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考本科中国行政史简答 (1)

自考本科中国行政史简答 (1)

中国行政史简答:1.中国奴隶制时代的行政管理特色:1.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国家制度神权政治色彩最终的时期2.登记君主制国家结构是这一时期行政体制的又一特色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甲天下王朝4.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2.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特点:1.形成了大统一王朝的中央集权体制2.神权政治色彩的淡化3.法制的日趋完备3.中国封建中央集权行政管理体制中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1.在施政程序上有一套尽可能促使皇帝正确决策的制度2.防止皇权滥用的方法:a.通过教育提高君主素质b.通过神权来抑制君权c.大臣可以利用皇帝生前上尊号、庙号等的尊褒贬抑来促使皇帝刷新政治d.开国皇帝制定的一些制度对后世君主有较大的防微杜渐作用4.军事民主制时期管理体制特点:1.军事首长的实际权力仅负责统帅军队和担任主祭,不享有民事方面公共事务的独断权,且其职务不能世袭2.部落酋长议事会是部落联盟的常设机关,凡重大事务均由议事会集体决断,军事首长仅是议事会成员之一,不享有民事方面的最后决断权5.商代的行政管理水平与夏代相比,进步性表现在:1.商王进一步突出了自己的独尊地位,关键问题决策时商王强调自己的最后决策权2.扩大了中央王朝的管理机构,按职能设官定制,其官职大体可划分为宗教、政务、事务三类、商代职官的基本类型:1.总教官,分为巫、多卜、占、作册等2.政务官,文献中称为卿士,师保是最高政务官3.事务官,主管王廷事务6.西周的行政监督形式:1.天子、诸侯各自对其下属邦国的监督2.天子、诸侯、卿大夫各自对其直接辖区的监督7.春秋赋税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内容)赋税制度改革包括田税和军赋两方面。

(影响):1.是国家的社会职能发生变化2.引起阶级结构的变化与基层行政组织的变革8.秦汉中央政府的职能机构:1.奉常,西汉该称太常,掌宗庙礼仪2.郎中令,西汉改称光禄勋,掌宫廷警卫3.太仆,掌宫廷车马4.卫尉,掌皇宫保卫5.典客,西汉更名大行令、大鸿胪,掌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6.廷尉,掌司法7.治粟内史,西汉更名大农令、大司农,掌财政税收8.宗正,掌皇族内部事务9.少府,掌山河湖海税收及手工业制造9.汉代官员的主要选拔制度:1.任子2. 訾选3.察举4.征辟5.博士弟子6.荐举10.秦汉时期地方行政监察制度的演变与发展:秦汉实行郡县制度,此时尚未有独立的中央对地方的检察制度,主要是依靠在职官设置上分权制约,使地方官员权力不能过分集中,有意识构成相互制约的关系,达到行政监察的目的,是一种行政与监察混一的体制。

到汉武帝时,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监察系统才因十三部州和司隶校尉的设置而相对独立地建立起来。

汉武帝后,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监察主要分两个系统进行,1.通过司隶校尉对京辅诸郡的监察2.通过御史中丞与丞相府的司直相互配合,在经过派出的部刺史对郡国的监察,形成既相对独立,又对本级长官负责的监察体系11.魏晋南北朝对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1.在州上设官2.强化县级行政管理12.东晋设置侨州郡县的作用与弊端:(作用):1照顾了世家大族的利益,为他们做官增加了位置,也使其控制大量依附人口成为合法2.起到了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弊端):侨州郡县与原州郡县并置一处,造成地方行政管理上的混乱13.隋文帝的调整:1.确定了三公不再兼任政府职务的原则,并只作为奖赏有功之臣的最高荣誉职衔2.确定了三省之间的分权方式,尚书省掌行政,中书省掌诏令,门下省掌封驳14.唐统治者对隋制改革内容:1.压抑尚书省地位,使之完全变为奉行机构2.提高中书门下两省地位15.隋唐时期选拔官员的途径:科举,门荫,行伍,流外入流,入幕制16.中书门下政事堂与唐初政事堂的不同:1.唐初宰相多为兼职,而中书门下政事堂同三品或同平章事均为专职宰相 2.中书门下政事堂在正厅之后设吏、枢机、兵、户、刑五房,对口指挥尚书六部,使宰相的办事机构逐渐完备,政事堂逐渐从单纯的会议场所演变为重要的办事机构3.中书门下体制下存在着宰相权利的分散和集中。

17.宋代行政执行特点:1.中枢机关有一套处理各类事务的严格程序,对行政执行起着规范化的作用2.为保证作为行政决策结果的诏书能准确表达皇帝的真实意图,负责草诏的知制诰可在有疑问时直接要求皇帝接见,以核实宰相代宣君命时是否准确表达了皇帝的本意3.由于宋代地方实行分权制衡措施,迫使地方完全听命于中央,再加上皇帝通过监督机制能较快的掌握地方政务执行情况,故宋代各级地方政府执行政令异常的严格18.宋代对监察制度的改革:1.台谏趋于合一2.皇帝直接控制台谏管3.轻重相制,交叉监督19.辽代五京道下存在的三种地方行政体制:1.以民政为主的系统,即汉人、渤海人居住区域2.军政、民政兼理的系统,即契丹等游牧族居住的区域3.单纯军事系统,即招讨,统军等司辖地20.元代官员入仕的途径:1.以出身作为做官资格,勋臣、名门。

儒吏等出身均可作为条件2.从吏而官,称吏员出职3.读书做官,一是贡授,二是科举4.承荫制度21.元代官员考核的形式:1.对全体在职官员的考核2.对某一任期届满官员的政绩考评22.明代地方行政层级的变革要点:1.将元之路的总管府、散府改为府,将某些大州升为府,因而府成为明代中级地方行政区划的主干2.明时州成为一种特殊区域,州领县远远少于府领县,且州之行政区域缩小。

23.明代道的机构内容和作用:1.布政司系统的分守道2.按察司系统的分巡道。

分守道和分巡道分别是布、按二司的派出机构,其职责偏重于监察,另还有一些专职道,专门负责全省或省内某一区域的某些具体业务。

24.明代地方政策层级变革:1.将元宣慰司取消,重新按行政、司法、军事等不同事项划分不同的道区,设立不同的派出机关2.将元之路的总管府、散府改为府,将某些大州升为府,因而府成为明代中级地方行政区划的主干3.州成为一种特殊区域,州领县远远少于府领县,且州之行政区域缩小25.明代地方监察形式:1.巡抚对地方的监察2.各道监察御史对所属地区的监察3.各省提刑按察司对所属区域的监察26.明官员选拔:1.荐举2.学校3.科举4.承荫制度和由吏而官27.明任用官员的回避制度:1.地区回避,不能再家乡所在地做地方官2.亲属回避,父子,兄弟,叔侄不能在同一机构中任职,官职较低者回避28.军机处特殊性:1.军机处包括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军机章京下无书吏人员2.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都是兼职,军机大臣无定额3.军机大臣因本人资历的差异,名目有所不同4.军机大臣的次序一般由官职高低和任职先后作为标准,有时皇帝指定5.军机章京由军机大臣挑选然后报请皇帝批准29.清朝官吏任用方式:1.实授官职2.署职3.兼职4.护理5.加衔30.清朝回避制度:1.亲族回避2.职务回避3.地区回避31.近代中国行政体制演变:1.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2.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到1928年奉系军阀统治垮台3.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到1949年中华民族共和国的成立32.工农民主政权行政管理的经验:1.实行议行合一的管理制度2.贯彻精简和廉洁的原则3.实行中央和地方适当分权,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4.严格挑选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任人唯德,德才兼备5.实行调查研究,典型试验,集体领导和个人责任相结合等工作方法33.抗日民主政权行政管理经验:1.正确处理党政关系,充分发挥政权机关的积极性2.按三三制原则组成行政机关3.实行民主决策4.精兵简政,逐级负责制5.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6.严格干部标准34.人民民主政权的行政管理经验:1.试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2.加强党对政权的领导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4.加强决策咨询5.建立和完善行政机关办事制度6.实行人民监察制度7.严惩干部贪污行为保持行政机关廉洁35.总理衙门职能:1.管理外交事务2.办理洋务3.负责边防事务4.负责官吏的选任和专业人才的培养教育36.总理衙门的特点:1.简化办事机构2.分工办事,人有专责3.严格挑选官员4.建立住宿值班制5.节约行政经费6.简化办稿手续,加强保密7.奖罚分明37.百日维新行政执行的阻力:1.最高决策权的二元化2.改革缺乏军事力量的保证3.顽固派的顽固抵抗4.地方官员的敷衍塞责38.新政行政体制改革措施:1.该总理衙门为外务部2.设立商部3.设立巡警部4.设立学部5.设立财政处、练兵处、税务处6.裁撤有名无实的衙门39.临时大总统的职权:军权,和战权,创制权,任免权,复议权,设置法院权40.南京临时政府行政建制的特点:1.机构设置比较合理集中2.实行总统垂直领导制3.行政各部建制的顺序适应了当时形势的要求41.南京临时参议院对政府的监督:质问,弹劾,查办,建议42.广州国民政府行政体制的特点:1.以党治国的原则更为明确2.采取委员会议制3.党政合一的一权制43.袁世凯根据新约法做出的重大改组:1.撤销国务院,设立政事堂,是总统府成为最高行政机关2.使行政各部失去独立行使职权的权力3.炮制《修正大总统选举法》,直接为恢复帝制做准备44.皖系行政决策:1.破坏国务会议正常的决策程序2.排挤总统在决策中的地位3.运用军事力量对抗总统和国会的制约4.利用御用立法机关为其决策服务45.直系行政决策的三个阶段:1.直奉联合控制决策权2.直系利用兵权支配决策权3.曹锟以大总统名义直接掌握决策权46.奉系行政政策:1.临时执政府的奉命决策2.陆海军大元帅的军事独裁47.南京国民政府在行政执行上的措施:1.改委员合议制为首长集权制2.改良公文处理,简化施政程序3.推行省府合署办公制度48.抗战期间军事委员会内部调整:1.改变领导体制,取消副委员长和常务委员,只设委员长1人,有陆海空大元帅兼任,行使统帅陆海空军职权 2.扩大编制。

直属国民政府的军事机构归军委会管辖,军政部,海军部也归其兼领3.加重职权,军委会不仅是最高军事机关还是统辖全国军民作战的大本营49.抗战期间省行政体制的弊端及调整措施:(弊端):1.省党部与省政府关系不清2.省政府与中央政府职责不明3.军人干政愈演愈烈(调整):1.调整省党部与省政府的关系2.调整省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关系50.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行政监督方式:1.国防最高委员会的监督2.国民党对行政活动的控制3.国民参政会的监督4.巡回督导团的监督5法律监督和新闻监督6.监察院的监督51.抗战期间公务员考绩(类别):平时考试,年终考绩,临时考绩(内容):工作,操行,学识(程序):初核,复核,核定登记和执行(奖励):晋级,加俸,奖金,勋章,奖状,记功(惩戒):免职,降级,减俸,审戒,记过,留级52.战后国民政府改组后变化:1.扩大国民政府委员的职权2.吸引部分国民党以外人士参加3.试行行政院负责制53.抗战后南京政府行政监督形式:1.国民党的监督,一是加强对地方行政的控制,二是加强对从政党员的管理,三是推行以党透政的工作方式2.政府内部的监督,监察院的监督,立法院的监督以及总统的监督3.对施政过程的监督54.战后南京政府任官考试制度变化:战后南京政府在任官制度方面的重要变化,强调了公务员的录用与晋升必须通过考试才能确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