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九-三四十年代的诗歌

专题九-三四十年代的诗歌


乞丐
在北方 乞丐徘徊在黄河的两岸 徘徊在铁道的两旁 在北方 乞丐用最使人厌烦的声音 呐喊着痛苦 说他们来自灾区 来自战地 饥饿是可怕的 它使年老的失去仁慈 年幼的学会憎恨 在北方 乞丐用固执的眼 凝视着你 看你在吃任何食物 和你用指甲剔牙齿的样子 在北方 乞丐伸着永不缩回的手 乌黑的手 要求施舍一个铜子 向任何人 甚至那掏不出一个铜子的兵士

这首诗创造了一种富于浓重的象征色彩的抒 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 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而寂寥的“雨巷”, 那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而抒 情主人公,也可以理解为诗人自己,就是在 这样的雨巷中彷徨的孤独者。把“雨巷”
理解为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把“丁 香姑娘”理解为理想,联系《雨巷》 创作的时间,对诗的这种理解应该说 是有依据的。
特点:
①描摹重大题材,揭示富有时代特色的政治或 社会主题。 ②直抒胸臆,直接描摹,不尚意象。 ③语言通俗,体式自由。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
①在诗作中为苦闷、彷徨中的中国青年提供了与“新 月派”、现代派,以及中国诗歌会诗人都不同的 人生态度。
②描写了农民形象和乡村景色,为新诗反映农村生活 开拓了新的天地。
创作主张
(1)“捉住现实”:即诗歌要适应时代的要求,
以现实主义的方法创作表达反帝反封建思想的 作品; (2)“大众歌调”:即提倡诗歌大众化,要求 诗的表现形式应大众化、民族化,使诗普及到 群众中去。
主要内容:
①写农民的苦难与反抗斗争。(蒲风:《茫茫
夜》、《六月流火》; 王亚平:《农村的夏 天》、《十二月的风》; ②写反帝抗日 。(穆木天:《守堤者》、《流 亡者之歌》等)
《雨巷》的艺术特色:

1、运用象征主义的方法,创造象征性的意象。诗中那
撑着油纸伞的抒情主人公,那寂寥悠长雨巷,那象梦一 般地飘过有着丁香一般忧愁的姑娘,并非真实生活本身 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着象征意味的抒情意象。

2、借鉴古典诗歌传统,创造朦胧的意境美。《雨巷》 明显地体现了诗人受古典诗词艺术陶治的痕迹,李商隐 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 自愁”的诗句 。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的愁心的象征 。 3、和谐悠扬的音乐美。 叶圣陶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 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全诗共七节,首节和末节重 复言唱,首尾呼应,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加强了 全诗的音乐感,也加重了诗人彷徨和幻灭心境的表现力 。
A、审美原则:朦胧美 B、表现方法:多意象的组合,非逻辑的观念联络; C、形式体制:散文化的自由体。
“汉园三诗人”的诗作:

“汉园三诗人”是因《汉园集》而得名。《汉
园集》是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3位青年诗 人的诗作合集,内收何其芳的《燕泥集》,李 广田的《行云集》与卞之琳的《数行集》。如 果说“新月派”与现代派诗人主要是从西方汲
艾青
一、艾青的创作道路 艾青(1910—1996年)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 人。在新诗发展的第二 个十年的后期,即以 《大堰河——我的保姆》 (1933)引起了诗坛 的注目,被称为“吹芦 笛的诗人”。
1、主要诗集

忧郁的北方组诗(1937年前):
《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手推车》 《我爱这土地》《北方》

卞 曾 用“ 小 处敏 感 , 大 处 茫 然” 来 概括 当 时的 自 己 ,意 即 :“ 茫 然” 于 时 代风 云 ,“ 敏 感” 于诗歌艺术。 卞 曾 被人 们 称为 “ 最 醉 心 于 新诗 技 巧与 形 式底 试验”的艺术家。

李广田

1906——1968,山东邹平人。 诗集主要有《地之子》、《窗》等,其诗风 是浑厚朴实。
1938年春 陇海道上
四、九叶诗派与穆旦
一、九叶诗人 九叶诗人是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现代派诗人。 这个诗人团体的成员有九位,他们是:辛笛、陈敬 容、唐祈、郑敏、穆旦、杜运燮、袁可嘉、杭约赫、 唐湜。这九个诗人,大多从30年代就开始了诗歌创 作,新中国成立后,他们被视为异端,长期受到文 学史研究者的漠视。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了这九位诗人的选集《九叶集》,此后,人们便称 他们为“九叶诗人”,或九叶诗派。 穆旦等九位诗 人出版诗合集《九叶集》而得名,手法上他们沿着 现代主义诗歌发展的轨道,在西方现代主义、中国 传统诗歌、民族情绪多重作用下,成为当时中国诗 坛崛起的新军。也称“新现代派”。
1、田间诗歌特点
澎湃激昂的格调,闻一多称之为“擂 鼓的诗人”。 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意象的大规模进 入,使政治抒情诗更加成熟。 形式上受马雅可夫斯基楼梯式影响, 诗句短促,有力。

田间《假如我们不去打仗》(节选)
假如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 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 “看, 这是奴隶!”


③重视炼字炼句,尤重动词。 ④诗风质朴凝炼、含蓄深沉。
《老马》:不堪重负的老马的悲惨形象

装车(实写)
扬鞭出发(虚实结合)


老马(农民) :倔强、坚忍、悲愤、无望 主人(统治者):贪婪、残忍、凶狠、无情 作者 :同情、不平、愤怒、诅咒
二、现代诗派与戴望舒
1.产生过程

现代诗派得名于《现代》杂志。1932年5月,施蛰 存受现代书局的委托,创办了纯文艺刊物《现代》, 致力广泛介绍文学的世界新潮并偏重于现代主义创 作理论的倡导,同时大量发表诗作。

鲁迅在为殷夫的诗集《孩儿塔》作序时,
称其诗为“东方的微光”、“林中的响箭”、“冬末的
萌芽”,是“别一世界”(即无产阶级新世界)的诗。
特点:①从工人群众的劳动和斗争生活中提炼诗的语言和形象,节 奏明快有力,刚健之中透露出清新之美。
②恢复了政治抒情诗中情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且这一“自
我”在中国新诗“自我”抒情形象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从戴开始,中国的象 征派诗终于结束了简 单模仿外国的稚幼阶 段,不仅找到了民族 传统的“根”,而且 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 发展道路。
三、七月诗派与艾青



七月派是在胡风理论的引导和组织下形成的青 年诗人群体,因1937年9月11日在上海创刊的 《七月》杂志而得名。这一派别的阵地,除 《七月》外,还有《希望》、《诗恳地》、 《诗创作》、《泥土》、《呼吸》等。 这一个诗派的活动贯穿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 争,历时12年。 这一诗派的重要诗人有:胡风、艾青、田间、 鲁黎、绿原、冀汸、阿陇、曾卓、牛汉等。
4、提倡诗歌的散文美

艾青是自由诗体的自觉提倡者,主张奔放 与约束之间的协调,即是在变化里取得统一, 在参错里取得和谐,在运动里取得均衡,在 繁杂里取得单纯。 他的诗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或字数、行数 的划一,但又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造成 变化中的统一,参差中的和谐。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忧郁的诗绪



艾青的诗神是忧郁的。 在他的诗里,一再回旋着的调子:“中国的苦 痛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你悲哀而 旷达,辛苦而又贫困的旷野啊”(《旷野》) 等。 这忧郁里,浸透着诗人对祖国、人民极其深沉 的爱,更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忠实与思索,被 称为“艾青式的忧郁”。






《雨巷》系其初期的代表作。该诗 采用象征主义方法,标志着诗人从 早年浪漫主义的感伤抒情向现代派 诗的过渡。 以《雨巷》为代表,戴望舒早期的 诗歌多用传统意象,注重诗的结构 的匀称和音乐性,呈现出呼应新月 诗风的特点。 《雨巷》在低沉而优美的调子里, 抒发了诗人浓重的失望和彷徨的情 绪。诗作一开始就描绘了一幅梅雨 季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
缠绵的爱情、梦和对美的追求,如《预言》。

抗战前,何已开始转变美学追求,到了40年代, 其诗作则以歌唱群众、青春、自我的变化为特 色。其中,《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生活 是多么广阔》等代表作品,显示出热情明朗、 乐观向上的昂扬基调。
卞之琳

1910年生,江苏海门人。1933 年出版诗集《三秋草》,1935 年出版《鱼目集》,1936年与 李广田、何其芳合出《汉园 集》。前期诗作,内容多写下 层社会生活,如《酸梅汤》、 《叫卖》、《几个人》,并探 索宇宙与人生哲理如《断章》、 《鱼化石》,也写过爱情如 《无题》。
戴望舒、施蛰存、卞之琳和何其芳为这一诗派的代 表人物,其中戴望舒源自主情派代表,卞之琳是主智 派代表。

2.诗歌主张

其一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 代的情绪”;

其二是“现代的词藻”,指的是能表达“现
代人”情绪的词语;

其三是“现代的诗形”,指的是现代口语式 自由体诗。
3.基本特征
①诗作内容:多写自我情绪与感觉, 现代诗派 以诗歌作为痛苦灵魂解脱、净化的途径,表达 的是“浊世的哀音”。 ②从诗的体式上看:
2、中国诗歌会诗人群



1932年9月,在“左联”的领导下,“中国 诗歌会”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群众性的诗 歌团体。发起人有穆木天、杨骚、任钧、蒲 风等。 在《缘起》和《发刊诗》中阐明了自己的创 作主张,并以《新诗歌》作为机关刊物,随 后广州、北京及日本的东京都成立了分会, 并先后出版诗刊,吸引了一批诗人。 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出现的第一个有组织、 有明确理论纲领的革命诗歌团体。
取艺术养料,则《汉园集》诗人堪称是西方文
学与中国文学结合后的“新生代”。
何其芳

何其芳 (1912- 1977),四川万县 人,1929年开始发 表作品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