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林木育种学实习指导书

林木育种学实习指导书

《林木育种学》教学实习指导书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科研室编写人:边黎明方扬辉2012年4月目录一、实习目的 (3)二、实习时间安排及组织形式 (3)三、实习地点 (3)四、实习内容 (3)实习1 杉木种子园和基因库的调查和管理 (4)实习2 2010年杉木基因库补充嫁接 (6)实习3 杉木科研档案整理 (8)实习4 2009杂交鹅掌楸子代测定林调查 (9)实习5 1994年全国杉木无性品系区域试验林调查 (11)五、实习中涉及的理论知识及参考书籍 (13)六、学生填写实习报告的要求 (14)七、实习成绩评定办法 (15)林木育种学教学实习指导书适用专业:生物技术周数: 1学分: 1一、实习目的《林木育种学》教学实习旨在使同学深入理解课堂教学涉及的理论知识,感性地了解和掌握林木育种中常用的一些育种方法如优树选择、地理变异与种源试验、杂交育种、子代测定、母树林疏伐改建以及无性系比较试验等所涉及的具体步骤与技术环节;使同学领会学以致用的含义;增强同学动手、独立思考、综合设计及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同时,使同学对于林业生产单位状况及林业工作的特点有初步的认识。

二、实习时间安排及组织形式实习时间为一周5天。

原则上每天完成一项,共完成五项内容,每天上午外业调查,下午内业整理。

但也可视天气、工作量等情况作具体调整。

实习具体日期根据南京林业大学每学期的校历安排。

由学院统一组织,以专业为单位集中进行。

该项实习季节性较强,因此,应结合课堂教学进度及野外季节情况合理组织安排,一般以4月中下旬为佳。

三、实习地点福建省洋口林场国家杉木良种基地四、实习内容《林木育种学》教学实习根据实验课已安排的内容,尽可能避免重叠;强调综合性、更切合林业生产实际需要等要求,主要安排了如下实习内容:1.杉木种子园和基因库的调查和管理;2.2010年杉木基因库补充嫁接;3.杉木科研档案整理;4.2009年杂交鹅掌楸子代测定林调查;5.1994年全国杉木无性品系区域试验林调查。

实习1 杉木种子园和基因库的调查和管理种子园(seed orchard) 是用优树无性系或家系按设计要求营建,实行集约经营,以生产优良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种子为目的的特种人工林。

具体地说,种子园是经过人工选择的无性系或子代所组成的人工林,通过隔离或经营措施,以避免或减少外源花粉侵入,其经营目的是生产遗传品质经过改良的种子,以满足造林更新的需要。

在一定的地域中,一个物种的全体成员构成一个种群。

一个主要特征是种群内的雌雄个体能通过有性生殖而实现基因的交流。

一个种群全部个体所带有的全部基因的总和就是一个基因库。

基因库(gene pool)是一个群体中所有个体的基因型的集合。

一、实习目的通过该项实习,使同学了解基因库和种子园营建的整个过程,了解并掌握基因库和种子园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

二、调查、抹芽和扶杆方法调查:主要调查嫁接植株的生长量。

抹芽:杉木嫁接砧木的萌芽能力比较强,砧木上的萌芽太多会夺取嫁接穗条生长的养分,影响嫁接穗条的生长速度与质量。

所以要根据穗条的生长情况抹除砧木上多余的萌芽,促进嫁接穗条的生长。

嫁接穗条生长高度在50cm以下时,要保留砧木上的一轮侧枝当营养枝,嫁接穗条生长高度超过50cm时,可以把砧木上的所有侧枝抹除。

扶杆:杉木嫁接成活后新梢生长十分旺盛,而接口处又很脆弱,新梢易因其自身过重、风力作用等而弯曲、折裂,或因管理时操作不慎而损伤。

因此,在新梢生长到30cm左右时,插一根竹杆在接面的另一侧,用绑带将新梢顺其伸展方向松散地绑在竹杆上,起到保护和扶正的作用,防止接穗遭风折,促使接株直立生长。

三、实习要求以实习小组为单位,每一小组负责一个小区,做好嫁接植株生长量的调查,并做好抹芽、扶杆工作。

要求认真负责,数据真实可靠。

附表1杉木基因库和种子园调查实习2 2010年杉木基因库补充嫁接杉木嫁接多采用髓心形成层对接法。

髓心形成层对接法是侧接法的一种,多用于常绿针叶树种嫁接,是目前国内外建立针叶树种优良无性系种子园较为普遍采用的一种嫁接方法。

其优点是接穗的髓心和砧本形成层接触面较大,而且容易紧密结合,砧术整个切面几乎都有分生组织(形成层),接穗的髓射线细胞和髓的薄壁细胞也在愈合中起一定作用,因而加速了接穗和砧木的愈合,提高了成活率,即使接不活,对砧木影响也不大,可以重接。

具体嫁接方法:将具有顶芽健壮的1年生枝条从顶芽向下剪取,长5-10厘米,除了留下顶芽周围少量针叶外,其余针叶全部摘除。

然后用锋利刀片在留有针叶的下方斜切到髓心向下纵切,直到接穗末端接穗呈半圆筒形,基部削成舌形。

经验证明,切掉的一定不要超过一半,否则接芽会因缺乏养分,不易愈合而枯死。

切时要一刀切成,切面一定要平滑。

砧木用1-2年生苗,在切前量准切面的长度,并把这段砧木上的侧芽和针叶全部摘除。

然后用刀片将砧木按接穗切面的长、宽,沿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由上向下切削,削至与接穗切面长度相等,砧木露出形成层。

切砧木时切面呈水白色为深浅合适,如呈浅绿色是切浅了,留下了韧皮部,如呈暗白色则是切深了,切到了木质部。

因此,切削时要稳、准、快,切面一定要平滑。

接穗的切面要及时贴在砧木的切面上,使砧穗两者形成层对准贴紧。

然后用塑料薄膜带从下往上绑缚,要一扣压一扣,不要露缝、松劲,要绑紧,直绑到针叶处露出顶芽为止。

嫁接完成后在砧木侧枝上绑上塑料标签,写上嫁接穗条的行号、株号和编号等信息。

一、实习目的通过该项实习,使同学了解并掌握杉木嫁接的各个环节,了解并掌握杉木嫁接的原理与方法。

二、实习内容2010年杉木基因库位于洋口国有林场道坪工区苦竹坑,于2008年定砧,2010年12月嫁接,株行距 3.6米×4米。

其中收集全国各地优良杉木种质资源319个,每个无性系嫁接5株,块状分布(将同一种源的无性系嫁接于同一块小区)。

每一实习小组按照定植图逐株调查嫁接成活情况,遇到嫁接未成活的植株进行补接,遇到未成活的植株进行登记以备补植,全班汇总分析嫁接成活率和保存率。

三、实习要求调查杉木基因库嫁接成活率和保存率,并进行补接。

以实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外业调查,全班最后汇总。

每一小组的数据对全班的结果会产生影响,这就要求每一小组、每位同学在外业调查工作中要本着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态度对待每一个调查数据。

分析2010年杉木基因库嫁接结果。

附表22010年杉木基因库嫁接成活率和保存率调查与补接登记表实习3 杉木科研档案整理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科研档案室内存放着1957年至今的科研档案,包括文书档案、业务档案、基建档案、实物档案、会计档案、仪器设备档案、声像档案等。

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国家杉木良种基地的杉木科研从1957年的密度试验试验开始,至今55年从未间断,期间建立基因库、种子园、子代测定、无性系测定、密度试验、太空苗试验等杉木试验林共计100多片,所有试验资料收集归档,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

一、实习目的通过该项实习,使同学掌握杉木科研档案收集整理的整个程序,并将部分科研档案电子化,具体包括纸质资料的扫描,调查材料的录入等。

二、实习内容以实习小组为单位,每一小组扫描录入一份杉木试验林的调查材料,然后汇总归档。

三、实习要求以实习小组为单位进行。

每一小组扫描录入一份杉木试验林的调查材料,要求录入数据准确无误,然后汇总归档。

实习4 2009年杂交鹅掌楸子代测定林调查杂交是指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

通过杂交得到杂种种子,这是杂交育种的开端,而不是结束。

必须通过杂种子代遗传测定,经多次的选择,才能选育出优良的家系或个体,进而形成良种应用于生产。

北美鹅掌楸与鹅掌楸杂交子代具有很强的杂种优势,早期培育的杂种子代已在林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早期的良种存在亲本遗传基础窄等缺陷。

为扩大杂交鹅掌楸的遗传基础,有必要利用鹅掌楸种源试验结果,扩大杂交亲本,从而扩大杂交子代的遗传基础。

杂交鹅掌楸是我校已故著名林木遗传学家叶培忠教授于1963年首创,70年代开始栽培试验。

鹅掌楸×北美鹅掌楸的杂种子代具有以下优势:①生长迅速,材质优良,树形高大优美,叶形奇特,花色艳丽花期长。

②适应性强,适生于排水良好的各类立地。

幼林时在-12℃时嫩枝发生冻害,成年大树可耐-25℃低温。

抗大气污染。

③几乎不受病虫危害。

鹅掌楸属种间杂交容易、杂交亲和性高、杂种优势明显,而杂交鹅掌楸既能用种子繁殖,又能用无性繁殖,因而适合于走有性杂交—无性利用的道路,即先通过有性杂交取得F1代,再从F1代中选育杂种优势较强的单株,通过无性繁殖(扦插、嫁接和组培)来固定和利用杂种优势,并为生产提供优良无性系。

或直接通过营建杂交种子园,选择优良杂种家系,推广到生产中。

一、实习目的通过该项实习使同学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有关杂交育种的理论知识,了解并掌握林木杂交育种原理、杂交方法,杂交程序及子代测定的意义与程序。

二、实习内容1. 鹅掌楸杂交试验现场介绍鹅掌楸杂交概况,包括杂交目的、杂交方法、杂交程序等。

2. 鹅掌楸杂种子代测定2007年4月底,在南京林业大学下蜀实习林场鹅掌楸种源试验林中选择表现好的亲本作为杂交亲本,2007年10月采种后,于2008年春育苗,2009年在洋口国有林场林场建立子代测定林。

根据定植图,每一实习小组按附表3调查各家系的生长量(胸径,树高)、形质等指标,进而分析杂交鹅掌楸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同时,对各家系进行初步评价。

三、实习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作业,每一位同学独立完成一份实习报告。

附表3杂种鹅掌楸子代测定生长量调查表家系个体胸径cm 树高m 冠幅m 形质健康状况备注家系平均实习5 1994年全国杉木无性品系区域试验林调查无性系是指利用某一原始母株的组织、无性器官或细胞,利用无性繁殖技术(扦插、嫁接和组织培养),所产生的无数分株的总称。

在无性繁殖的情况下,母株的遗传组成与其分株的完全相同,即不仅继承了母株的加性效应,而且还继承了母株的显性和上位性效应。

因而,在选择差相同的情况下,无性系育种能取得更大的遗传增益。

从林木天然或人工栽培的变异群体中选出的优良单株,或通过人工杂交产生优良组合,再从中选出优良个体,进一步通过无性繁殖形成无性系。

通过扩大繁殖,区域试验,按一定的目标和要求,对各无性系进行比较和鉴定,评选出最优无性系,最后推广应用于生产,整个过程称为无性系育种。

无性系比较试验是无性系育种的主体和关键环节,目的是为了筛选优良无性系,用于推广。

无性系测定分为苗期测定和林期测定两个环节。

一、实习目的通过该项实习,使同学进一步加深理解课堂上所学的有关林木无性系育种的理论知识,了解并掌握无性系育种的整个过程,重点在于如何做好无性系测定。

二、实习内容主要参观了解杉木无性系比较试验林建立的基本情况,调查杉木无性系比较试验林的生长情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