D以上都不是15.聋哑人看到新闻导播的手势语,就明白新闻的内容。
这是()反射A第一信号系统B第二信号系统C两者协同发生D以上都不是16.盲人通过触摸盲文,能读懂文章和故事。
这是()反射A第一信号系统B第二信号系统C两者协同发生D以上都不是三、问答题1.简述大脑皮层活动的基本规律。
2.为什么说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第三章感觉、知觉与教学一、选择题1.闻到苹果香味,看到苹果红色外观,触摸到苹果光滑的果皮等所引起的心理活动是()。
A.感觉B.知觉C.感受性D.感觉阈限2.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感觉都可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
A.适应B.感觉对比C.同时对比D.感觉相互作用3.绝对感受性是()。
A.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B.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C.能够觉察出刺激最小差别的能力D.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差别量4.对物体()所产生的知觉叫运动知觉。
A.在空间中的位移B.距离和方位特性C.空间特性D.延续性和顺序性5.能够把外界刺激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即将感觉器官接受的各种适宜刺激能量转换为生物电能的器官是()。
A.感觉B.感觉器官C.感受器D.感受性6.人感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刺激变化的程度或强度变化所需要的量的临界值是()。
A.感觉B.感受性C.感觉阈限D.心理量7.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是()。
A.绝对感受性B.差别感觉性C.差别感觉阈限D.绝对感觉阈限8.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是()。
A.绝对感觉阈限B.差别感受性C.差别感觉阈限D.差别感觉能力9.同一感受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所发生的感受性的变化现象是()。
A.感觉适应B.感觉对比C.感觉相互作用D.以上都不是10.吃了糖以后接着吃桔子会觉得桔子酸,这是()。
A.感觉适应B.感觉对比C.感觉相互作用D.以上都不是11.“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指()A.感觉适应B.感觉对比C.感觉相互作用D.以上都不是12.“月明星稀”反映的是()A.感觉适应B.感觉对比C.感觉相互作用D.以上都不是13.看见一株玫瑰花并能认识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A.色觉B.知觉C.感觉D.统觉14.个体对物体空间特性的知觉是()。
A.空间知觉B.时间知觉C.距离知觉D.社会知觉15.人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对自己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是()。
A.空间知觉B.时间知觉C.距离知觉D.社会知觉16.下列哪个选项符合人对时间估计的规律?A.活动内容贫乏枯燥,时间短估B.活动内容丰富有趣,时间短估C.活动内容贫乏枯燥,回忆时时间长估D.活动内容丰富有趣,回忆时时间短估17.人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整体反映的知觉特征是()。
A.知觉整体性B.知觉选择性C.知觉理解性D.知觉恒常性18.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事物加以处理并作出解释或判断的组织加工过程是()。
A.知觉整体性B.知觉选择性C.知觉理解性D.知觉恒常性19.在一定范围内,人不随知觉条件的变化而保持对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的映象不变,这是()。
A.知觉整体性B.知觉选择性C.知觉理解性D.知觉恒常性20.看同样一个人,由于距离远近不同在视网膜上视像大小相关很大,但我们总认为他并没有什么变化,这是()。
A.知觉整体性B.知觉选择性C.知觉理解性D.知觉恒常性21.用红笔划出书中重点是利用了知觉的()特性。
A.整体性B.选择性C.理解性D.恒常性22.一位教师绘制了一张教学图表,并在图表的四边绘制了色彩绚丽的精美图案。
但在课堂上,他发现学生观察的效果不理想。
这位教师违背了知觉规律的()。
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二、名词解释感觉、知觉、感受性、感觉阈限、感觉适应三、判断×错觉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是无益的。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叫空间知觉。
√感知觉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呈正比关系×人从亮处进入暗处是暗适应,意味着视觉感受性的降低。
√一般说来,评酒师、评茶师在味觉和嗅觉上的差别阈限小于常人,而差别感受性则大于常人。
×个体对客观对象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是空间知觉。
四、问答题1.简述常见的社会知觉误区,并举例2.简述知觉的特征并举例3.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第四章记忆与教学一、名词解释记忆、记忆表象、遗忘二、填空题1.按照记忆的内容可以分为:、、、。
2.按照记忆保持的时间可分为:、、。
3.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是:、、。
三、判断√识记和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前提,再认和回忆是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和表现。
√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是前摄抑制。
×人类遗忘的规律是“先慢后快”。
四、选择题1.提起某个同学,脑海中浮现出她的音容笑貌。
这是()A形象记忆B词语-逻辑记忆C情感记忆D运动记忆2.我们对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激动的心情的记忆,属于()A形象记忆B词语-逻辑记忆C情感记忆D运动记忆3.体操运动员对体操动作的记忆属于()A形象记忆B词语-逻辑记忆C情感记忆D运动记忆4.我们对小学时代的九九乘法口诀表依然能熟练背诵,这是()A形象记忆B词语-逻辑记忆C情感记忆D运动记忆5.研究表明,短时记忆的容量大约是()个组块。
A7±2B3±5C5 D96.学生在做闭卷问答题时,回忆学过的内容属于()A.再认B. 保持C.再现D.识记7.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的保持时间在无复述的情况下一般只有5-20秒左右,最长也不超过() A.1分钟 B.30秒 C. 两分钟 D. 15秒8.研究表明,过度学习要达到效果最佳,效率最高,过度量应该在()左右A50%B30% C100% D80%9.常言所说的“过目不忘”和“久难成诵”描述的是记忆的()A持久性B敏捷性C正确性D准备性10.常言所说的“出口成章”“下笔成言”“书到用时方恨少”描述的是记忆的()A持久性B敏捷性C正确性D准备性11.教师课堂提问背诵时,有的学生能一字不差背出来,有的学生时断时续,会遗漏一些字词,这种现象反映了记忆的()A持久性B敏捷性C正确性D准备性12.对于某些经历或者事件可以终生不忘,这反映了记忆的()A持久性B敏捷性C正确性D准备性五、问答题1.简述记忆的品质2.简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有哪些?3.简述遗忘产生的原因。
4.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有哪些?5.如何根据遗忘规律有效组织复习?6.如何运用识记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第五章思维、想象与教学一、名词解释思维、现象、创造性思维二、选择题1.早晨起来,推开窗户,看见屋顶是湿的,地面也是湿的,于是便推想到“昨夜下雨了”。
这个过程属于()A记忆B思维C感知D想象2.地质工作者在珠穆朗玛峰地区4000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许多海洋生物化石,以此推断“世界屋脊”在远古时代是一片汪洋大海。
这体现的是思维的()A批判性B敏捷性C间接性D概括性3.常言所说:“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是指思维具有()A批判性B敏捷性C间接性D概括性4.两三岁的幼儿总喜欢用手触摸、摆弄事物来探究一切,这主要是()A形象思维B动作思维C抽象逻辑思维D以上都不是5.小学教学中,教师经常使用各种教具和学具,说明小学生主要以()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