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知识点一、结构层次,文章思路,内容要点1、怎样给文章分段?(1).按情节发展划分:抓过渡句、过渡段,有四分法,多指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三分法多指记叙文(起因----经过----结果)。
如《皇帝的新装》分为“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展新装”。
(2).按时间顺序分:抓时间词。
(3).按地点的变化划分:抓方位词的变化。
如:〈〈藤野先生〉〉“东京—仙台—北京”。
(4).按段落的内部关系划分:A.总分关系:大部分记叙文有“总—分—总”结构 B.转折关系; C.并列关系 D.因果关系 E.递进关系。
(5).按写了几件事或一个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划分:例如《春》“盼春”——“绘春”(春草图、春雨图、春花图、迎春图、春风图)——“颂春”(6).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来划分。
(7).按描写角度(正面或侧面)来划分。
(8).按作者的情感变化来分。
如何归纳段意、层意:(1).抓段首或段尾的中心句或中心词:如果中心句以转折、递进、因果句式出现,要取其正(重心)的部分,转折、递进句式以后为正。
(2).抓过渡句。
(3).逐句或逐段归纳内容要点,看几个要点之间是什么关系,并列关系相加相综合;偏正关系以正为主,抓主带次,谁为主,谁为次,要联系全文中心来定。
递进和转折关系都是以后为主。
(4).复杂段落,勾画重点词,连词成句,改造即成。
2、划分段落的步骤:(1).先看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讲的什么意思,逐段归纳要点,排列出文章写了那些材料,解决“写了什么的问题”。
(2).理解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解决“怎么写的”的问题,再根据分段的依据分段。
3、划分段落的意义:文章的结构是作者思路的体现,作者的思路是通过安排文章结构的次序体现出来的。
叶圣陶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
”结构就是这种思路的具体体现,我们阅读时只有把握住文章的结构,弄清文章的层次,包括段与段之间及一段内部的层次,才可能真正理解文章。
分段训练有助于我们写作,要写好文章,就要先会拆文章,会分析文章。
二、如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1、看标题,标题表明内容。
如《最后一课》。
2、抓文章的中心句、中心词,概括句(往往是第一段、末段的首句或尾句)以及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3、通过分段,看各段之间是何关系,并列关系相加,偏正关系以正为主。
三、如何归纳主题、中心思想:1、分析写作背景,背景出主题出。
2、看标题,标题点明中心。
3、看开头结尾的中心句:大都是议论、抒情句,这些句子的作用在结构上:总领下文、总结全文、承上启下、开篇点题、篇末点题;在内容上:突出主题、画龙点睛、揭示深化中心。
4、抓文眼:因为文眼是文章中最精彩传神的词语或句子,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凝聚点,也就是中心词、中心句。
1、小说的主题应该从人物形象特征入手,通过故事情节来表现中心。
2、注意中心主题该深化要深化,要由小我向大我转化。
四、写作特色:1、结构布局上:①、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
②、首尾呼应。
③作铺垫、埋伏笔。
④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运用倒叙、插叙。
⑤、出人意料的结局。
⑥结构严谨、清晰。
⑦利用引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表现手法(写作方法)上:①、以小见大。
②、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象征。
③、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④、景物烘托。
⑤、对比、对照、衬托(正衬、反衬)。
⑥、欲扬先抑。
⑦、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3、语言特色:①、婉约动人,生动形象,清新优美。
②、豪放粗犷。
③、诙谐幽默。
④、夸张、辛辣讽刺的语言。
⑤、朴素的语言饱含深情。
⑥、大量运用修辞手法。
⑦、句式骈散结合。
⑧、含蓄深沉的语言。
4、表达方式上:①、先叙后议。
②、夹叙夹议。
5、选材剪材上:①、详略得当。
②、选材典型、新颖、别具一格。
五、关键词语..在文中的作用和含义:..、句子..或段落1、结构上的作用含义:①、前后照应:指对前文(含标题)作必要的回应,照应是针对前文说的。
包含四种情况: A、首尾内容呼应 B、内容照应标题(开篇点题、结尾点题) C、前文作铺垫、埋伏笔,后文回应 D、前文设置悬念,后文回应。
两个概念:伏笔:是对后文内容所作的暗示。
伏笔是针对后文说的,文章往往同时使用伏笔和照应两种方法,即前有伏笔,后作照应。
悬念:引起读者期待心理并急于阅读下文的一种手段。
一种是通篇设置悬念,贯通全篇:“前文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寻根究底——释除悬念”。
另一种只是局部设置悬念。
②、承上启下。
③、总领下文或归结全文。
④、为后文作铺垫、为后文埋下伏笔(伏笔:见上文解释)。
⑤、与后文形成对比、对照,反衬后文,从而突出中心。
2、内容上的作用含义:①、语境求解,紧扣中心主题分析。
(文中开头结尾的议论抒情句,往往画龙点睛,点明升华主题)。
②、从修辞手法的作用上结合中心分析。
(例:“小草青得逼.你的眼”。
“逼”字运用拟人,形象生动的表现了小草的青翠,蓬勃的生命活力)。
③、找关键词,语境求解。
(例:“后来到底寻了他一个不是”。
“寻”字是无中生有,表现贾雨村阴险毒辣,过河拆桥)。
说明:★对文章相关的环境在文章的开头部分详写的作用: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
★在文章的开头简略交待一些情况的作用: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埋伏笔。
★文章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作用:为下文展开作铺垫,或烘托了某种气氛。
★议论抒情式的开头或结尾的作用:往往起点明中心的作用。
★文章在开头要是有铺垫、伏笔,后面必有照应,这样才能结构严谨。
六、人物形象:1、运用人物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去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综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进行人手形象的整体分析。
同时不要忽略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各种描写都是为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感情、内心世界而服务的。
七、文章的线索:1、线索的特点:A、连贯性:贯穿全文,不脱节,不跳跃;B、始终性:线头在开端、线尾在末段,线索在开头结尾都要有体现。
2、线索的分类:①以某一事物..为线索:如《背影》以“背影”为线索,②以某一事件为线索:如《社戏》中的“看戏”,③以某一人物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如《孔乙己》两文中都是以我的见闻和感觉为线索。
④以时间为线索:⑤以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春》以“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为线索,⑥以地点或(行踪)的转换为线索:如《散步》⑦以景物的变化为线索:八、人称:1、主要人物(主人公)的确定:最能表现中心的人物。
2、第一人称:①第一人称可以是主要人物,也可以是次要任务。
②第一人称做次要人物的作用:陪衬,穿针引线的作用。
③采用第一人称的优点: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
缺点:不能超出“我”耳闻目睹的范围。
3、第三人称:①优点:不受时间和室间的限;②缺点:不如第一人称那样容易使读者感到亲切和真实。
说明:有些文章采用第二人称,但仍然是通过“我”的角度来展示的,所以仍然属于第一人称。
九、环境描写:1、社会环境描写一般指人为性的环境,可出现在文中任何地方,包括人物或事件。
如《最后一课》中“普鲁士兵正在操练”、“布告牌上传出的坏消息”。
2、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为故事情节的展开交待的时代背景。
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A、烘托、衬托人物的心理活动、思想性格、人物心情等。
B、渲染某种气氛。
例如:《故乡》中对萧索破败的乡村景象的描写,渲染了沉寂、荒凉的气氛,烘托出我的悲凉心情。
十、表达方式:1、记叙:侧重叙说和交待。
描写:侧重于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2、说明:对事物或事理作解说、介绍。
3、议论:侧重于评论、分析、表明观点。
抒情:侧重于情感的抒发、倾吐,一种是直接抒发感情,另一种是寄情于物,情景交融,间接抒情。
说明:以记叙为主的文章叫记叙文,以说明为主的文章叫说明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叫议论文。
十一、记叙的顺叙:顺序:按先后的顺序进行顺序叙述。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自然流畅。
2、倒叙:A、倒叙有两种,一种是把事件的结局先写出来,再按顺序记叙。
另一种是提到前面叙述的并不是事情的结局,而只是后面发生的事情,叙述由倒转顺后,并不是叙述到开头写的那件事情为止,而是可以发展下去写更多的事情。
B、倒叙文章段落的划分:注意倒顺之间的起迄点,认清那些过渡句、过渡词。
C、倒叙的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3、插叙:A、插叙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
一种是插入的内容跟时间有关联,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段从前发生的事情,这种插叙必须交待起迄点,有过渡衔接的话。
另一种是对人物或情况作一些说明介绍,跟叙述的时间顺序没有什么关系,也不一定有过渡的话。
例如《故乡》中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就属第一种插叙。
B、插叙的作用:对内容补充交待,帮助展开情节。
4、补叙:补叙与插叙的区别:插叙是文中事件的枝节,一般与所叙述的事件不是同时发生。
补叙是事件本身较重要的组成部分。
十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拟人、夸张: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说明了或论证了)什么(中心或特征或论点),例如:把石拱桥的外形比作“虹”,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石拱桥的外形美。
2、反语:加强讽刺效果,强烈地讽剌了……3、引用:引用材料是为了表现中心内容。
4、反复:强调作用,突出地表现了什么中心……5、排比:增强文章的句势、气势。
6、反问:加强句子肯定或否定的语气。
7、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8、对比:鲜明地突出了……(中心)十三、语境求解法:(阅读的基本方法)1、“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中心..............”,这是语境求解的高度概括。
2、任何主观题都必须围绕中心作答。
虽然某些阅讯题,只涉及到局部,“就事论事”即可解答,但大多数题目,看起来是出在某个词、某个句、某个段落上面,但其思维均指向全文的中心,和全文的主题、结构、特色相关。
3、对主观填空题,首先确定答题的语言单位,是词、短语或句子?4、规定字数的,把削减字数放到最后做。
5、尽可能用原文词、句,主要是一些关键性的字句。
十四、如何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或两句比较,哪一句更好?)1、从修辞上分析:设句、反问、对比,褒贬感情色彩的不同,排比、拟人、反语、比喻,从修辞的作用上去分析。
2、从句式上分析:①陈述句中,双重否定句语气最强,肯定句次之,否定句最弱。
②反问句式语气强烈,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感叹句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祈使句表达某种命令、禁止、请求的语气;递进句式和转折句式强调后半部分分句。
3、找关键词分析两句的不同之处,如:《春》花下蜜蜂嗡嗡闹.着(不能用叫),突出了热闹.的气氛,如《中国石拱桥》大拱的双肩..上(不能用两边)原句用拟人准确地说明了大拱的位置。
4、找关键副词,在程度上、语气上、范围上、时间上、估计等方面分析,如表限制、表估计、表修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