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0年代新诗

40年代新诗


赏析《赞美》
《赞美》作于抗战时期, 诗中诉说了我们民族的灾难和 广大人民的艰辛,讴歌了中华 儿女的坚忍不拔、舍身报国的 精神,看到了人民的觉醒和希 望,对处于苦难中的祖国以及 奋起中的人民,发出了由衷的 赞美。诗中作者对现实的关注、 对未来的期望、对历史的反思、 对人生的索求,交织在一起, 情感既忧郁、沉痛,又凝重、 激昂。
的辙迹 • 穿过广阔与荒漠 • 从这一条路 • 到那一条路 • 交织着 • 北国人民的悲哀
毛泽东

毛泽东在哪儿出现,

哪儿就沸腾着鼓掌声--

"人民的领袖"不是一句空虚的颂词,

他以对人民的爱博得人民的信仰;

他生根于古老而庞大的中国,

把历史的重载驮在自己的身上;

他的脸常覆盖着忧愁,

眼瞳里映着人民的苦难;
• 它要你疯狂在温暖的黑暗里。 • 那可能和不可能的使我们沉迷。
• 我越过你大理石的理智殿堂, • 那窒息着我们的
• 而为它埋藏的生命珍惜;
• 是甜蜜的未生即死的言语,
• 你我底手底接触是一片草场, • 它底幽灵笼罩,使我们游离,
• 那里有它底固执,我底惊喜。 • 游进混乱的爱底自由和美丽。
诗八章
• 一样的是这悠久的年代的风, 一样的是从这倾圮的屋檐下散开的无尽的呻吟和寒冷, 它歌唱在一片枯槁的树顶上, 它吹过了荒芜的沼泽,芦苇和虫鸣, 一样的是这飞过的乌鸦的声音。 当我走过,站在路上踟蹰, 我踟蹰着为了多年耻辱的历史 仍在这广大的山河中等待, 等待着,我们无言的痛苦是太多了, 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1941年12月
九叶诗人运用现代派的感觉方式、意 象抒情技巧,以及按反修辞逻辑构成的词 语、反语法规范导致的跨跳句式等策略以 造成一种特具张力的弹性语言,来写一些 不是一眼就能看懂的诗,并藉此作自我灵 魂的拷问、民族兴衰的沉思,展示了这批 追求民主的知识分子矛盾而又充满历史智 慧的灵魂。
穆旦
(1918—1977),诗人、翻译家。 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浙 江海宁人。40年代出版了《探险 者》、《穆旦诗集( 1939~ 1945)》、《旗》三部诗集,将 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 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 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 性诗人。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交流学习!
•5
•6
• 夕阳西下,一阵微风吹拂着田 野,
• 相同和相同溶为怠倦, • 在差别间又凝固着陌生;
• 是多么久的原因在这里积累。 • 是一条多么危险的窄路里,
• 那移动了的景物移动我底心
• 我制造自己在那上面旅行。
• 从最古老的开端流向你,安睡。 • 他存在,听从我底指使, • 那形成了树木和屹立的岩石的, • 他保护,而把我留在孤独里,
• 一个农夫,他粗糙的身躯移动在田野中, 他是一个女人的孩子,许多孩子的父亲, 多少朝代在他的身边升起又降落了 而把希望和失望压在他身上, 而他永远无言地跟在犁后旋转, 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 是同样的受难的形象凝固在路旁。 在大路上多少次愉快的歌声流过去了, 多少次跟来的是临到他的忧患; 在大路上人们演说,叫嚣,欢快, 然而他没有,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 再一次相信名词,溶进了大众的爱, 坚定地,他看着自己溶进死亡里, 而这样的路是无限的悠长的 而他是不能够流泪的, 他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40年代新诗
第一节 40年代新诗概况
现实主义(主潮)
{ 浪漫主义(七月诗派)
现代主义(西南联大诗群) (
40年代的诗歌总体特征
历史大转折时期 ,以现实主义 为诗歌主潮,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 向现实主义靠拢的倾向。
40年代对中国来说正处在历史大转 折时期,每一个诗人个人的命运不得不 与民族、阶级的命运结合在一起,只有 让一己的悲欢融入群体的大悲欢中去作 吟唱,才是诗人抒情事业的真正出路。 正是这些决定了这时期以现实主义为诗 歌主潮,而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也都 显示为向现实主义靠拢的倾向 。
• 这时候就听见我底主暗笑,
• 我却爱了一个暂时的你。
• 不断地他添来另外的你我
• 即使我哭泣,变灰,变灰又新生,• 使我们丰富而且危险。
• 姑娘,那只是上帝玩弄他自己。
诗八章
•3
•4
• 你底年龄里的小小野兽,
• 静静地,我们拥抱在
• 它和春草一样的呼吸,
• 用言语所能照明的世界里,
• 它带来你底颜色,芳香,丰满, • 而那未成形的黑暗是可怕的,
诗八章
•1
•2
• 你底眼睛看见这一场火灾,
• 水流山石间沉淀下你我,
• 你看不见我,虽然我为你点燃; • 而我们成长,在死底子宫里。
• 唉,那燃烧着的不过是成熟的年 • 在无数的可能里一个变形的生命
代。
• 永远不能完成他自己。
• 你底,我底。我们相隔如重山! • 我和你谈话,相信你,爱你,
• 从这自然底蜕变底程序里,
九叶诗派(中国新诗派)是抗战后期 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 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 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 造》《中国新诗》。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 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 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 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 称为九叶诗人。
• 将使我此时的渴望永存,
• 他底痛苦是不断的寻求
• 一切在它底过程中流露的美 • 教我爱你的方法,教我变更。
• 你底秩序,求得了又必须背离。
诗八章
•7 • 风暴,远路,寂寞的夜晚, • 丢失,记忆,永续的时间, • 所有科学不能祛除的恐惧 • 让我在你底怀里得到安憩—— • 呵,在你底不能自主的心上, • 你底随有随无的美丽的形象, • 那里,我看见你孤独的爱情 • 笔立着,和我底平行着生长!
敏锐地捕捉和用语言来营造意象进行抒 情的艺术才能。艾青提倡诗的散文美就是指 口语美。艾青还进一步主张用自由体写诗, 即根据情绪内在波伏而生的自然语调来分行、 分节写成自由体的诗。
“一首诗的胜利,不仅是那诗所表现的思想 的胜利,同时也是那诗的美学的胜利——而后者常 被理论家们所忽视。”
——艾青《诗论》
第二节 艾青
艾青(1910—1996)中 国现代诗人。原名蒋海 澄,浙江金华人。1933 年第一次用艾青地笔名 发表长诗《大堰河—— —我的保姆》,感情诚 挚,诗风清新,轰动诗 坛。代表作诗集《大堰 河》、《8年以后发表了《在浪尖上》、 《光地赞歌》等诗作。解放前,艾青 以深沉、激越、奔放地笔触诅咒黑暗, 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 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他的 “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 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 多样,艺术更为圆熟。
• 在群山的包围里,在蔚蓝的天空下, 在春天和秋天经过他家园的时候, 在幽深的谷里隐着最含蓄的悲哀: 一个老妇期待着孩子,许多孩子期待着 饥饿,而又在饥饿里忍耐, 在路旁仍是那聚集着黑暗的茅屋, 一样的是不可知的恐惧,一样的是 大自然中那侵蚀着生活的泥土, 而他走去了从不回头诅咒。 为了他我要拥抱每一个人, 为了他我失去了拥抱的安慰, 因为他,我们是不能给以幸福的, 痛哭吧,让我们在他的身上痛哭吧,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手推车
• 在黄河流过的地域 • 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 • 手推车 • 以唯一的轮子 • 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
尖音 • 穿过寒冷与静寂 • 从这一个山脚 • 到那一个山脚 • 彻响着 • 北国人民的悲哀
• 在冰雪凝冻的日子 • 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 • 手推车 • 以单独的轮子 • 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
艾青《我爱这土地》
“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对象是如下三类:
• “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生存忧患感; • “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和“无止息地吹
刮着的激怒的风”,奋起拼搏感;
• “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社会光明感。 这表明艾青的情感世界是由忧患感、拼搏
感和光明感组成的,而寄寓这三类感受的是土 地、波浪和太阳这三类意象体系。
胡风
• 该诗歌群体以文学杂志《七月》 而得名。《七月》主编胡风自己 就是诗人,因此特别重视诗,以 致使《七月》特别吸引一大批有 相似倾向的诗人,包括胡风自己 以及艾青、田间、亦门、鲁藜、 天蓝、邹荻帆、孙钿、彭燕郊、 庄涌、杜谷、冀汸、侯唯动、雷 蒙、又然、方然、辛克、钟瑄、 山莓、鲁沙、白莎等,由此形成 一个有相当规模的七月诗派。 “七月”诗人奉胡风的理论为流 派的纲领依据。
西南联大诗群(主知派现代主义)
西南联大诗 人有闻一多、朱 自清、卞之琳、 李广田、冯至、 孙毓棠以及来自 英国的青年教师、 诗人、诗学理论 家燕卜荪等。
九叶诗派
40年代诗坛能综合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三股诗潮,怀着 现实主义精神而对时代、社会与生命 作抒唱,从而达到这时期新诗创作制 高点且具有整合性意义的诗人是艾青, 诗派是九叶诗派。

是政论家、诗人、军事指挥者,

革命--以行动实践着思想;

他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概括,

一手推开仇敌,一手包进更多的朋友;

"集中"是他的天才的战略--

把最大的力量压向敌人;

一个新的口号决定一个新的方向:

"一切都为了法西斯主义之死亡。"

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六日 于陕甘宁边区参议会
第三节 九叶诗派
•8 • 再没有更近的接近, • 所有的偶然在我们间定型; • 只有阳光透过缤纷的枝叶 • 分在两片情愿的心上,相同。 • 等季候一到就要各自飘落, • 而赐生我们的巨树永青, • 它对我们的不仁的嘲弄 • (和哭泣)在合一的老根里化
为平静。
——1941年2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