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流体流动形态

流体流动形态


作直线运动,质点无径向脉动,质点之间互不混合; 湍流(或紊流) :流体质点除了沿管轴方向向前 流动外,还有径向脉动,各质点的速度在大小和方
向上都随时变化,质点互相碰撞和混合。
二、流型判据——雷诺准数
Re
du

无因次数群
*判断流型 Re≤2000时,流动为层流,此区称为层流区;
Re≥4000时,一般出现湍流,此区称为湍流区;
管截面上的平均速度 :
VS 1 u umax A 2
2、层流流动时的平均速度为管中心最大速度的1/2。
二、流体在圆管中湍流时的速度分布
r 湍 流 速 度 分 布 的 经 验 u r umax 1 R 式: V
.
n
一般流体输送情况下:
u
S
A
0.82u max
湍流流动时:
第四节
管内流体流动现象—管内流动阻力
本节内容提要 简要分析在微观尺度上流体流动的内部结构,为
流动阻力的计算奠定理论基础. 本节重点
(1) 两种流型的判据及本质区别;
Re的意义及特点。
(2) 层流和湍流的速度分布。 (3) 流动边界层概念。
流体的流动型态
一、两种流型——层流和湍流
雷诺实验
两种流动形态: 层流(或滞流):流体质点仅沿着与管轴平行的方向
流动边界层:存在着较大速度梯度的流体层区 域,即流速降为主体流速的99%以内的区域。
边界层流型:层流边界层和湍流边界层。
层流边界层:在平板的前段,边界层内的流型为层流。
湍流边界层:离平板前沿一段距离后,边界层内的流型
转为湍流。
流体在圆管内流动时的边界层
13
边界层的分离
B
A
S
边界层分离的后果: 产生大量旋涡;
速度随半径的变化关系。
理想流体速度分布:柱塞流 实际流体速度分布 一、层流时的速度分布
u= 管中心流速为最大,即r=0时, . umax
.
.
u= 0 管壁处流体流速为零,即r=R时,
r 2 ur umax 1 R 1、流体在圆形直管内 层流流动时,其速度呈抛物线分布, 截面上各点速度是轴对称的。
2000< Re <4000 时,流动可能是层流,也可能是
湍流,该区称为不稳定的过渡区。
三、Re的物理意义 Re反映了流体流动中惯性力与粘性力的对比关
系,标志着流体流动的湍动程度。
四、层流和湍流的比较 内部质点运动方式不同。层流流体质点作直线 运动,即流体分层运动;湍流流体在总体上沿管 道向前运动,同时还在各个方向作随机的脉动
造成较大的能量损失。
14
流体流动现象小结
▲ 牛顿粘性定律是牛顿流体在作层流流动时的过 程特征方程。它虽然是一个简单的实验定律,但 在流体流动尤其是层流解析中具有重要作用。 ▲ 流体按其流动状态有层流与湍流两种流型,这 是有本质区别的流动现象。在流体流动、传热及 传质过程等工程计算中,往往必须先确定之。流 型判断依据是Re的数值。
▲ 层流速度分布的描述采用一般物理定律十过程 特征定则的方法,得到完全解析的结果。湍流时, 由于过程特征规律不确定,而使问题无法解析, 只有采用实验测定的方法。
层流内层:靠近管壁处的流体薄层,速度及其径向脉 动较小,保持层流流动(径向传递只能依赖分子运 动),称为层流内层。 Re越大,湍动程度越高,层流内层厚度越薄。
——层流内层为传递过程的主要阻力
流动边界层的基本概念
① 板面附近流速变化较大(存在速度梯度)的区域,称为流动边界层 (或简称边界层),流体阻力集中在此区域内。 ② 边界层以外流速基本不变(等于u∞)的区域称为主流区,此区内速度 梯度为零。 一般以主流流速的99%处作为两个区域的分界线,上图所示的虚线与平 板间的区域即为边界层区域。因此,边界层的内侧速度为零,而外侧速 度为0.99u∞。
0.0251103 998.2 Re 2.5 104 4000 故管中为湍流 1 1000 du
(2)保持层流需
Re
umax
dumax
2000 0.001 0.08m / s 0.025 99:流体在圆管内流动时,管截面上质点的
从输送流体的角度考虑:湍流增加了能量消耗, 输送流体时不宜采用太高的流速;但从传质和传 热的角度考虑,湍流时质点运动速度加大使层流 内层厚度减小,有利于加大传质和传热的传递速 率,所以在传质和传热过程中,往往在输送条件 的允许下尽可能提高流体的流速。
例 有一内径为25mm的水管,如管中流速为1.0m/s ,水温为 20 ℃。求:( 1 )管道中水的流动类型; (2)管道内水保持层流状态的最大流速。 解 (1)20℃水μ =1cP=10-3Pa· s,ρ =998.2kg/m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