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的理论基础
二、区域发展阶段划分
(一)区域发展阶段划分的经典理论
1、罗斯托的成长阶段理论 (1)传统社会阶段 特点:以农业为主的非城市化时期 (2)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 特点:农业技术得到部分改良;家庭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兴 起;建立了金融制度,为资本循环提供了条件;出现了专 业化的分工与协作。
(3)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内部由轻型工业的迅速
增长转向重工业的迅速增长,非农业劳动力占主体,第 三产业开始迅速发展。
(4)工业化后期阶段:该时期主要特征是第一、第二
产业获得较高水平发展的条件下,第三产业保持持续高 速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是区域经济增 长的主要贡献者。
(5)后工业化社会阶段:制造业内部结构由资本密集型 产业为主导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的转换, 同时生活方式现代化,高档耐用消费品在广大群众中推广 普及。
(3)起飞阶段。 特征:人均国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农业技术进一步 提高,农村经济走向商品化,劳动力、资本加速向工 业转移;工业和交通业的发展,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快 速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4)成熟阶段。 特征:“重化工业”的崛起;劳动力仍持续向工业部门 转移,且劳动力日益高学历化、熟练化和专业化;人 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
(2)乡村工业崛起阶段:区域间贸易的产生生产活动的专业化
(3)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由粗放型的农作物生产改为集约型且 专业性的农业生产 (4)工业化阶段:人口增加,农业衰退,工业化出现 (5)服务业输出阶段:以资本、技术以及专业性服务等输出为主
4、区域发展阶段经典理论评析
所揭示的区域发展演化规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区域发 展大多沿着“传统农业发展阶段—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 业发展阶段—以工矿产品为原料的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加 工制造和耐用消费品工业发展阶段—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 产业发展阶段”的轨迹演化。 强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罗斯托理论——强调区域发展主 导产业的发展演化规律;钱纳里理论侧重区域产业结构的 发展演化;胡佛—费希尔理论侧重从贸易角度分析区域发 展阶段和演化过程。
2014.03.6
第一节 区域发展理论√
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理论√
第三节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第四节 区域竞争力理论√ 第五节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六节 区域空间管制理论√
2014.03.6
一、区域发展内涵
(一)区域经济增长
区域经济增长是指区域经济总量规模的扩大,即区域生产 有形商品和提供无形服务总量的不断增长。 经济总量一般用区域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 (GNP)、国民收入等经济指标来进行度量。
(6)现代化社会阶段:第三产业开始分化,智能密集型 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开始从服务业中分离出来,并占主导地 位,人们消费的欲望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变性,并追求个性。
中国目前处于哪一阶段?
3、胡佛—费希尔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1)自给自足阶段:特征表现为区域经济以农业为主,经济活动随 着农业资源呈均匀分布,区域投资及区域内的贸易极少。
2、钱纳里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钱纳里对34个准工业国家的经济发展进行实证研究,提出 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会规律性地经过6个阶段: (1)传统社会阶段: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绝大部分人 口从事农业,没有或极少有现代化工业,生产力水平很低。 (2)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结构由以落后的农业为主的 传统结构逐步向现代工业为主的工业化结构转变,工业中 则以食品、纺织、烟草、采掘、建材等初级产品的生产为 主。
(二)区域发展
区域发展是一个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的过程。区域发展是多目标的,既包括社会经济目标,也包括 生态环境目标。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1、区域经济发展是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演进,结构 的演化、升级是两个概念的本质区别。 2、经济增长是区域发展的基础,经济总量的增长为区域结构 的调整、转换、升级提供了经济支撑,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 级增强了区域资源的配置能力,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更快增长。 3、区域经济增长是区域社会、生态目标实现的经济基础,没 有发达的区域经济,区域的社会、生态目标是难以实现的。
4、区域发展阶段经典理论评析
基于对国外工业化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和实践,当今 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和历程发生了一定的变形。 韩国的经济发展:轻工业—耐用(家电)消费品工业—重 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 印度班加罗尔: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二)中国区域发展阶段划分理论
1、区域发展阶段的划分(陈栋生) (1)待开发(不发育)阶段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很大。地方财政 依靠国家补贴,群众生活依靠国家救济。 (2)成长阶段 第二产业逐步成为区域主导产业,商品经济逐步发育,人 口和经济活动不断向城市地区集中,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 的增长极。
经济增长有粗放和集约之分:
粗放的经济增长是依靠资源、劳动、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不 断投入来推动的,是一种外延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其常常 伴随着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破坏,是一种以牺牲生态环境 为代价的、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集约经济增长方式是依靠技术进步改变区域生产要素的组 合方式和配置模式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是一种内涵式、 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
(5)高额消费阶段。 特点:消费层次提升,消费结构变化;企业竞争日益激烈, 导致明显的垄断倾向,消费者的权益缺乏保障;生产能力 逐渐超过了需求的增长,因而在市场经济生活中,市场调 节和政府干预并存。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特征:人们开始追求文化娱乐方面的享受;第三产业占据 主导地位,教育、文化、卫生、住宅、旅游等与提高生活 水平有关的部门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的主导部门。
(3)成熟(发达)阶段 经济特点:经济增长逐趋稳定;工业化达到了较高 的水平,第三产业也较发达,基础设施齐备,交通 和通信基本形成网络;生产部门结构的综合性好, 区内资金积累能力强。 (4)衰退阶段 部分区域在经历了成熟阶段后,有可能进入衰退阶 段。其主要特点是,经济增长滞缓,逐渐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