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程序

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程序

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
控制程序
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程序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1目的
通过对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的控制,确保对产品及其状态识别和可追溯性。

2 范围
本程序规定了产品及其状态标识、批次管理的职责和工作程序。

本程序适用于采购产品及产品实现全过程的管理。

3 引用文件
4 职责
4.1生产部负责产品生产全过程和批次管理的组织实施;
4.2质量部负责对生产过程标识、检验状态标识、批次管理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与检查。

5 程序
5.1产品标识的一般要求
5.1.1从原材料、半成品直至最终产品均应有产品标识,在生产过程中产品标识与产品同步流转,保证其可追溯性。

5.1.2在产品和包装上进行标识时,技术部在设计图样或技术文件上规定具体标识的形式、内容和位置。

5.1.3产品标识要清晰、易于识别和可追溯性,在产品规定的使用与贮存期内不应消失或模糊不清。

5.1.4具有标识的母体被分割为若干子体时,进行标识移植,且保持母、子标识一致。

5.1.5当前面工序的标识被后面工序加工掉时,对有追溯意义的应恢复原标识,标识的代替在工艺文件中做出规定。

5.1.6产品标识不应对产品质量特性产生不良影响。

5.1.7产品可追溯性的标识
当合同、法律法规、质量控制、产品批准管理以及其它规定需要追溯的场合时,有唯一性的产品标识,并且做好记录,可追溯性的标识可直接在产品上标识或在随件周转记录或文件(如装配记录、合格证等)上附有唯一性标识。

5.2产品标识
5.2.1外购产品标识
5.2.1.1采购产品进厂时要有明显的标识,一般应包括:产品名称、规格、型号、生产厂家、生产日期、产品有效期等,由检验人员负责进厂检验验收,验收完成后贴《物料标签》
5.2.1.2库管员根据《物料标签》上的检验状态,合格的产品办理入库手续,并移至“合格区”,不合格的移入“待处理区”,并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执行。

5.2.1.3采购产品发放时,产品标识应随器材转移或移植。

5.2.2生产过程中产品的标识
5.2.2.1生产过程中一般用《工艺流程卡》或《制造大纲》进行产品标识,明确产品的名称、图号、数量、质量状态、操作人员、检验人员及日期等信息。

5.2.2.2对产品装配和质量特性有追溯要求的工序,在产品上直接标识,工艺规程明确标识形式和位置。

若不易在产品上直接标识时,采用标签的方式,应确保标签与产品不易脱落或脱离。

标识内容应包括产品名称、型号、规格等内容。

5.2.2.3紧急放行的标识
生产部使用“紧急放行”的原材料时必须单独流转,并将其隔离存放。

在产品工艺流程卡上注明《紧急放行申请单》序号及“紧急放行”字样作为标识。

以确保产品具有可追溯性,当后来发现产品不符合要求时,可以追回产品。

5.2.2.4让步接收的标识
生产过程中出现让步接收时,产品要单独流转,在产品工艺流程卡上注明让步接收并在产品上挂“让步接收”作为标识。

5.2.3成品的标识
5.2.3.1为防止不同产品之间的混淆,应对产成品进行标识。

具体要求为:
a)成品上可以直接标识的采用激光打码等方式直接在产品表面标记,包括产品名称、型号等信息;
b)成品上不易直接进行标识的,采用悬挂标签的方式,标签内容包括产品名称、型号、编号等信息,应确保标签与产品不易脱落或脱离。

5.2.3.2随产品出厂的合格证、装箱单等随行文件的标识要与最终产品编号相一致。

5.2.4不合格品的标识
产品在转序前由检验员进行检验,发现不合格品时,由检验员对不合格品进行“不合格品”标识,并监督生产部将不合格品移至不合格品区进行隔离,未得到不合格品处理通知之前,任何人不得将其转入下道工序。

5.3监视和测量状态标识
5.3.1监视和测量状态标识方式法:
a) 产品标签上直接标识。

由质量部负责直接将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状态在产品上进行标识。

b) 容器或区域标识。

在生产过程中,生产部根据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状态及时转移至所属容器或区域,质量部监督执行。

c) 记录标识,如返工返修通知单、废品通知单、让步使用单、合格证等,在生产全过程,生产部根据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状态进行相应的记录,质量部监督执行。

5.3.2产品状态标识的控制
产品在生产、搬运、贮存过程中,有关人员应注意检验状态标识,发现标识不清或破坏应酌情恢复,难以恢复的由原检验人员重新检验后予以标识。

5.4批次管理
5.4.1批量生产的产品由生产部根据数量和生产情况划定批次,实行批次管理,
对有批次标识的产品,库管员按批贮存、保管和发放。

5.4.2批次号的定义规则
a)批次号:产品编号/型号+日期+本批计划数;如:2014年7月20日计划生产为52个,批次为:。

b)当下列条件任一改变的情况下,批次将做变更:
5.4.3按批次建立记录,如工艺流程卡或制造大纲。

用于记录本批产品的投料、加工、检验的数量、质量状况、操作者和检验者,做到产品批次清、质量状况清、数量清、责任清、生产动态清,而且要分批投料、分批加工、分批入库、分批装配、分批出厂。

过程实施的记录予以保存。

5.6.4批次号作为产品可追溯性的依据,应记录在生产过程中所有表格、记录、装箱单、合格证上。

批次号填写要做到统一、准确与实际相一致,以便对产品可追溯性进行控制。

6相关记录

7工作流程图(见附录)
附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