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数学之美

浅谈数学之美

浅谈数学之美【摘要】数学美是自然美的客观反映,是科学美的核心。

“那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数学美不是什么虚无缥缈、不可捉摸的东西,而是有其确定的客观内容。

数学美的内容是丰富的,如数学概念的简单性、统一性,结构系统的协调性、对称性,数学命题与数学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还有数学中的奇异性等,都是数学美的具体内容。

本文主要围绕数学美的三个特征:简洁性、和谐性和奇异性进行阐述。

【关键词】数学,数学美,美学特征数学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外在形象上看:她有体系之美、概念之美、公式之美;从思维方式上看:她有简约之美、无限之美、抽象之美、类比之美;从美学原理上看:她有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奇异之美等。

此外,数学还有着完美的符号语言、特有的抽象艺术、严密的逻辑体系、永恒的创新动力等特点。

但这些都离不开数学美的三大特征,即:简洁性、和谐性和奇异性。

1简洁性是数学美的首要特点爱因斯坦说:“美,本质上终究是简单性”,“只有既朴实清秀,又底蕴深厚,才称得上至美”。

简洁本身就是一种美,而数学的首要特点在于它的简洁性。

数学中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公式所呈现的简单性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简洁美。

数学家莫德尔说过:“在数学里美的各个属性中,首先要推崇的大概是简单性了”。

数学的简洁性在人们生活中屡见不鲜:钱币只须有一分、二分、五分、一角、二角、五角、一元、二元、五元、十元……就可简单的构成任何数目的款项;圆的周长公式:C=2πR,就是“简洁美”的典范,它概括了所有圆形的共同特性;把一亿写成l08,把千万分之一写成10-7;二进制在计算机领域的应用……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力求简洁、直观。

数学不仅仅是在运算上要求这样,论证说明也更是如此。

显然,数学的公式与公理就是简洁美的最佳证据之一。

简洁性之一:符号美实现数学的简洁性的重要手段是使用了数学符号。

符号对于数学的发展来讲是极为重要的,它可使人们摆脱数学自身的抽象与约束,集中精力于主要环节,没有符号去表示数及其运算,数学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

几乎每一个数学分支都是靠一种符号语言而生存的,数学符号是贯穿于数学全部的支柱。

然而,数学符号的产生、使用和流传却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始终贯穿着自然、和谐与美。

如用π表示圆周率,用e表示欧拉常数,用2、3等表示无限不循环的数,当然数学中还有许多符号,这些符号均有其独特含义,使用它们不仅方便而且简洁,比如“!”表示阶乘,“Π”表示求积,“Σ”表示求和,“∫”表示求积分。

此外,图形符号:点、线、面、体的产生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抽象和概括。

简洁性之二:抽象美数学的简洁性在很大的程度上源自数学的抽象性,换句话说:数学概念正是从众多事物共同属性中抽象出来的。

抽象包含两层意思:(1)不容易想象的;(2)无法体验到的。

前者,是用数学去“证明”某些难以理解的事实;后者,说明数学本身具有的特征与魅力。

比如,下图中有一个大的半圆,在其直径上又并列着三个小半圆,请问大的半圆周长与三个小半圆周长之和谁大初看,似难判断,具体一推算便十分清楚了。

设大圆直径为d ,三个小半圆直径分别为1d 、2d 和3d ,因d d d d =++321,所以d d d d ππππ21212121321=++, 即大半圆的周长为三个小半圆的周长之和(其实, 不论有多少个小半圆, 都有相同的结论)。

此外,有些数字看来也许并不起眼,然而它表示的数据之大几乎让人感到吃惊!据《梦溪笔谈》记载,唐代高僧曾计算过围棋中不同布局的总局数:棋盘有横、竖直线各19条,它们的交点有361个,每点处可放白子、也可放黑子、还可空着不放子,这样每点处均有三种不同布局,则所有可能布局有172361103≈(种)。

这些总布局若让每秒可做10亿次运算的大型高速计算机去运作(姑且认为它每秒钟可完成10亿个布局),三台计算机每年可完成1710种布局,那么它们完成全部布局约须15510年,这个数比太阳系的寿命200亿年要大得多。

把一张厚度为0.1mm 的纸,对折30次后,其厚度为m mm 1073741.0230=⨯,这比珠穆朗玛峰的高度8848m 要高得多。

另外,多米诺骨牌,苍蝇的繁殖,象棋棋盘摆麦子等问题无不反映了数学中的抽象美。

简洁性之三:统一美统一性是指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整体与整体之间的和谐、协调。

表现为各种数学结构的协调一致,各种数学方法的融会贯通,各种数学分支之间的互相渗透和促进等等。

笛卡儿通过解析几何把几何学、代数学、逻辑学统一起来了。

高斯从曲率的观点把欧几里得几何、罗巴契夫斯基几何和黎曼几何统一起来了。

克莱因用变换群的观点统一了十九世纪发展起来的各种几何学。

平面几何中的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割线定理、切线长定理都可统一于圆幂定理中;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公式可统一于公式:()h b a S +=21;柱、锥、台、球的体积公式可统一于“万能体积公式”:()'0461S S S h V ++=;整数和分数统一为有理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一在实数内,而复数又包含着实数与虚数;全部二次曲线——椭圆、抛物线、双曲线都统一在圆锥里,即它们都可以通过不同平面去截圆锥面而得到,这就是一种统一美。

从上面可以看到,统一不仅是数学美的重要特征,同时它也是数学本质的一种反映。

2和谐性是数学美的追求准则在数学中,毕达哥拉斯首先提出“美是和谐与比例”,“世界是严整的宇宙”,“整个天体就是和谐与数”。

美与和谐是他们追求数学美的准则,也是他们建立数学理论的依据。

和谐性之一:和谐美和谐即雅致、严谨或形式结构的无矛盾性。

数学的严谨自然流露出它的和谐,为了追求严谨、追求和谐,数学家们一直在努力,以消除其中的不和谐东西。

比如,1、2、3、4、5、6、7这几个数字,代表不同的音阶,就能谱出优美动人和谐的曲调,让世人在音乐中陶醉。

欧拉公式:1-=πi e ,曾获得“最美的数学定理”称号。

欧拉建立了在他那个时代,数学中最重要的几个常数之间绝妙有趣的联系,包容得如此协调有序。

与欧拉公式有关的棣美弗-欧拉公式是θθθi e i =+sin cos ……⑴。

这个公式把人们以为没有什么共同性的两大类函数:三角函数与指数函数紧密地结合起来了,由他们的结合能派生出许多美的、有用的结论来。

由公式⑴得:2sin , 2cos θθθθθθi ei e i ei e --=-+=。

由这两个公式,可把三角函数的定义域扩展到复数域上去。

几何中的和谐美也到处可见,简单的点、线段、三角形、矩形、正方形,就能构造出美丽的图案,平面的,立体的,让人美不胜收。

著名的黄金分割比215-=λ=0.…是和谐美的典型。

当矩形的宽与长之比是黄金分割比时,图形最和谐悦目,在正五边形中,边长与对角线长的比是黄金分割比;维纳斯的身材比是黄金分割比;报幕员在舞台上的最佳位置是舞台宽度的处;公交车最安全的位置是车长的处。

黄金分割比在许多艺术作品中、建筑设计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达·芬奇称黄金分割比为“神圣比例”。

和谐性之二:对称美对称通常指图形或物体对某个点、直线或平面而言,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具有一一对应关系。

在数学中,对称的概念略有拓广,这样对称美便成了数学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称在数学上的表现是普遍的:轴对称、中心对称、对称多项式、正(+)与负(-)、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正比与反比,函数与反函数图像的关系,线性方程组的矩阵表示等。

“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因为这两种形体在各个方向上都是对称的。

圆是关于圆心对称的,也是关于过圆心的任一条直线对称的。

球形既是点对称,又是线对称,还是面对称的。

此外,象正多边形、正多面体、旋转体和圆锥曲线等都给人以完善、对称的美感。

正是由于这些点对称、线对称、面对称,才构成了美丽的图案,精美的建筑,巧夺天工的生活世界。

和谐性之三:形式美数学家们十分注重数学的形式美,尽管有时他们含义更加深邃,比如整齐简练的数学方程可以看成一种形式美,这是与自然规律的外在表述有关的一种形式美。

寻求一种最适合表现自然规律的方法是对科学理论形式美的追求。

如多角数问题,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人们非常注意数的形式美,他们把数按照可用石子摆成的形状来分类,像三角数、四角数、五角数、六角数…。

他们发现:每个四角数是两个相继的三角数之和:()()21212n n n n n -++=;第1-n 个三角数与第n 个k 角数之和为第n 个1+k 角数:()()()()()21222122--+=⎥⎦⎤⎢⎣⎡--++-k n n n k n n n n n ; 后来的数学家们,也一直关注着这种数学形式美,且从中不断地有所发现。

再如幻方问题,这是一种神奇的数学游戏,也是人们追求的数字形式美的纪录。

此外,数与形的结合,历来就为数学家们所推崇,形的直观常可以给出数的性质以最生动的说明。

反之,数的简练又常使图形中某此难以表达的性质得以展现。

解析几何学的建立,正是这种结合的最好例子。

它的诞生也是人们追求的另一种美感——形式美的结果。

3奇异性是数学美的魅力所在奇异性是数学美的一个重要特性。

奇异性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奇妙,二是变异。

数学中的不少结论、解题方法巧妙无比,反例出人意料,令人叫绝,正是因为这一点,数学才有无穷的魅力。

变异是指数学理论拓广或统一性遭到破坏后,产生新方法、新思想、新概念、新理论的起点。

变异有悖于人们的想象与期望,因此就更引起人们的关注与好奇。

数学中许多新的分支的诞生,都是人们对于数学奇异性探讨的结果。

在数学发展史上,往往正是数学自身奇异性的魅力,吸引着数学家向更新、更深的层次探索。

历史上曾有过蒲丰用投针求解圆周率π的近似值的奇特实验。

计算π的这一方法,不但因其新颖、奇妙而让人叫绝,而且开创了用偶然性方法去作确定性计算的前导,充分显示了数学方法的奇异美。

正像著名数学家徐利治教授所说“奇异是一种美,奇异到极度更是一种美”。

下面的两个事实也耐人琢磨、耐人寻味:方程22x y-=有无数组有理解,32但22x y+=却没+=有无数组有理解,但223 -=却没有有理解;方程22132x yx y有有理解。

它们看上去相差无几,但结果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再如,数值计算经常会产生一些奇异而美妙的结果:3×4=1233×34=1122333×334=1112223333×3334=……这一系列美妙的结果显示了一种规律:m个3构成的数与其直接后继的积是一个2m位数,其前m位为1,后m位为2。

再来让我们欣赏一组奇异的乘法等式金子塔:1×1=111×11=121111×111=123211111×1111=123432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211×1=4321……这种例子举不胜举,数学美的奇异性是客观物质世界奇特性的反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