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总体方案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总体方案
三 普查技术路线与步骤
(一)主要工作步骤
4. 数据审核、发布与应用
国家和省级普查机构组织相关单位进行普查成果开发应用
研究。国务院普查办对普查结果进行审核验收,报国务院第一
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国务院普查领导小
组”)批准后,向社会发布和提供信息服务。
一
普查目标、任务与时点
二
普查范围、对象与内容 普查技术路线与步骤 普查管理文件、标准与技术规定 质量控制
数据层进行编辑、修改,形成地理国情普查基本数据,在此基
础上建立省级普查成果数据库和省级基本统计数据库。
对省级普查成果数据库和省级基本统计数据库进行抽查及 验收,合格后上报汇总至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 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务院普查办”)。国家测绘地理信 息局指定有关单位承担数据汇总、集成、建库工作。
三 四 五 六 七
普查组织实施
普查主要成果及成果管理、共享与服务
四 普查管理文件、标准与技术规定
(一)普查管理办法 (二)普查方案 (三)普查标准与技术规定
四 普查管理文件、标准与技术规定
普查采用统一的管理办法、方案、标准和技术要
求。普查中优先采用适用的现有国家和行业标准、技
术规定,并特别注意与相关部门已使用的国家标准或 行业标准的协调。无适用标准时须制定专用标准或技 术规定。
五 质量控制
(二)质量控制内容和要求
1.各级普查机构要根据全国地理国情普查质量检查与验收
规定,做好本地区地理国情普查的质量检查与验收实施细则的
编制工作,确保普查工作成果的质量。 2.普查人员及质检人员须经普查机构培训考核。 3.做好普查资料收集整理的质量控制。 4.严格执行质量检查与验收制度。 5.做好成果发布前的审核。
• 地理国情普查数据规定与采集要求(已下发)
• 地理国情普查数字正射影像生产技术规定(已下发)
• 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定(未编制)
• 地理国情普查元数据规定(已下发) • 地理国情普查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技术规定(已下发) • 地理国情普查多尺度数字高程模型生产技术规定(未下发)
四 普查管理文件、标准与技术规定
检查、修改、审核以及汇总上报.
三 普查技术路线与步骤
(一)总体技术路线
4.国家级普查机构统一组织编制普查总报告和专题成果报
告,建立国家级普查成果数据库和管理系统、服务平台,组织
编制成果图件和开展分析应用工作。 5.国家级普查机构统一组织制定普查数据采集、处理、建 库、统计分析、存储、质量检查、审核、传输、共享服务等一 体化的系列普查标准与技术规定,规范普查各个技术环节。
四 普查管理文件、标准与技术规定
(三)普查标准与技术规定
• 地理国情普查检查验收与质量评定规定(未下发)
• 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网格及编码(未下发)
• 地理国情普查地理单元类型与代码(未下发)
• 地理国情普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整合技术规定(未编制)
• 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图制作技术规定(未编制) • 地理国情普查报告编写基本规定(未编制)
六 普查组织实施
(二)普查机构及责任分工
2.国务院普查办
(6)帮助中西部贫困地区完成普查工作。
(7)组织指导各地普查工作,协调解决普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
问题,组织抽查并审核各省普查成果。负责组织全国地理国情
普查成果的汇总、统计分析和编制普查报告,负责组织建立全 国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库及信息系统。 (8)管理地理国情普查成果。
四 普查管理文件、标准与技术规定
(二)普查方案
•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总体方案(已下发)
•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已下发)
•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试点工作方案(未下发)
•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培训工作方案(未下发)
四 普查管理文件、标准与技术规定
(三)普查标准与技术规定
• 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已下发)
六 普查组织实施
(四)安全与保密
普查工作过程中,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生产规定,落实安全
生产责任制度,确保作业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
普查结果要逐级上报,按规定程序报批后对外发布。
对在普查中所获得和使用的涉及国家秘密的资料和数据,
必须严格执行有关规定,确保不发生失泄密问题。
六 普查组织实施
(五)宣传与培训
六 普查组织实施
(二)普查机构及责任分工
4.省级普查机构
(5)负责普查物资设备的准备工作。 (6)重点协调、组织跨部门的专题资料收集工作。 (7)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普查成果的汇总、协调与平衡。 (8)负责下级上报数据的汇总、审核、分析工作。 (9)对任务区内普查工作进行质量检查、成果复核、抽查和验 收。 (10)负责普查成果的整理、保管、上报及分析应用工作。
三 普查技术路线与步骤
(一)主要工作步骤
1.前期准备
2.信息采集
3.数据上报汇总、建库与统计分析
4.数据审核、发布与应用
三 普查技术路线与步骤
(一)主要工作步骤
1. 前期准备
主要包括编制普查方案、数据采集技术方案,成立普查机
构、落实技术队伍,组织普查试点,开展普查培训,收集并处
理基础数据,收集获取遥感影像资料及控制资料,开展正射影
(三)普查标准与技术规定
• 地理国情普查基于遥感影像的要素提取与分类技术规定(未
下发)
• 地理国情普查外业底图制作技术规定(未下发)
• 地理国情普查外业调查技术规定(未下发)
• 地理国情普查内业编辑与整理技术规定(未下发) • 地理国情普查基本统计技术规定(已下发) • 地理国情普查综合统计分析技术规定(未下发) • 地理国情普查数据汇总上交基本要求(未编制)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 普查总体方案
四川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一
普查目标、任务与时点
二
普查范围、对象与内容 普查技术路线与步骤 普查管理文件、标准与技术规定 质量控制
三 四 五 六 七
普查组织实施
普查主要成果及成果管理、共享与服务
一 普查目标、任务与时点
(一)普查目标
查清我国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现状和空间分布情况
一
普查目标、任务与时点
二
普查范围、对象与内容 普查技术路线与步骤 普查管理文件、标准与技术规定 质量控制
三 四 五 六 七
普查组织实施
普查主要成果及成果管理、共享与服务
六 普查组织实施
(一)组织实施原则 (二)普查机构及责任分工 (三)普查工作机制
(四)安全与保密
(五)宣传与培训
(六)进度计划
六 普查组织实施
二 普查范围、对象与内容
(一)普查范围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范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陆
地国土(未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即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所辖陆地范围。
二 普查范围、对象与内容
(二)普查对象
普查对象为普查范围内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包括地
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交通网络、居民地
普查标准时点为2015年6月30日。需利用2015年3 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获取的航空航天遥感影像,对 前期普查成果进行核准,形成符合标准时点要求的成
果。
一
普查目标、任务与时点
二
普查范围、对象与内容 普查技术路线与步骤 普查管理文件、标准与技术规定 质量控制
三 四 五 六 七
普查组织实施
普查主要成果及成果管理、共享与服务
六 普查组织实施
(二)普查机构及责任分工
2.国务院普查办
(1)组织部署全国普查工作,开展普查宣传动员。
(2)组织编制普查总体方案、实施方案、相关技术规定及规章
制度等普查文件。
(3)落实中央财政承担的普查经费。 (4)组织开展全国普查试点和全国培训工作。 (5)负责协调普查影像资料的获取与分发工作。
(一)组织实施原则
普查工作要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 、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组织实施。
六 普查组织实施
(二)普查机构及责任分工
1.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
负责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研究决
定地理国情普查的重大事项,制定地理国情普查有关政策,协
调解决重大问题。
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在职责范围内,及时做好地理国情普 查所需部门专题资料整理及提供工作,指导和督促地方各级人 民政府相关部门做好地理国情普查的协助和配合工作。
与设施和地理单元等。
二 普查范围、对象与内容
(二)普查内容
1.地形地貌普查
2.地表覆盖普查
3.地理单元普查
一
普查目标、任务与时点
二
普查范围、对象与内容 普查技术路线与步骤 普查管理文件、标准与技术规定 质量控制
三 四 五 六 七
普查组织实施
普查主要成果及成果管理、共享与服务
三 普查技术路线与步骤
一
普查目标、任务与时点
二
普查范围、对象与内容 普查技术路线与步骤 普查管理文件、标准与技术规定 质量控制
三 四 五 六 七
普查组织实施
普查主要成果及成果管理、共享与服务
五 质量控制
(一)质量监督与管理 (二)质量控制内容和要求
五 质量控制
(一)质量监督与管理
国务院普查办负责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编制并下达全国普查成果的监督检查及国家级验收计划; 省级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普查的质量监督管理 ,组织普查成果的检查验收工作; 普查项目组织实施单位负责普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工作; 普查项目承担单位和作业单位负责本单位任务的质量管理 及质量控制,实行“二级检查、一级验收”制度,层层落实质 量责任制; 国家测绘质量检验单位负责实施全国普查成果的监督检查 及国家级验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