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徐州云龙书院沿革述略

徐州云龙书院沿革述略

云龙书院的主要日常经费之丰厚也是在徐州各 书院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书院拥有士绅捐赠的大量 田地 ,到清代中晚期云龙书院已经有学田二百余顷 , 书院通过收取的学田产生的租息钱作为日常经费 。 至同治年间 ,云龙书院学田每年可收入租息钱二千 九十一千五百一文 ,租息银二百七十七两二钱五分 八厘 ,是相当可观的数目 。
①据同治《徐州府志 》卷二十下《宦绩考 》,康基田 ,山西兴县人 , 乾隆间任徐州道 ,捐修府城 ,疏通沟渎 ,改建云龙书院 ,增斋舍 ,作劝 学箴 ,亲为讲授 ,士民感泽立祠书院祀之 。
②见道光《铜山县志 》卷一《风俗 》,引《国朝张文贞公儒学记 》。 ③蒋国榜《金坛冯蒿庵先生家传 》,见卞孝萱编《辛亥人物碑传 集 》第 662页 ,团结出版社 ,北京 , 1991。又 ,关于冯煦之生平 ,除参见 董治祥《晚清学人冯煦传略 》,徐州政协文史委编《徐州文史资料 》第 十八卷 , 1998年 。
— 123 —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里 ,冯煦在徐州主讲云龙书院 ,张伯英 、徐树筝等皆 出冯煦门下 。他还和徐州知府桂中行一起编纂《徐 州诗征 》、《徐州二遗民集 》。此后冯煦历任凤阳知 府 、山西按察使 、四川按察使 、安徽布政使等职 。光 绪三十三年 ,革命党人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满人恩 铭 ,清廷擢冯煦安徽巡抚 。“煦继任 ,处以镇静 ,治 其狱 ,不株连一人 ,主散胁从 ,示宽大 ,人心始安 。” 后冯煦被两江总督端方以有“革命之嫌 ”劾罢 。史 称冯煦“居官廉而好施 。平素讲学 ,以有耻为的 ,重 躬行实践 。文章尔雅 ,晚境至鬻文自给云 。”①为晚 清难得的良吏 。逊清皇室曾先后颁赐冯煦“修道养 颐 ”、“清光粹范 ”两块匾额 。
醉中走上黄茅岗 ,满岗乱石如群羊 。岗头
醉倒石作床 ,仰望白云天茫茫 。歌声落谷秋风 长 ,路人举首东南望 ,拍手大笑使君狂 。 此后 ,黄茅岗上的张山人故居以及苏东坡石床 遂成为徐州的一处名胜 ,而“题咏甚多 ”,此处原有 四贤祠等名胜 。清康熙六十年 ,淮安府徐属河务同 知孙国瑜 ①复修黄茅岗 ,因张山人园址增置亭馆以 供游憩 ,同时在黄茅岗旧址设立义学 。义学的兴建 实际上为云龙书院创建的前导 。 清朝初年 ,由于畏惧士民以讲学为名义串联抗 清 ,故而不提倡书院讲学 。到了雍正年间 ,明末清初 的遗民学者都已经去世 ,才诏各省在省会创建书院 。 雍正十一年 ,徐州升府 ,首任徐州知府为直隶赵州人 李根云 。上任伊始李根云即“详请增添文庙佾生及 乐器 ,延曲阜乐师教习 ,其乐器悉如曲阜圣庙制 。”② 在对徐州文庙礼乐的修饰同时 ,李根云开始着手准 备筹建书院 。据叶长扬《新建云龙书院记 》③记载 : “滇南李公以词臣给笔札 ,承明天子嘉其才 。出守 青州 ,复守徐州 。学博而行修 。治徐四载 ,士民咸颂 之 。甲寅夏 , 以 公事 来吴门 。语予 曰 :“徐 州古 彭 城 ,地襟山带河 。人生其间多雄伟卓荦之彦 ,而学鲜
再如民国年间在政坛颇有影响的徐树铮也曾肄 业于云龙书院 。徐树铮 ( 1880—1925)字又铮 、号铁 珊 ,铜山县人 ,其父徐忠清字葵南 ,同治贡生 ,曾执教
于云龙书院 。徐树铮秀才出身 ,举乡试不中 。入段 祺瑞幕 ,后历任北洋政府国务院秘书长 、陆军次长 、 西北筹边使等 。 1925 年为冯玉祥部张之江刺杀 。 有《视昔轩遗稿 》传世 。
明 、清两代 ,在徐州曾经出现过姜公书院 、养正 书院 、河清书院 、聚奎书院 、川上书院 、吕梁书院 、镜 山书院 、醴泉山书院等多所书院 。而以位于徐州城 南云龙山西麓黄茅岗的云龙书院最为著名 ,其规制 最为完备 ,前后延续时间也较长 。今将云龙书院的 兴替沿革略加整理 ,考述于下 。

在徐州的故城之南 ,有一座连绵起伏的云龙山 , 一名石佛山 ,山上有北魏时代的巨型石刻摩崖造像 。 云龙山西麓 ,旧名黄茅岗 ,北宋时隐士张天骥建草庐 隐居于此 ,苏轼知徐州 ,曾登临云龙山 ,并与张山人 多次往还 。今《苏东坡全集 》中有《放鹤亭记 》记与 张山人交往事 ,又有古风一首 ,至今云龙山黄茅岗尚 有此诗的摩崖刻石 ,诗云 :
①据同治《徐州府志 》卷六《职官表 》:孙国瑜 ,奉天镶黄旗人 ,康 熙五十八年至雍正五年任淮安府徐属河务同知 。
②见民国《铜山县志 》卷廿九《宦绩传 》。又据《同治徐州府志 》 卷六《职官表 》:李根云 ,赵州人 ,进士 。雍正十一年至乾隆元年任徐 州知府 。
③见乾隆《徐州府志 》卷二十八《艺文 》。
主掌云龙书院的学者中以刘庠的学问最好 。刘 庠 ( 1824—1901 ) 字慈民 , 号钝叟 , 江西南丰县人 。 受业于曾国藩 ,咸丰元年举人 。同治年间 ,曾国藩任 两江总督时 ,特聘刘庠主讲徐州云龙书院 。在徐州 讲学之余 ,主纂《同治徐州府志 》,在绘图等方面还 采用了西方地理学的方法 ,是徐州历代府志中质量 较高的一部 。他本人也是著名学者 ,撰有《说文蒙 求 》、《俭德堂易说 》、《后汉职官考 》、《后汉郡国职 官表 》、《唐藩镇名氏年表 》、《通鉴校勘记 》、《班许 水道类记 》、《汉魏音补辑 》等学术著作 ,涉及文字 学 、音韵学 、历史学 、地理学等诸多领域 。
到了乾隆五十一年 , 淮徐海 分巡 兵备 道康 基 田 ①以“云龙书院旧制未称 ,欲更治之 ”,因河务而未 果 。乾隆五十二年 ,康基田将离任 ,遂与时任徐州知 府的宋觐光商议扩建云龙书院 。康基田首先捐银倡 建 。具体由道员师彦公总其事 ,铜沛同知何堂 、丰萧 砀通判徐宝善 、铜山知县袁锡绂 、铜山知县福庆筹划 经费 ,宿迁县丞刘某和铜山县丞叶吉甫具体负责扩 建 。由王元勋《改葺云龙书院记 》中所载“凡官于徐 者 ,罔不踊跃思效 ,乐见其成 。”可知 ,此次扩建的费 用主要由在徐的官员捐赠 。此次修葺较前次营建的 工程规模更为大 ,建造了大门两重 、堂 、寝 、后楼等新 建筑 。课厅 、斋房 、廊庑一应齐全 。扩建后 ,供生徒 学习的房舍有三十余间 ,供师长起居的斋房也有十 余楹 。自乾隆丁未三月动工 ,至当年八月落成前后 用了五个月时间 。

晚清 ,随着西学的传入和变法图强的呼声 ,传统 的经学教育不再适应当时的社会变化 。光绪二十七 年诏各省改设学堂 。光绪二十九年徐州道桂嵩庆在 云龙书院的基础上成立了徐州地区第一所近代意义 的中学堂 ———徐州中学堂 。
虽然是新式学堂 ,但是徐州中学堂在改设之初 仍注重国文教育 ,以“经史为主要科 ”。光绪三十一 年秋 ,科举废 。光绪三十二年 ,徐州道袁大化将徐州 中学堂移至督学试院 。在云龙书院旧址以原铜山县 学堂为基础 ,邀集绅 、富捐款扩建 ,改称“铜山县官 绅公立高等小学堂 ”。宣统二年 ,绅款停止 。铜山 知县朱枚改学堂为“铜山县立高等小学堂 ”经费三 千文 ,学生额一百二十人 。
应当说“学鲜薪传 ,十年来宾兴者盖寥寥焉 ”是 李根云创建云龙书院的最直接诱因 。徐州在秦汉之 际是文化相当繁荣的地区 ,汉初作为诸侯王国的楚 国聚集了一批儒生 ,鲁诗学派的鼻祖就是楚王国的 中大夫申培 ,据考证春秋谷梁学也是由鲁申公传授 的 。但是 ,到了明清之际 ,徐州成为黄泛区 ,天启年 间黄河在徐州城东南奎山附近决口 ,黄水倒灌 ,整个 州城都被淹没 ,直到崇祯末年才重修完成 。康 、雍 、 乾三代 ,治理黄河都是朝廷施政重点 。灾荒不断使 得徐州地区变得极为贫瘠 ,文化也亟待振兴 。李根 云选择云龙山创建云龙书院 ,借山川之胜 ,因前人古 迹 ,绍天水佳话 ,应当说是极有眼光的作为 。

云龙书院的辉煌之处还在于它在历史上英贤辈 出 。古人称“彭城环山带河 ,风土淳厚 。士之游于 党庠者皆崇实行 、斥浮华 ,不以虚声相附和 。”②但是 江苏地区在太平天国运动中经济 、文化受到了巨大 的摧残 ,苏北地区也受到波及 。曾国藩等人在平定 太平天国之后 ,即着手恢复 。晚清时期 ,由于种种原 因许多著名学者被聘主讲云龙书院 ,培养了一批道 德 、学术都可圈可点的学者 、官员 。云龙书院也在晚 清时期走向了最高峰 。今略举数人以见一斑 。
收稿日期 : 2006 09 28 作者简介 :武黎嵩 (1983— ) ,男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
— 122 —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薪传 ,十年来宾兴者盖寥寥焉 。予将择府南云龙山 麓辟土建椽 , 为诸生肄业之所 。绍鹿洞鹅湖之遗 徽 ……。”
雍正十三年 ,云龙书院正式完工 。李根云将原 有的紫翠轩改建为会文所 ,中为讲堂 ,两侧分别建志 道 、据德 、依仁 、游艺 、诚意 、致知六斋 。在岗上建先 师祠 ,祭祀孔子 。并将整个建筑群落“缭以周垣 ”。 书院建成后延请长洲人叶长扬主持讲席 ,并令乡绅 张彦琮 、权临 、左良弼 、杨非熊等经理书院的日常事 务 。书院建成后 ,直隶总督李卫 (徐州人 )将徐州府 新建云龙书院事奏报朝廷 。李卫还带头捐置田地五 顷 ,萧县乡绅王傅梅 、张志宁等各助田二顷 ,作为学 田 ,供应书院延师课文之费 。
书院改建后 ,将孔子像移入后楼 ,而将原在书院 门外的四贤祠内的韩愈 、苏轼 、陈师道 、杨时四贤像 移入后楼侧的小楼内 。此后书院还不断有所修缮 。 据《道光铜山县志 》所绘《云龙书院图 》云龙书院的 建筑有山门 、大门 、二门 、穿堂 、讲堂 、文昌楼 、宜福
堂 、望湖亭 、紫翠轩 、可廊 、四贤祠 、三官庙等 。无怪 乎王元勋感叹“阑 周匝垣墉 、外廓宏敞深邃 ,迥异 旧观 。”
云龙书院的另一主讲冯煦 ( 1841—1927) ,字梦 华 、号蒿庵 ,江苏金坛县人 。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 史 、安徽巡抚 ,《清史稿 》有传 。冯煦是光绪八年举 人 ,光绪十二年一甲三名进士 (俗称探花 ) ,授翰林 院编修 。传胪之日 ,冯煦跪螭坳下 ,孝钦皇太后顾左 右云“此老名士 ”③。光绪十三年前后的一年多时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