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有企业经营中领导干部责任的法律风险及防范

国有企业经营中领导干部责任的法律风险及防范

• 二是贪污罪的犯罪行为:是利用职 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 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 行为。根据司法解释,利用职务上 的便利,是利用本人职务上主管、 管理、经手公共财物的权力及方便 条件进行的侵吞、窃取、骗取等行 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公共财 物的犯罪行为、利用职务之便窃取 公共财物的犯罪行为和利用职务之 便骗取公共财务的行为的贪污罪犯 罪行为的最基本特征。除此之外, 还有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 的犯罪行为,例如,接受礼物不交 公的犯罪行为、挪用公款后携挪用 公款潜逃的行为等也是贪污犯罪行 为。
二、职务犯罪的种类
8
贪污贿赂犯罪
渎职犯罪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 民主权利的犯罪
妨害对公司、企业 的管理秩序罪
二、职务犯罪的种类
9
A. 贪污贿赂犯罪,在我国刑法中第八章中用了十五个条文,规定了十二 个罪名(394—396)包括:1、贪污罪 2、挪用公款罪 3、受贿罪 4、单位 受贿罪 5、行贿罪 6、对单位行贿罪 7、介绍贿赂罪 8、单位行贿罪 9、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10、隐瞒境外存款罪 11、私分国有资产罪 12、私 分罚没财物罪。 B. 渎职罪,在我国刑法第九章中用了二十三条规定了34个罪名。包括:1、 滥用职权 2、玩忽职守 3、枉法追诉裁判罪 4、私放在押人员罪 5、国家 工作人员签订、履行合同被骗罪等。 C.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犯罪, 有七个: 1、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罪 2、国家机关 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搜查罪 3、刑讯逼供罪 4、暴力取证罪 5、 虐待被监管人罪 6、报复陷害罪 7、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破 坏选举罪。 D.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即刑法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秩序罪第三节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包括为亲友非法牟利 罪、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徇私舞弊造成破产亏损罪等罪名。 其中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犯 罪及渎职罪的主体基本只涉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故此重点介绍与国有 公司、企业相关的贪污贿赂犯罪及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的相 关重点罪名。
三、重点罪名介绍
10
1、概念: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 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 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 行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指利 用职务上主管、管理、经手公共财物 的权力及方便条件。
三、重点罪名介绍之(一)贪污罪
11
2、构成:
• 一是贪污罪的主体:是国家工 作人员。依照我国刑法第93条 规定,“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在 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 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 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 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派到非 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 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以 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 员。”
2014-6-9
三、重点罪名介绍之(一)贪污罪
15
6、预防方式: 经济往来中(包括送礼) 单次数额不超过5000元 人民币。 7、典型案例:徐蔚南 贪污案
一、概述:职务犯罪的概念及构成
4
特别说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与国家工作人员
(二)以国家工作人员论者,即准国家工作人员。 根据刑法第93条第2款的规定,准国家工作人员包括以下三类: 1、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有公司、是指公司财 产属于国家所有的公司及国家控股的股份公司。国有企业,是指财产属于国家所有而从事生 产性、经营性的企业。国有事业单位,是指国家投资兴办、管理从事科研、教育、文化、体 育、卫生、新闻、广播电视、出版等单位。人民团体,是指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级青、 工、妇等人民群众团体。 2、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 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委派”,是指委任和派出。受委派从事公务的人员,无论其先前是 否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只要具有合法被委派的身份,即应视为是“以国家工作人员论” 者。 3、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这类人员是指除上述两类人员外,其他一切依照法 律规定在国家机关、国有单位职能管辖,管理范围内从事公务的人员,如:非国家工作人员 因受国家机关、国有单位的合法委托而从事公务的人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 代表大会中原本不是国家工作人员的代表,如原本是工人、农民、演艺员、运动员、专职教 师、专职科技人员、个体经商户等人民代表;人民法院的陪审员、人民检察院的特邀检察员、 监察部门的特邀监督员等。 司法实践中,在界定“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的范围时,应当紧紧地扣住这类 人员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凡具备这三个条件,且不属于刑法第93条第1款和第2款列举 的前两种情形的人员,即可以纳入“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范围。

2014-6-9
三、重点罪名介绍之(一)贪污罪
13
3、标准: 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 1)个人贪污数额在5千元以上的; 2)个人贪污数额不满5千元,但 具有贪污救灾、抢险、防汛、防 疫、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 物及募捐款物、赃款赃物、罚没 款物、暂扣款物,以及贪污手段 恶劣、毁灭证据、转移赃物等情 节的。
三、重点罪名介绍之(一)贪污罪
12
2、构成:
• 三是贪污罪的犯罪结果:



是非法占有公共财物所有权的结果,包括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数额结果和 情节结果。 所谓公共财物,根据刑法第91条规定:“公共财产,是指下列财产:(一)国有 财产:(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三)用于扶贫和其他公益事业的社会捐助 或者专项基金的财产。在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集体企业和人民团 体管理、使用或者运输中的私人财产,以公共财产论。”贪污公共财产 5000元以上的人民币犯罪结果都可以构成贪污罪,在这种情况下,贪污公 共财物5000元以上的结果构成贪污罪的必要条件;贪污5000元以下,情况较 轻的结果,不能构成贪污罪。 由此可见,贪污财物数额结果虽然不满5000元,只要有情节较重的结果, 就可以构成贪污罪。在这种情况下,贪污的情节较重的结果是构成贪污罪 的必要条件。所谓犯罪情节较重,一般是指贪污公共财物的动机卑劣,主 观恶性深、多次贪污、犯罪手段恶劣,犯罪行为狡猾,犯罪社会影响极坏 ,社会危害严重等情形。
2
职务犯罪的构成及其要件
1、职务犯罪主体:刑法第93条规定:“本法所称的国家工作 人员,是指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有公司、企业、 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 企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群体从 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国家工 作人员论。”因此职务犯罪的主体在我国法律中规定:一是国 家机关工作人员,二是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 从事公务的人员,三是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委派 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群体从事公务的人员, 四是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国家工作人员论。
2014-6-9
4、共犯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贪污、职务侵 占案件如何认定共同犯罪的几个问题的 解释》(2000年6月27日自2000年7月8 日起施行法释(2000)15号) 为依法审理贪污或者职务侵占犯罪案件, 现就这类案件如何认定共同犯罪问题解 释如下: 第一条 行为人与国家工作人员勾结,利 用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便利,共同侵吞、 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 共财物的,以贪污罪共犯论处。 第二条 行为人与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 位的人员勾结,利用公司、企业或者其 他单位人员的职务便利,共同将该单位 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以职 务侵占罪共犯论处。 第三条 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中,不 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与国家工作 人员勾结,分别利用各自的职务便利, 共同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的,按 照主犯的犯罪性质定罪。
三、重点罪名介绍之(一)贪污罪
14
5、特殊贪污罪的情形
刑法第384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在国内公 务活动或者对外交往中接受礼物,依照国家 规定应当交公而不交公,数额较大的,依照 本法第382条、第383条规定处罚。(数额较 大亦为人民币5000元以上)”这种以贪污罪 认论的犯罪行为,不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侵吞、窃取、骗取的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产 的犯罪行为,而是接受礼物不交公的犯罪行 为。这说明,利用职务之便,接受礼物不交 公的行为,也可构成贪污罪的犯罪行为。
பைடு நூலகம்
一、概述:职务犯罪的概念及构成
7
2、职务犯罪的主观要件:是指行为人对其行为的危害后 果,所持的一种心理与心理状态。 3、职务犯罪的客体要件:侵害的是国家对职务活动的管 理职能。 4、职务犯罪的客观要件:我国法律规定职务犯罪的客观 要件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利用职务之便;二是滥用 职权;三是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务。
一、概述:职务犯罪的概念及构成
3
特别说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与国家工作人员
根据刑法的规定,我国的国家工作人员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是在国家机关中从 事公务的人员,可简称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这是严格意义上的国家工作人员; 二是以国家工作人员论者,亦称准国家工作人员。
(一)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即指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所谓国家机关,是指国家为行 使其职能而设立的各种机构,是专司国家权力和国家管理职能的组织。 在我国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主要指以下几类人员: 1、中国共产党各级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2、国家各级权力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即全国与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 员会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3、行政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即国务院及其所属部、委、局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 其所属管理机构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4、审判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即在最高人民法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及其派出法庭 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5、检察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即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中从事公 务的人员; 6、军队各级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7、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级机关中专职从事公务的人员。 此外,在行政机构改革中,一些原为国家行政部门的机关被撤销或改变体制而组成的 “公司”,若靠国家行政拨款,主要担负行政管理工作的,亦应纳入国家行政机关的范围。 在这些“公司”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亦应视为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如中国铁路总公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