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13年9月17日目录1 概述 (1)1.1 普查背景 (1)1.2 编写依据 (2)1.3 实施方案主要内容 (2)2 普查目标、任务与时点 (2)2.1 普查目标 (2)2.2 普查任务 (2)2.3 普查时点 (3)3 普查范围、对象与内容 (3)3.1 普查范围 (3)3.2 普查对象 (4)3.3 普查内容 (4)4 普查技术路线与方法 (9)4.1 总体技术路线 (9)4.2 主要数据源 (10)4.2.1 多源航空航天遥感影像 (10)4.2.2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11)4.2.3 行业专题数据资料 (12)4.2.4 其他参考资料 (12)4.2.5 主要数据源和资料的利用 (12)4.3 数学基础 (12)4.4 数据精度与一致性要求 (13)4.4.1 平面精度指标 (13)4.4.2 分类精度 (14)4.4.3 数据现势性 (15)4.4.4 属性精度 (15)4.4.5 数据一致性 (15)4.4.6 数据接边原则 (15)4.5 数据采集一般要求 (16)4.6 主要技术方法 (17)4.6.1 多源遥感影像处理技术 (17)4.6.2 遥感影像信息提取方法 (17)4.6.3 外业调查方法 (19)4.6.4 数据库建设技术方法 (19)4.6.5 统计分析技术方法 (19)4.7 普查各工序作业方法及要求 (20)4.7.1 资料收集整理 (20)4.7.2 多源遥感影像处理 (21)4.7.3 内业信息采集 (22)4.7.4 外业调查底图制作 (23)4.7.5 外业调查与内业数据处理 (23)4.7.6 不同任务区数据的协调性检查和处理 (24)4.7.7 标准时点核准 (24)4.7.8 数据库建设 (24)4.7.9 统计分析 (26)5 普查成果 (28)5.1 主要成果 (28)5.1.1 报告成果 (28)5.1.2 数据成果 (28)5.1.3 信息系统成果 (29)5.1.4 图件成果 (29)5.2 成果汇交 (29)5.3 成果审核与发布 (29)5.4 成果应用与服务 (30)6 质量管理 (30)6.1 基本原则 (30)6.1.1 分级质量管理原则 (30)6.1.2 全过程质量管理原则 (30)6.1.3 标准统一原则 (30)6.1.4 科学质量评价原则 (31)6.2 质量管理目标 (31)6.3 质量管理内容及方式 (31)6.3.1 质量监督 (31)6.3.2 过程质量控制 (31)6.3.3 过程质量监督抽查 (32)6.3.4 质量检查与验收 (33)7 组织与实施 (33)7.1 组织与实施原则 (33)7.2 普查机构与职责 (33)7.3 任务分工 (35)7.4 进度安排 (36)7.4.1 前期准备阶段 (36)7.4.2 普查信息采集阶段 (37)7.4.3 数据汇总建库、统计分析与发布阶段 (38)8 保障措施 (40)8.1 人员队伍保障 (40)8.2 经费保障 (40)8.3 软硬件设备保障 (41)8.4 安全与保密 (41)8.5 宣传与培训 (41)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主要编写人员主要编写单位: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卫星测绘应用中心、国家测绘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主要试验单位: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浙江测绘与地理信息局主要执笔人:刘若梅周旭主要编写人:(以姓氏笔画为序)王发良王刚王海燕王瑞幺文学虎甘宇航石江南申学林宁晓刚曲平刘纪平刘克苏山舞李力勐李军张宏伟张艳张莉陈向阳陈海涛陈新湖赵有松赵荣赵俊霞栗斌贾云鹏徐畅殷福忠郭勇唐新明曹伟超曹建成梁安宝董春蒋大鹏程滔谢露蓉雷兵廖安平翟亮燕琴霍健编写指导:李维森胥燕婴白贵霞李志刚张继贤冯先光程鹏飞翟义青肖平郝科铭杨升蔺赞杨洪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1概述1.1普查背景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科学管理需要,更好地反映我国各类地理环境要素的分布与关系,党和国家领导人从战略高度审时度势,对地理国情监测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

2010年12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同志在对2010年全国测绘局长会议的批示中指出“要加强基础测绘和地理国情监测”。

他在2011年5月23日视察中国测绘创新基地时指出:“地理国情是重要的基本国情,是搞好宏观调控、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决策依据,也是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的重要支撑。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也是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信息快速变化的时期。

如何科学布局工业化、城镇化,如何统筹规划、合理利用国土发展空间,如何有效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地理国情监测至关重要。

要充分利用测绘的先进技术、数据资源和人才优势,积极开展地理国情变化监测与统计分析,对重要地理要素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发布监测成果和分析报告,为科学发展提供依据”。

2011年12月,李克强同志对进一步做好地理国情监测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加强数字中国、天地图、监测地理国情三大平台建设,大力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全力推动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再上新台阶”。

2012年12月,李克强同志再次作出“继续加强地理国情监测”的重要批示。

按照中央领导对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明确指示和要求,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积极组织了地理国情监测项目(包括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立项申请工作。

2011年9月,国土资源部经会签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向国务院上报的《关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开展地理国情监测的请示》,得到了国务院同意实施的批复,明确总体目标为“整合并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开展重要地理国情信息普查,持续进行地理国情监测,形成多样化地理国情信息产品,以利于充分揭示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资源环境的空间分布规律,实现地理国情信息对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服务,为国家战略规划制定、空间规划管理、区域政策制定、灾害预警、科学研究和为社会公众服务等提供有力保障”,明确指出“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牵头组织实施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承担的工作任务共同分担,并按现行渠道和程序办理。

在现有基础测绘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测绘技术监测地表变化,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将地理信息与经济社会数据进行整合,实现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综合监测和统计分析”。

按照地理国情监测项目建议书和总体设计,将通过开展全国地理国情普查获取地理国情本底信息,为监测打下基础。

2012年10月地理国情监测项目得到国家正式立项,2013年2月28日《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通知》(国发[2013]9号,以下简称《通知》)正式下达。

1.2编写依据根据《通知》要求,依据《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总体方案》和《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实施办法》(国地普发[2013]1号),制定本实施方案。

1.3实施方案主要内容本方案对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内容、技术路线、技术方法、主要成果、质量管理、组织实施、进度安排以及保障措施等进行了说明。

本次普查主要内容的详细说明和要求见《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和《地理国情普查基本统计技术规定》。

本方案涉及的其他技术文件将由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务院普查办”)在实施过程中下发。

2普查目标、任务与时点2.1普查目标在2013年7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两年六个月的时间内,利用高分辨率航空航天遥感影像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其他专题数据等,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技术要求,查清我国地形地貌、地表覆盖等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现状和空间分布情况,建立多种普查成果数据库,基于多种地理单元开展基本地理国情的统计分析,完成普查报告和普查成果系列地图,建立地理国情监测业务体系和成果的审核发布机制等,为开展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奠定基础,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提高地理国情信息对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服务能力。

2.2普查任务采用航空航天遥感、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测绘地理信息先进技术,以优于1米的高分辨率航空航天遥感影像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充分利用测绘地理信息部门最新完成的覆盖全国陆地国土的1:50000基础地理信息、已有的1:10000基础地理信息以及大量1:5000、1:2000或更大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等资源,以及其他重大工程获取的测绘成果等资源,整合利用其他部门已有的普查成果或与地理国情相关的专题信息,通过多源遥感影像快速获取与处理、现场调查、信息提取、地理统计分析等技术手段,查清反映地表特征、地理现象和人类活动的基本地理环境要素的范围、位置、基本属性和数量特征,通过深入的统计和综合分析,形成这些基本地理环境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的普查结果。

一是调查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包括与自然资源环境相关的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等地理要素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掌握其空间分布状况;二是调查人文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包括与人类活动相关的交通网络、居民地与设施、地理单元等地理要素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掌握其空间分布现状;三是开展地理国情信息统计分析,包括对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等重要地理国情信息的统计分析,以及将地理信息与经济社会数据进行整合,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进行空间化、综合性统计分析评价;四是建立地理国情信息数据库,形成一系列地理国情普查图集和普查报告,形成系统、规范的地理国情普查技术和标准体系,建立科学、高效的地理国情普查工作机制。

2.3普查时点普查标准时点为2015年6月30日。

需利用2015年3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时期获取的航空航天遥感影像,对前期普查成果进行核准,形成符合标准时点要求的成果。

使用的其他资料原则上现势性应满足时点的要求。

3普查范围、对象与内容3.1普查范围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范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陆地国土(不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即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所辖陆地范围。

3.2普查对象普查对象为普查范围内地表基本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交通网络、居民地与设施和地理单元等。

3.3普查内容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内容包含《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中定义的12个一级类、58个二级类和133个三级类。

普查中按照地表覆盖分类方式采集的内容包括其中的10个一级类,46个二级类和77个三级类,具体见表3-1。

普查中按照实体要素方式采集的地理国情要素内容包括其中的5个一级类,16个二级类和53个三级类,具体见表3-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