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1期(总第396期)No.1,2013General,No.396 EDUCATIONAL RESEARCH基础教育国际化的若干思考周满生[摘要]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出国留学人数出现大幅度增长现象,其利主要在于有助于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加教育选择机会,减轻国内高考升学和就业压力;其弊主要在于若任其无序发展,会给我国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冲击,造成人才和资金的大量流失。
对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出国留学中的问题要主动应对、加强引导,规范对高中国际部的管理,完善对出国留学中介机构的监管体制,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界上的竞争力。
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需要重视国际理解教育,开辟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道路,抓好课程建设与改革,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
[关键词]基础教育;国际化;出国留学[作者简介]周满生,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100816)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出国留学现象及原因分析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小留学生及参加”洋高考”的高中毕业生大幅度增长。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出国留学热现象及其原因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一)小留学生现象及动因所谓“小留学生”是指未成年就出国留学的中国公民。
笔者曾参与过一项关于我国小留学生的调研,赴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进行调查。
从调查可以看出,小留学生在自费出国留学总体中占有一定比例;低龄留学生占所在国国际学生的份额较大;小留学生出国前的区域分布主要在城市;通过留学中介机构出国是小留学生出国的主要途径;小留学生境外花费数目巨大;小留学生的家庭背景以商人和干部家庭居多;小留学生出国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洋文凭”。
调查结果显示,小留学生现象中存在诸多问题:多数小留学生出国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部分小留学生素质不高,留学存在着思想误区,受挫折后易出现心理扭曲;留学中介服务不规范甚至违规操作;国外社会教育机构质量难以保障。
笔者认为,一些家长送低龄子女出国留学是迫于现实选择,家长有选择的权利,与其指责,不如检视国内的教育环境。
小留学生现象是我国基础教育面对国际化挑战的一种表现形式,小留学生出国学习开辟了多元成才之路。
(二)高中毕业生出国留学现象及动因2009年,笔者参与了对北京、上海、广东和江苏等省市高中毕业生出国留学状况的调研,特别是高中学生参加“洋高考”状况的调研。
调研结果显示,中国学生参加国外高考及出国留学主要有五种途径:通过学校开办的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项目和国际课程班出国;通过个人参加相关考试,自行申请国外学校;通过出国留学中介机构申请国外学校;通过国外名校在中国优质高中的直接面试招生出国;通过公派留学项目出国。
总体来看,2006—2009年,高中毕业生出国留学人数占学生总数比例并不高,但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优秀学生出国留学尤其是赴国外名校就读的人数增加明显;高中毕业生出国留学的主要国家由以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日本和加拿大为主逐步转向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主;出国留学学生的家庭背景更趋多元,既包括经济条件富裕的家庭,也包括经济状况一般的家庭;出国留学的目的更加明确,选择更趋理性,综合素质拔尖的学生上国外名校的人数显著增加。
近几年来,出国留学出现了生源多层化、优秀学生争夺白热化的趋势。
参加雅思考试、托福考试、SAT考试以及学习AP课程的学生人数激增,每年参加雅思考试的有30多万人次,参加托福考试的有20多万人次,学习AP课程的有两万多人次。
到香港参加SAT考试的内地学生连年激增。
从2007年10月至2008年6月,共有约7000名内地考生到香港参加SAT考试,占香港考场总人数的95%以上;从2008年10月到2009年6月,内地考生人数又翻倍,达到1.5多万人。
[1]许多学生放弃国内高考去国外学习,据媒体报导,全国高考中2009年弃考人数达到84万;2010年弃考人数接近100万,其中因出国留学而选择弃考者的比例达到21.1%。
[2]而2011年放弃高考去国外学习者达30多万人。
[3]自费出国留学者继续成为出国留学生的主体,且生源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以国内学习成绩平平但家境富裕的学生为主到越来越多的国内高中名校的尖子生加入“洋高考”队伍,其奋斗目标是美国排名前50位的研究型大学。
开办出国预备班的高中数增加,且争夺发展潜质优秀的学生越来越激烈。
自费出国留学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和千家万户关注的热点问题。
从国际比较的视角看,高中毕业生出国留学人数增长是亚洲各国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共同现象。
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和我国台湾等亚洲国家和地区,随着人均收入的不断增长,都经历过从政府公费派遣少数留学生到自费留学生成为留学生主体、留学生人数大幅度增长的阶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到发达国家的一流大学学习已成为许多学生及其家长的追求。
造成高中毕业生出国留学人数连年递增的客观因素主要是:国内外高等教育质量和培养能力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家庭支付较为昂贵留学费用的能力逐渐增强;在对外交流和贸易增多的背景下,国际化的学位有助于增加归国留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和就业机会。
尽管高中毕业生出国留学的人数呈现增长的趋势,但学生个体留学的现实动因各不相同,主要有躲避国内激烈的高考竞争,对于国内高等教育质量水平的不认可,对未来就业形势的判断,一种盲从的心态。
但不可否认的是,高中毕业生出国留学人数连年递增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必须予以深度、全面地思考和政策应对。
二、对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出国留学现象的反思及政策建议对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出国留学人数大幅度增长现象的利弊,我们需要深刻的反思,并进行必要的政策变革。
(一)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出国留学的利弊综合考察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出国留学现象,其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国际化教育有助于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二是增加了学生及其家长的教育选择权,减少挤国内高考“独木桥”的压力;三是一些留学生毕业后留在国外就业,有助于缓解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反观不断升温的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出国留学现象,其弊也日益显现:一是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出国留学如不加以规范、引导,任其无序发展,会给我国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冲击,造成人才和资金的大量流失;二是中外学校在语言、生活、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差异,给留学生带来较大压力,也给部分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三是高昂的留学费用给学生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四是留学生的价值观容易发生偏向,与国内文化传统产生一定程度的隔离。
(二)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出国留学热现象的反思应该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出国留学,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参加“洋高考”,给国内教育体制带来了冲击。
这种冲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必须引起各方高度重视,增强危机意识,从人才观、人才选拔制度、人才培养体制和高等教育竞争力等方面进行深刻反思。
第一,关于教育教学改革。
对于很多家长而言,选择让孩子出国留学,是出于逃避国内激烈的高考竞争、减轻孩子学习压力的无奈之举。
从这个意义上看,立足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
第二,关于高考招生。
我国的高考招生虽然在不断改革,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还没有得到彻底改观,学生高考压力过大。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出国留学热启示我们,可以借鉴IB、AP 等国际课程强调过程性评价以及多次考试的招生办法,扩大考试选择权和高校招生自主权,建立以统一考试为基础的多轨道、多样化的考试制度和录取制度。
第三,关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竞争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出国留学热再次警示我们,提升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紧迫任务。
(三)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出国留学的若干政策建议第一,在“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出国留学总体工作方针的基础上,建议采取“积极引导,不断规范,加强监管,造就人才”的政策导向,指导自费出国留学特别是小留学生工作,以主动应对我国加入WTO后十余年来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带来的新挑战。
第二,完善对出国留学中介机构的监管体制。
目前,出国留学中介机构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城市,部分中介机构出于营利的目的,误导家长甚至弄虚作假,其不规范运作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因此,建议教育部和工商管理部门,加强信息披露和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快对行业规范建设的监管力度,实施对留学中介机构的奖惩制度,推动留学中介服务转型,使留学中介机构实现规范化运转。
第三,规范对高中国际部的管理。
优质高中开设的国际部为高中生留学提供了便利,适应了学生及其家长的多样化需求,但一定程度上也给常规教学带来了影响。
鉴于我国高中阶段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国际课程班的规范和监管明显滞后的现状,建议教育部提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国际课程引进的规范性意见,并适时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推进中外合作办学。
第四,深入研究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系统分析其国际竞争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界上的竞争力,深入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以逐渐消除“洋高考”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任务的可持续发展。
三、提升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思考什么是教育国际化?美国波士顿学院国际高教研究中心主任、著名比较教育学者菲力普·阿尔特巴赫认为,教育国际化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或全球层面的内容融入教育目的、职能或教学实施的过程,也可以定义为“一个国家、一个教育系统、一个教育机构回应全球化趋势的具体政策或举措”。
[4]国内学者对教育国际化的定义不尽相同,但普遍认为,教育国际化指通过与不同国家的教育机构或国际教育组织进行合作交流、合作研究、合作办学、合作培训以及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或国际援助等途径,在理念与目标、课程与教学、评价与管理等方面实现融合并有所创新,从而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的教育发展过程。
[5]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正逐渐加快,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将教育和人才的竞争推向国际竞争的前沿,教育的竞争也从高等教育的竞争拓展到包括基础教育在内的各级各类人才培养的竞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的教育国际化水平。
”30多年的教育对外开放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基础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国际化的组成部分,基础教育国际化已成为我国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一项选择。
(一)重视国际理解教育应正视中国教育的弊病甚至危机,只有从教育国际化特别是国际教育和人才竞争的视角审视中国的教育,才能增强教育改革的紧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