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与教师成长(王洁)
(3)两种有意义的教学方式
有意义接受式学习(注重知识的科学性)
已有知识
建立联系
新的知识
合理
奥苏贝尔: 知识固着点的性质 我国教师: 合适“潜在距离”的 铺垫是成功的奥秘
实质
换一个形式检验 严格的“变式训练” 是有效手段
变式训练与不同教学水平的对应关系
标准题 记忆水平 A B C 封闭性变式题 开放性变式题
尊重学生差异的任务观
教师
主导性主体 儒家文化:尊师重教
学生
发展性主体
尊重学生(需求、现状、发展可能) 要求学生(多元、适切、个别)
在主导原则下取得新平衡是关键
— 学习是多种不同影响的共同作用
存于书本的 明确知识
教师
存于实践经验的 默会知识
学生
• 不同作用可以整合、互补,有时也会抵触、
——教改实践需要平衡兼顾的智慧
教改实践要有不走极端而达到顶尖的集其大成的智慧
现代信息技术为改变学习方式提供新平台 ——计算机和网络成为崭新的学习技术 •学习情境空前丰富 •个别化学习出现新前景 •更重要的是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核心问题是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读写的基础不单是言语,还有表象,它涉及形象和屏幕的表达和
解读,信息量大为增加,应强调信息导航搜索能力 ●推理不只是逻辑演绎,而且与利用手头的资料、 数据作出推断更 加相关,应重视对资料、数据的质量与可信度的判断能力 ●学习不仅是听讲,还要基于研究、发现或实验,它们将成为学习 的重要方式 ●学习的价值不单是传承知识,而且要体现知识的创造与共享,这 比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课堂教学与教师成长
---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
(校本研修)
jjwangjie@ 王 洁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您知道的
1. 2. 3. 4. 5.
您想了解的
您的理解
1. 2. 3. 4 5.
1. 一个实例
“这节课的知识点在哪里?”
--- 初中化学新教材的一次教学实践 与老教材相比,初三化学新教材中增加了这样一个内容:
教师教学设计里最后一部分——科学家的小故事——因
为时间关系没有来得及讲,教师选择这部分内容的原意是培
养学生学习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这与我们长期以来通过说教培养学生学习态度的做法同 出一辙。然而,科学态度的养成只能通过行为的强化,期望 通过讲几个科学家的小故事来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做法,有 如“纸上谈兵”,只能使学生对科学态度的认识停留在表面, 很难进入学生的行为准则。
针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没有形成成熟的想法,我们感到
这个问题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化的答案。教师的教学理念、
教师的学识、教师的经验、教师的教学机智等等,都是这
个问题的影响因素。
但这个问题也是在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 者和促进者后,都将会面对的一个广泛性的问题。也许, 对这个问题的持续探究,将成为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 质的催化剂。
再考虑如何体现出培养学生能力、关注学生情感等教学目标。 通常能力的培养常常通过教学方法体现,而情感关注则 通过科学史以及一说,听完一节课,首先做的判断就是
这节课是否达成了知识目标,随后再评判其他的目标(如能 力目标、情感目标等)是否体现,再进一步关心教学方法是 否为达成目标服务,是否合适。只要一节课的知识点都出现 了,其他未能涉及,也仍然不能算失败。 从这样的评价标准来看,这个问题的提出也就不足为怪 了。 ……… ………
然而,对学生如此精彩的思维,老师只是点点头,就
让学生坐下了。
课后,杨老师焦虑地说:“我不知道该怎么说。他们
发言时,我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由于学生查找的资料不同,思维的方法不同,形成的
答案也各有千秋,所以此时老师面对的是开放的问题。
老师一方面需要判断学生思维的合理性,考虑如何对 学生进行引导;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如何应对可能会出现的、 自己预料之外的说法;同时还要考虑如何恰当地对学生所 做的努力表示肯定。一系列需要教师同时考虑的问题对教 师产生了很大的压力,加上教师对于这种教学方法还不习 惯,使教师感到“不知道该怎样说”。
设计一个实验,用化学方法区别均为无色透明的澄清石灰水和 水。
这个内容是学生学习化学后的第一个探究课题。
此时,学生学习化学尚不满两周。澄清石灰水的性质学生 还没有学习过,对水也只有生活常识性的认识。但是从实验的 角度看,要区别二者,途径很多,操作也简便。
对该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不难看
出:澄清石灰水和水的性质只是探究活动的载体,教学目 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精神,是通过初 次实践尝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活动的常 规模式,为今后类似教学内容打下基础。 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储备过少,于是将课题改成设计 实验区别均为无色透明的澄清石灰水和水,允许学生用 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
现有一位学生作业中有这样一条资料:“将澄清石灰水和水
分别泼向墙壁,先干的就是石灰水,后干的是水”。 杨老师过去从没听说这种说法,于是就给这一条打了一 个“×”。因为这个“×”,这位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资料时没 有提出这一方案。
课上,听课老师发现这个问题,向学生做了询问。
师:这个方法是你从资料上查到的还是自己想出来的? 生:不是(自己)想的,是从一本书里面看到的。 师:那你想试试这种方法吗? 生:想。
解释性理解水平 探究性理解水平 A YC A BZ X BC AY Z X B Z X Y C
A. 条件;B. 过程;C. 结论
有意义活动的教学(注重学生的气质和能力)
已有“ 工具” (知识、经验、判断力)
新的“ 任务” (问题解决、项目实施)
自行整合 参与度 完成度
开展尝试探究活动是促进 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策略
知识的冰山模型
①言传
明确知识
③内化
明确知识
①言传:书本知识, 听讲为主 ②意会:实践经验, 在做中学 ③内化:明确知识的
④外显
融会贯通
默会知识
②意会
默会知识
④外显:默会知识逐 步清晰化
学习的新概念
迄今为止我国中小学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师中心、书本
中心、课堂中心仍然是最基本的特征,所有的学习活动也紧
的“知识目标”,或者说,没有过去意义上的“知识点”。 课堂中所涉及的学科知识内容只是学生进行研究的内容 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通过学生的研究落实石灰水或 水的化学性质,而是着重总结了科学探究活动的一般模式。
我们一直十分关注一节课的知识目标。对于上课的老师
来说,准备一节课,首先就是确定这节课的知识目标,然后
学生并没有因为老师的一个“×”而承认自己是错的,她
仍然“想”试试!她希望通过实验来检验信息的真伪,而这种
态度正是我们非常希望培养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位学生并没有就这个问题主动向老师 提出质疑或要求解释。 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没有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不是没有 问题,而是不习惯提出问题),而这种习惯的缺失正反映了我 们在教学中缺乏对这种行为的关注和鼓励。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礼记· 学记》) 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应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
习
最近二、三十年来,接受式学习和活动式学习
两种观点在“有意义学习”的主题下,有着明显的
舍弃自身缺陷、汲取对方长处的互补趋势,两方对
峙逐渐演变为前进过程中的两极张力。 就当前我国教学而言,拒绝机械接受、开发主 动活动的学习方式,培养高水平的实践技能与高层 次的思维能力,已经成为改革的主导原则。
有一组同学提出了不同的做法: ●分别将两个烧杯放在托盘天平的两个托盘里,调零 ●待天平平衡后向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石灰水 和水 ●天平的指针偏转的方向就是密度较大的一方,烧杯中 的试剂也就是石灰水(一次也不用称,步骤非常精简)。 学生不规范的操作(按操作规范,托盘天平的右盘应该 放臵砝码)显示出学生对托盘天平原理有着十分深刻的理解, 而学生打破规范的举动也显示出学生的创造性。
2. 几点想法
(1) 知识与学习
(2)教学任务的分类
(3)两种有意义的教学方式 (4)提高思考力水平
(1)知识与学习
明确知识
(是什么、为什么) 主要是事实和原理的知识 存于书本,可编码(逻辑性)、 可传递(共享性)、可反思(批判性)
默会知识
(怎么想、怎么做) 本质上是理解力和领悟
存于个人经验(个体性)、 嵌入实践活动(情境性)
单调。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个片段:
有几组学生选择同一方案进行实验:分别测定石灰水和
水的密度,因为石灰水的密度比水大(这个这个结论是学生 依据物理常识得出的),通过比较密度可以区别这两种试剂。 这个方案的常规操作过程是: ●分别称量同体积的石灰水和水的质量(至少要称四次, 空烧杯的质量、试剂加烧杯的质量) ●再计算密度(或直接比较质量亦可),得出结论。
情景三:这节课的知识点在哪里
课上完了,听课的教师聚集在一起评课时,有的教师提出 了一个问题:“这节课的知识点在那里?”
这个问题也引起了其他听课教师的注意。
而对准备这节课的教师们来说,这个问题的提出仿佛是
“一言惊醒梦中人” 。
在备课时没有人感到存在这个问题,但此时这个问题确
乎是如此值得关注——因为这节课中确实几乎没有过去必备
教学流程:
提前两天布臵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并设计方案 课堂上学生资料与方案交流 设计实验步骤 实验验证并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情况交流 实验方案评价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小故事
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得非常顺利,然而有 几个情景却让人回味不已。
情景一:资料错了吗?
授课的杨老师工作认真、细心、负责,考虑到学生第一 次做这样的回家作业(指回家查找资料和设计方案),杨老 师特意在上课前将学生查找的资料收上来细细看了一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