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06-08-11;修订日期:2006-12-03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06&Z D038)资助。
作者简介:方中权(1966-),男,湖北云梦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国家注册规划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发展与规划。
Email:fang 2zhongquan@t 区域规划理论的演进方中权1,2,陈 烈2(1.广州大学旅游学院,广东广州510091;2.中山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广东广州510275)摘要:根据区域规划理论的形成、产生和发展及不同时期理论指导意义的不同,将区域规划理论划分为三个阶段:①早期区域规划思想的形成—没有形成系统的区域规划理论;②传统区域规划理论的产生—着眼于经济的增长;③现代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未来区域规划理论在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同时,将在动态性、创新性及区域调控等方面得到发展。
关 键 词:区域规划;区域规划理论;演进中图分类号:T U9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90(2007)04-0480-06 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1,2]。
它以跨行政区的经济联系紧密地区为对象,目的是为了发挥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
区域规划不同于经济区划和城市规划。
它是以经济区范围为主体的规划,因此,经济区划是区域规划的依据和基础,而区域规划又是城市规划的前提和依据。
区域规划是编制国民经济中长期计划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和中国经济管理体制的基础部分,中国要促进地区间协调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就必须强化区域规划。
特别是从“条块分割”的计划经济向市场配置资源的市场经济转变,使区域间突破行政区界限而合作加强,客观上要求通过区域规划进行整合。
而政府经济职能的重大转变,使区域规划由指令性较强的刚性规划向指导性为主的柔性转变,也要求规划理论有新的发展[3~5]。
中国发改委主任马凯在“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会上表示,长期以来作为中国规划工作中亟待增强之薄弱环节的区域规划,将在“十一五”规划中被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
因此,有必要对区域规划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这对于编制区域规划,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根据区域规划理论的形成、产生和发展及不同时期理论指导意义的不同,将区域规划理论的演进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①早期区域规划思想的形成阶段。
指二战前的时期,这一时期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区域规划理论;②传统区域规划理论的产生阶段。
指二战到20世纪60年代,这一阶段区域规划理论主要着眼于经济的增长;③现代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阶段。
指70年代至今,这一阶段区域规划理论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全面协调发展。
1 早期区域规划思想的形成虽然区域规划理论的大量运用源于二战后区域规划在世界各国的广泛开展,但区域规划的思想萌芽则可追溯到人类文明的古代社会。
中国古代名著《禹贡》就将黄河、长江流域划分为九大区域并论述了各区的水、土及物产,体现了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的区域发展意图。
春秋战国时期的《管子》,从区域经济的承载力去分析城镇的密度;西汉时的《史记・货殖列传》从农林水产、采矿、手工业和交通等因素,考察了区域经济的差别和城镇的分布,提出了许多关于城市和区域经济相互关系的论述。
这些描述和分析,是朴素的区域规划思想的反映[6]。
在资本主义早期,曾先后出现了托马斯・摩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傅立叶的“法郎基”和欧文的“新协和村”等空想社会主义的城第27卷第4期2007年08月 地 理 科 学SC I E NTI A GE OGRAPH I C A SI N I C A Vol.27 No.4Aug .,2007市[7]。
这些设想和理论,对当时的城市建设并没有产生什么实际的影响,但他们的学说中,把城市作为一个经济社会的范畴,避免把城市和乡村脱离和对立的思想是值得肯定的,体现了从“区域”整体上统筹考虑的早期区域规划思想。
同时他们的一些理论也成为后来霍华德“田园城市”等规划理论的渊源。
霍华德在1898年发表的《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提出了在工业化条件下,城市与适宜的居住条件之间的矛盾、大城市与自然隔离产生的矛盾,强调城市应该与乡村结合,其规划思想比傅立叶、欧文等人的空想进了一步。
随后苏格兰的P格迪斯在1915年发表了《进化中的城市》,提出城市规划应与乡村规划结合在一起,他的思想较霍华德又进了一步。
1930年,美国著名学者路易斯・芒福德提出了区域整体发展理论,使区域规划的理念逐渐清晰化。
到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制定了“城市规划大纲”-雅典宪章,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将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工作结合起来。
至此,区域规划的思想才为全世界所接受。
在这种以城市为核心,融合周边地区进行整体规划思想的影响下,德国于1920年开创了区域规划的先河,编制了鲁尔区《区域居民点总体规划》;美国于1921年开始编制纽约大都市地区规划;英国于1922年编制了煤矿区的区域规划。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前苏联早期的区域规划。
十月革命胜利后到“二战”前,苏联在全俄电气化计划和经济区划的基础上开展了西部重点建设区的区域规划,并对后来世界范围内区域规划的开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2 传统区域规划理论的产生区域规划是在工业革命以后为了解决工业的发展、城市的扩大而引发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而产生的。
但较为大量进行的,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二战后,世界各国,尤其是受战争破坏严重的国家,都迫切希望经济快速发展。
受发展经济学主流思想的影响,此时期的区域发展观视发展为经济增长,认为只要实现了经济增长,其他如文化发展、政治民主、社会公平等问题,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解决。
当时区域规划的重点就是在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生产力布局,区域规划理论着眼于地区开发和经济增长,并十分强调在区域优先建立和发展制造业,推进社会城市化和经济工业化。
在这一阶段,区域规划的理论研究得到广泛深入的发展,劳动地域分工、区位论、地域生产综合体、增长极、核心-边缘等理论被广泛运用于区域规划中。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主要包括18世纪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和19世纪中叶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论及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论等理论。
这些理论产生的时期虽早,但“二战”后才作为区域规划理论广泛运用。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是区域规划的理论基础,由于地区条件的差异,在不同地域以相同的劳动耗费,发展同一种生产,其经济效果会不同,因此需要进行区域规划,对整个区域全盘考虑。
通过规划,使生产地域分工更合理,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利用,促进整个区域的发展。
该理论在区域规划中对于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及合理的产业结构等方面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中国在解放后几十年来,运用这一理论对生产地区布局进行了调整,改变了生产力地区布局不合理的局面。
由前苏联地理学家科洛索夫斯基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后又经萨乌什金等人完善和提高的“地域生产综合体”是地域分工发展的新形式[8],是在经济区划和区域规划过程中提出的[9]。
地域生产综合体是指能有效地利用地区各种自然资源,充分发挥生产联合化优越性的一定地域的、在结构上相互联系的生产企业的总体[10]。
该理论在区域规划中的科学意义在于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加强产业协作和延伸产业链及区域综合管理。
前苏联运用这一理论在区域规划方面取得巨大成功,它是指导二战后苏联经济恢复重建和20世纪60~80年代国土开发与经济布局的主要理论。
该理论对改革开放前中国区域规划中的生产力布局也有着深刻影响,但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却暴露出一定的不足。
区位论是研究人类活动区位选择,分析其形成原因与条件,并预测其发展规律的理论。
包括19世纪初杜能(T H Von.Thinen)的农业区位论,20世纪初韦伯(A W eber)的工业区位论, 30年代克里斯塔勒(W Christaller)的中心地理论及40年代廖什(A Losch)的市场区位论[8~11]。
在1844期 方中权等:区域规划理论的演进 区位论产生以前,无论是地理学还是经济学对区域的研究都主要停留在观察、记录和统计描述上,区位论的产生及其发展,使区域分析开始运用数学方法对区域要素进行统计、归纳、演绎。
区位论进入地理学后,加强了空间相互作用模式、各种规划模式的应用以及网络和扩散理论。
区位论被用于区域规划中进行规划、设计和优化工作,其重点是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以及与其他经济因素的联系和以定量的数学方法提出空间的、分析的、抽象的定量模型。
以“中心地理论”为基础,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 Perr oux)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增长极理论,对区域规划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先后在法国、英国、意大利、巴西、刚果等国的区域规划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也是中国区域规划实践中的重要理论。
中国现阶段强调要素的集聚式发展,在大区域范围内强化中心城市的功能及在县域发展中强调中心镇的发展,打造区域发展的核心等,都是增长极思想的体现。
以此理论为基础,波兰的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了据点和轴线开发理论[1],80年代初,中国学者陆大道又以“中心地理论”为理论基础,提出了“点-轴系统”理论[12],并将其运用到中国的国土规划中。
点-轴理论在区域规划中主要用于空间结构的分析,确定区域发展的极核、发展轴或发展带。
至20世纪60年代,W W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1960年)、J G威廉逊的倒U字型发展规律(1965年)、J R弗里德曼的核心-边缘理论(1966年)等相继产生并应用于区域规划。
经济发展阶段论在制定区域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方向、近期战略重点时具有参考价值;倒U字型理论能在区域规划中通过有效地组织产业部门间及地理空间上的不平衡发展,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核心-边缘理论可在核心区、边缘区及过渡区制定不同的规划发展方案,提出不同的发展策略。
此外,平衡发展、不平衡发展、梯度推移等理论在制定区域发展战略方面均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圈层结构理论则在用于指导卫星城镇的规划、建设,以解决大城市过分拥挤的弊端等方面体现了它的实际价值。
综观上述传统的区域规划理论,可以看出,它们在区域规划中的运用主要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为目的,探讨如何从空间结构、产业布局、发展战略模式等方面去实现要素的优化整合,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的增长。
3 现代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由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造成了对自然界的侵蚀和破坏,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人们开始对传统的区域发展理论进行反思,区域发展的理论内涵及研究视点均发生了根本变化。
人们抛弃了把经济增长率作为发展目的的传统发展观,认为发展应该是整体的、综合的、内在的,不仅包括经济的增长,还包括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