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

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总体情况

如1:5万、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中的水系、交通、设施、管线、政区、地 貌6个反映地理要素的要素类中,都包含名称,部分包含实体编码属性项,为地 理国情本体数据库中的地理实体数据构建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用于地理国情监测存在一些不足


如:居民地要素类中只有要素分类码一个属性项,加上受限于生产方式的差别, 居民地要素在不同地区,采样密度差别较大,虽然制图应用中,可以配合加注注 记层的信息,使得图面效果不受影响,但由于缺乏比较详细的属性内容,大大限 制了这一重要数据内容在地理国情本底数据库建设中作用的发挥。


二是据成图比例尺进行综合取舍。即使同一地区采用不同比例尺成图时,为了保持合 适的图面载负量,综合取舍的尺度也并不相同。对于图上不能按真实位臵表示的地物 地貌,必须进行综合取舍或移位表示。主要的地物地貌应准确表示,次要的移位或舍 去,综合斗取舍后仍应保持其总貌特征及地物之间的相互位臵关系。也不能因综合取 舍而改变了地物地貌的性质,如河流、湖泊,、道路、岛屿等只能取舍不能综合。


最小图斑指标是1600平米,分出了400平米的图斑,只要分类正确,也是正 确的;
但是如果影像上有3000平米地类被合并到了其他类型中,就是错误的。


即: 对最小图斑指标的掌握,可以更严,不能更松。规定的指标值是一 个图斑可以合并的上限值,而不是下限值。 由于涉及到尺度统一问题,指标从严掌握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又如:由于数据的采集是面向地形图制图的需要,植被与土质的数据没有实现国 土空间的全覆盖,这对制图没有问题,未覆盖区域是被一些散列点状地物占据, 图面感觉不到空洞区域的存在。但是如果据这些数据进行面积的统计分析,面积 总和就会与事实不符。

地理国情主要应用目标与需求的差别

地理国情普查完成各类地理要素的地理分布情况获取后,需 要利用这些信息进一步开展统计分析,通过对各类地理要素 的数量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挖掘、提炼各种综合性信息和规 律性知识。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目标是提供GIS分析应用所需空间定位 信息,同时也需满足按照图示规范制作标准地形图的要求。
分类总体思路
内容分类概况
第二部分 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的理解
主要内容
1. 最小图斑实地大小要求的理解 2. 地表覆盖归类基本方法
“所见即所得”
自然优先
立体覆盖 线状地类 “预见性”
3. 地表覆盖与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4. 重要内容与指标说明
1、最小图斑实地大小要求的理解
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

地理国情普查内容确立的基本原则 地理国情信息需求分析

战略规划与政策 行业部门标准

基础地理信息情况分析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规范 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内容分析

普查内容的提出

129个与地理环境各要素有关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其中涉及水文水利和水土保持方面的的标准最多,共44个,涉及土地利用的有 26个,涉及植被的有15个,涉及道路交通的有12个,涉及土壤土质的有7个,涉及地 表形态地面沉降的有4个,综合性的有14个,其他类型7个。 标准内容涉及分类编码(类型划分、实体编码)、数据规范、指标分级、分析、 评估、规划和监测等类型。
定位精度要求
非常高
普查内容的提出

地理国情普查内容确定的基本思路

筛选、补齐、更新、扩展、增项
筛选:筛选地理国情应用需要的信息类别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补齐:达到采集标准、该采未采的要素补采
更新:采集新出现的要素 扩展:根据地理国情应用需要,扩展内容 增项:增加地理国情应用需要的属性项
普查具体内容

地理要素 以基础地理信息分类为基础,适当扩展,选择其 中的重要类别及其子类,并具体确定各个类别需要扩展的属 性、省市县不同尺度上的采集标准和位臵精度要求、属性准 确性要求。 地表覆盖 覆盖物的自然特征、结合拟采用的遥感数据源的分 辨能力进行分类,同时需考虑与其他行业部门相关分类体系 的衔接关系。



耕地,严格从地表覆盖的角度来讲,应该从生长的农作物来进行地表覆盖类 型定义,要按照这一原则反映地表覆盖的客观状态,1年中需要多期影像才可 能,由于目前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的原因,这是不可行的。因此需要对这种范 围的地表进行时间尺度上的综合,从而不可避免地出现耕地这一更偏向土地 利用的类型。 即使是这样,这里的耕地,也实际上是从土地的外在表现上归纳出的一个概 念,而不是土地利用中惨杂了很多政策法律因素的耕地概念。

地理国情普查与基础地理信息差别
比较项 地图制图 信息统计分析 信息完整性 可视化 属性丰富性 基础地理信息 主要目标之一 较少考虑 需要进行综合与取舍 需要考虑图面载荷量 满足地形图制图需求 地理国情监测 较少考虑 重要内容 尽可能真实反映客观世界 较少考虑 需要多重属性,以满足多 样化的统计分析需求 对属性准确性要求更迫切

地表覆盖分类和地理要素采集中都依据类型的特点规定了基本要求。该 要求只适用于勾绘或编辑地类边界过程中对一些难以确定类型的小图斑 进行“就近就大合并”时参照采用。无论是人工还是自动分类,如果能 够确保分类结果正确,最小图斑面积不受此指标的限制,即分类后的图 斑面积即使小于该指标,也不需要进行就近合并。 例如:
可以看出,虽然在类别上更加细化,依然可以归入居民地基设施、土地利用、道路交 通、水、植被、境界、土壤土质几大类中。


由此可见,各专业部门对地理国情信息的需求类型基本被基础地理信息现有类型 覆盖。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相关规范
一、GB/T 13923-2006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该标准是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的基本依据之一,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中地理 要素类型基本在此分类体系的覆盖之下。但该分类体系中,对于一些人文地理实 体和地理单元覆盖不全,如街坊、居民小区、院落、平原、山脉等。 该标准共分4个部分,分别针对不同的比例尺范围,规定GB/T 13923-2006中各 类基础地理信息的数据字典的内容结构,并根据各级地图比例尺地图表示的要求 把各类地理要素分为点要素、线要素和面要素,从而为特定比例尺地图制图为目 的信息采集提供了基础性指导。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相关规范
四、GB/T 12341-1990 1: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对所针对比例尺地形图的规格、精度及外业作业的基本要求进行了规定。其中,尤其 是对像片调绘的技术要求深刻地影响着基础地理信息的采集获取方式与结果。规定地 形元素综合取舍的一般原则有三个 一是据地形图的用途进行综合取舍。即使图上突出表示或保留经济意义及用图意义较 大的地貌(如能反映地区经济文化状况,或对发展经济比较重要的资源、水系、交通、 确定方位等的地物地貌),舍去或移位表示那些经济意义及用图意义相对不大的、或 易于变化的地物地貌(这与CH/T 1015.1-2007的采集要求明显不同)。

同一个普查任务区范围内,应按照统一的尺度进行掌握

指标下浮一般应控制在30%以内
2、地表覆盖归类基本方法

“所见即所得”

由于地表覆盖分类的基本依据是地表覆盖物的物理特性,而非土地利用分类中侧 重于土地的社会属性,因此从分类判读的原则方法角度来说,可以称为“所见即 所得”。 但这一原则并不能绝对化。由于地表覆盖和土地利用之间的耦合关系,有时候很 难严格区分某类型是属于土地利用类型还是土地覆盖类型。 例如:
三是依据地物地貌所处的地理位臵和分布的疏密程度进行综合取舍。某一地物(如高 烟囱)在经济发达地区可能是次要的,调绘时可以不予表示,但地物稀少地区它就可 能成为主要的而必须表示。又如在湖泊密集地区的某一小湖泊,可能不予表示,但在 缺水地区,它是难得的水源和方位物,就必须表示,当湖泊面积较小时,甚至还可放 大表示。 这三个原则可以看出,采用像片调绘方法进行基础地理信息采集时会根据成图比例尺 和地形图用途对要采集的地物信息进行综合取舍,这导致获取的信息并不能完全真实 反映现实世界的情况,因此,在此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信息失真。 目前,像片调绘法是地理信息采集的一个基本方式,其影响面也非常大。
其他标准均针对各种要素类型进行分类与编码,总计定义与地理要素相关的类别2700 多个,去除重复类别600多个后,将近2100个类别。


对这些类别的用词进行词频分析,出现频次前20位的依次为:设施、用地、道路、土 地、生态、交通、森林、土壤、湿地、农田、界线、铁路、建筑、林地、行政区、保 护区、水系、港口、仓储、干线。
二、GB/T 20258-2006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第1,2,3,4部分

三、CH/T 1015.1-2007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1:50000生产技术规程 第 一部分:数字线划图(DLG)

明确要求地物要素数据采集时在影像上按地物的真实位臵进行数据采集,即使在 要素密集、表达拥挤的情况下也不移位采集,是否需要移位待制图输出时考虑; 同对居民地要求,在街道结构线的基础上判绘街区的轮廓线,要反映房屋的分布 特征,按照图式的综合取舍要求突出房屋,多层、高层房屋一般应根据立体影像 独立采集。


经过对这些标准摘要内容的主题词分析,出现频次前20位的主题词依次是:土 地利用、道路、水文、植被、土壤、地形、地貌、农用地、流域、城镇、设施、 水资源、水库、交通、建筑物、草原、河流、河道、水系、沙化。
分别可以归入土地利用、道路交通、水、植被、土壤土质、地形地貌、居民地及 设施7大类,除土地利用,其他几类正好是基础地理信息分类体系中除境界之外 的几类类型。 结论,从总体上来说,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基础地理信息,可以为各行业提供更好 的信息支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