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朗读中感悟人物品质
一、背景
《起死回生》是三年级第二学期上半阶段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扁鹊运用高超的医术让虢国太子起死回生的故事,彰显了扁鹊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
二、主题
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距离现在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教学中,通过大量地朗读、复述和对扁鹊治病时动作地模仿,使学生真切地领悟到扁鹊地高超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三、细节
1.多样朗读,激发学生情感。
师:请同学们找一找,有关太子死的语句。
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扁鹊与侍卫官的对话,注意读出扁鹊和侍卫官的不同语句,知道扁鹊了解了情况,心中有底。
学生划出相关语句并交流。
师:扁鹊对于太子的死亡的消息是从侍卫官那里了解到的。
现在老师来当扁鹊,你们来当侍卫官。
师生对读。
师:你们有没有察觉到老师读的语气前后有什么变化?
生:前面比较急切,后面比较慢。
师:知道为什么这样读吗?
生:前面扁鹊不知道太子死的具体情况,所以很急切。
后来了解了就不急了。
生:前面扁鹊听说太子死了很急,后来听了侍卫官的话,知道太子还没入棺就想,他还有救太子的机会,说话的语气就不太急了。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
现在请你们来读读扁鹊的话,老师来读侍卫官的话。
师生对读。
师:侍卫官回答扁鹊的语气有什么变化?
生:最后一句“哪就入棺了呢?”语气很急切,显得不耐烦了。
师:现在,你们同桌两个人来读,一个当扁鹊,一个侍卫官。
学生同桌对读。
指名读。
师:现在,你们又是扁鹊了,通过侍卫官的话,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生:太子死亡的时间,情况,还没有入棺。
师:扁鹊便自告奋勇地要为太子治病了。
2.动手动口,了解医治过程。
师:扁鹊是怎样为太子治病的?请同学们用横线划出相关的语句。
学生划语句并交流。
生:我们找到的句子是:扁鹊走到太子的病榻前,按住他的手腕切了脉,又把耳朵贴到他的胸口凝神听了一会儿,这才起身说:“依我看,太子是得了‘厥症’,还有救。
”
师:我国传统的医术被称为中医。
中医治病讲究“望、闻、问、切”。
“望”是看病人的脸色。
“闻”是听病人的心跳。
“问”是问病人和其他人有关的病情。
“切”是给病人把脉。
现在,我们来“切”一下自己的脉。
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搭在左手的手腕处,有没有感觉到脉搏的跳动?
生:异常兴奋,找到的十分高兴,没找到的急切地寻找。
不一会儿都找到了。
师:扁鹊搭好脉后,就治病了。
他用的是“针灸”的方法。
“针灸”是医生利用金针打通病人穴道的治疗方法。
小朋友可不能乱扎。
然后扁鹊拿出药丸给太子吃了下去。
通过扁鹊的救治,太子怎样?
生:太子起死回生了。
师:用浪线划出太子“生”的语句。
学生划句并交流。
生:我们找到的句子是:不多一会儿,太子的鼻翼开始扇动,眼皮也慢慢睁开了。
太子喝了扁鹊的药,没多久,就恢复了健康。
扁鹊真有起死回生的本领。
师:现在请你们同桌两个人来说一说,演一演。
学生边说边演,情绪高涨。
请个别学生复述扁鹊治病的过程。
3.围绕课题,领悟人物品质。
师:扁鹊把将要死去的太子救活了,国王非常高兴,称赞了扁鹊。
找出有关句子?
生:先生真是神医啊,有起死回生的本领。
师:对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读句)(老师引读句子:先生真是……,有……的本领。
)
师:面对国王的称赞,扁鹊是怎么说的?
生:“世上哪有死而复生的道理?太子本来就没有死,我不过治好了他的病。
”师:“世上哪有死而复生的道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世上没有死而复生的道理。
师:从中,你知道了“起死回生”中的死,是真死,还是假死?
生:假死。
师:再读扁鹊的话,说说他是个怎样的人?
生:扁鹊是一个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人。
师:再想想“起死回生”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
4.拓展学习,了解传统文化。
师:你还知道我国古代哪些名义?
生:华佗。
生:孙思邈。
师:你们了解他的有关事迹吗?请同学们收集一下这些名医的资料,我们来交流一下。
四、结果
课文的第一部分以对话形式为主。
我先让学生当一回扁鹊,从侍卫官的回答中你能判断太子有救吗?学生在仔细阅读之后,找出“只是胸口闷,后来就死了”、“从死到现在,还没过半天”、“没有入棺”等线索得出太子没有真正死去,说不定是昏过去了。
再加上死去没多久,又没有入棺,还能呼吸到新鲜空气。
有同学马上领悟到:扁鹊一共问了三个问题,每个问题都切中要害。
其他同学获得了启发,补充道:扁鹊已经从侍卫官的回答中大致了解了太子“死”的原因,而且有救的可能,才那么肯定进宫医治。
我大力表扬了这些肯动脑筋的同学。
虽然这是一个历史故事,也远离学生的生活,但是在教学初通过朗读,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和好胜心。
从自悟中又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对下一阶段的学习充满信心。
为了保持这股“阅读期待”,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要求学生读出扁鹊的成竹在胸,侍卫官不耐
烦的口气。
用分组朗读、自由组合朗读、直接对话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文的第二部分,我让学生圈圈划划扁鹊医病时的动作,来体会扁鹊医术的高超。
然后让学生用课本剧的形式来演一演。
最后,通过学习,我请学生来学习总结“扁鹊医术高超在哪里?”在结束上课时,有一个同学提出应该修改课文的题目,他认为如果人真正死了,再高明的医生也治不了,因此课题上的“死”要加上双引号。
这时大家都不由自主地为这位同学鼓掌。
通过朗读扁鹊的话,让学生感悟到了扁鹊是一个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人。
课后,小报的制作也十分成功。
学生不仅利用的网络、课外书籍等资源,而且动手绘画出了华佗的肖像,抄写了扁鹊的其他故事、华佗研制麻醉剂的故事等。
五、评析
教学实践证明,通过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教师适时地示范性朗读更能推波助澜,有助于学生了解人物的思想活动,领悟人物的不同风格。
教学中,老师向学生介绍了中医的主要治疗方法,让学生了解了我国传统的医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