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认识“檐”、“饰”等五个生字。
会写“棚”“饰”“冠”等十四个生字。
正确读写“装饰”“和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4.带领学生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5.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课前准备:1.生字、词语卡片。
2.课文插图的挂图及投影片。
3.搜集有关农村生活的资料。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两组投影片:第一组:林立的高楼、漂亮的汽车、热闹的广场第二组:低矮的砖瓦房、小河里畅游的鸭鹅、穿着朴素的人们(也可以用书上的几幅插图代替)提问:看到这两组图片,你想到了什么?2.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所了解到的乡下生活是怎样的。
3.有一位叫做陈醉云的作家用非常细腻、优美的笔触为我们具体的描述了乡下人家的生活,你们想去看看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1课,一起走进乡村生活,一起领略它那份独特的美。
二、自学生字、新词,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自学指导”: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作上记号。
2.练习将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找找课文哪一小节概括了乡下人家的特点?用铅笔作上记号。
(或者这样设计问题:“课文围绕这哪一小节展开描写?”)三、汇报交流,了解自学情况。
1.指明认读生字、生词。
注意“饰”不要读成“shì”,“巢”不要读成“cáo”,冠字在本文的“鸡冠花”一词中读“guān”。
2.指名部分同学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尽量读通顺。
3.交流默读所得,找出全文的中心段落(最后一节)。
四、全班齐读最后一节,理解“独特”“迷人”的含义,进而理解整段话的含义。
学生讨论后师小结:“独特”是指“独有的,与众不同的”;“迷人”是说“吸引人”,这句话是说乡下人家,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季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很吸引人的美。
真是这样吗?同学们,我们赶快来读一读课文,从作者的语言描述中去发现乡下人家“迷人”、“独特”的美吧。
五、自由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乡下人家迷人、独特之美的语句做上记号,在旁边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然后美美地读一读,在脑海中勾画那美丽的画面。
六、小组交流自学所得,为全班交流做好准备。
七、指导书写生字。
1.生齐读生字,说说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地方。
2.师重点范写“冠”“率”“搬”三个比较难写的字。
注意字的结构,摆放要匀称。
3.学生练写:抄写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出示生词卡片,指名读。
二、自由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画面,回顾上节课自读课文时获得的收获,为交流做准备。
三、全班交流:你从课文哪些语句体会到了乡下人家无论何时何地都散发着的独特、迷人的美?你能把你体会到的美用你的朗读体现出来吗?(生交流过程中,师适时点拨,提示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美,并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学生通过“评读”的方式来参与学习。
)以第一节内容为例:可以抓住两个教学点:1.“别有风趣的装饰……”1)理解“别有风趣”、“装饰”的含义(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2)在这里“别有风趣的装饰”指的是什么呢?(请学生读一读相关描写)为什么说这些都是“别有风趣的装饰”呢?(再请学生读一读,其它学生评读:他读得怎么样?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你还能比他读得更好吗?)2.“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1)“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一般是什么地方能看到的?(城市里)2)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课文中对乡下人家屋前景色的描写,想象画面,再想象一下“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的城市的景象,说说你的感觉。
3)通过比较,感受到乡下人家的淳朴、可爱。
4)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乡下人家的“可爱”吗?(说明: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只是一个预设,实际教学中,应以学生的发言为主线,教师的点拨、指导适当地穿插其中,不可越俎代庖,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四、整体回顾,想象拓展。
1.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发现无论在屋前、院子里还是小河里,无论在春天,夏天还是秋天,乡下人家的确具有它独特、自然的美,现在我们再来齐读课文的最后一节,现在,你一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2.师生齐读最后一节。
3.想象一下,在冬天,在乡下别的地方,可能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吧,说给同座听一听。
4.全班交流。
五、激发兴趣,布置综合学习活动的任务。
1.读了这篇课文,你是否感觉到了农村生活的诗情画意?让我们开展一次“走进田园”的综合活动吧!2.读一读书上的提示,然后分组商量一下自己的小组准备怎样开展这次活动(如乡村图片展、收集国内外农村生活资料、乡村诗歌朗诵比赛等等)3.各组交流,汇报自己小组开展活动的计划。
4.教师统筹安排,确定活动日程。
六、课外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后的的小诗《在天晴了的时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背诵下来。
(可在课内简单介绍一下著名诗人戴望舒)2.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段落。
3.小练笔:在冬天,在乡下别的地方,可能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快拿起笔写下来吧。
板书设计: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风景无论何地无论何时屋前:瓜、藤、叶(别有风趣)春天院子里:花、竹、笋(朴素中带着华丽)四处:鸡(悠闲自得)小河:鸭(快乐游戏)门前:吃晚饭(和谐自然)夏天瓜架上:纺织娘(快乐歌唱)秋天教学反思《乡下人家》教学反思一、学习目标的分析与定位。
《乡下人家》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
意在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自然质朴的田园生活,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乡下人家》是本组第一篇精读课文,它用质朴而生动的文字向读者呈现出一幅田园风光的写意画卷。
根据我的了解,我们的学生95%以上从小生活在城市里,对乡村生活缺乏了解。
学习本文,一是引导学生体会乡村生活的自然亲切、优美恬静,感受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善于抓住乡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描写乡村生活的特点。
基于本文的特点及学生的情况,我将本文的学习目标定为以下三点:1、读通课文,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生活的美,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
3、带领学生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读文感悟,学习写法。
这一重点确立的依据是本组的编排目的及本文在组内的重要地位。
同时,这也是难点,因为我们的孩子住在城市,文中描绘的景与物大多是学生看似熟悉、实则陌生的,而文章的语言看似也很平淡,那如何从陌生的景物中、从平淡的文字中读出美感,是本课的难点。
为突破这一重难点,教学时,我以读代讲,通过“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致辞时内化语言”的方式展开教学。
二、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不能以教师的思维而取代学生思维,所以,我在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读自悟。
读一读喜欢的段落,说一说感兴趣的景色,想一想生活在其中的乐趣。
关注他们情感的生成、个性的体验和生活的联系。
阅读不仅仅是人文性教育,更不可忽视的是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
本文的教学目标有“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语段”“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等要求。
所以我引导学生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同时进行朗读的训练,写法的引导,使人文性与工具性融为一体。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根据课文任务量,我用两节课完成教学。
第一节课的任务是通读课文,了解内容,初步感受田园生活的美,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
第二节课的任务是继续品读课文,进一步感悟写法。
第一节课的安排与意图是这样的:1.看图导入,进入美好情境。
这样一来,学生可以马上进入美的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
2.自读自悟,感受生活的美。
布置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想,在脑海中再现美的情境。
3.品读课文,展示自学成果。
全班交流学习感受,并通过做小主人邀请客人这一方式,内化语言。
4.读读写写,积累语言。
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从他们的朗读中,我可以及时了解到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以学定教。
作业上进行分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要求,介绍乡下人家的一处场景。
四、教后感受1.总体氛围创设的比较好,学生通过看图、读文、想象再朗读的过程,已经能够入情入境地体会乡下生活的美好,产生了对农村生活的向往。
2.知识点的教学比较扎实。
能抓住几个拟人句、作比较的句子,深入展开教学,使学生不仅能自己入情,更能体会作者的情感。
3.课件的使用还是很有收获的。
我精心选择了部分非常贴合课文内容、富有美感的图片制作成课件,造成视觉冲击,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情境。
4.课堂中时间的控制还不是很好。
开始部分的正音耗费了太多的时间,而后面重点的让学生读读、想想、说说,就展开的不够。
读了课文,看了图片,其实学生是有很多感受想表达的,但由于时间关系,我几次打断了学生。
而写解说词这个环节,其实还是放在第二教时或第三教时更恰当一些。
放在第一教时,可能太匆忙了,学生很难写出比较深的感受,对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比较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