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京剧艺术赏析

京剧艺术赏析

《京剧艺术赏析》
期末论文
学校:南昌大学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经济学类姓名:肖美云学号: 5400111143
京剧艺术赏析
京剧,又称“京戏”、“国剧”、“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可以说京剧集我国戏曲之大成,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和精华,充满了无限的艺术魅力。

1790年,江南安徽戏班应召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寿,从此在北京、天津安顿下来。

经过十几年的演变,成为一个由徽剧、汉剧、昆曲、秦腔、京腔和民间曲艺综合而成的崭新剧种。

它以西皮、二黄为主,字正腔圆,当时人们根据这一新兴剧种的唱腔,直呼其名为:西皮二黄。

它于1840年前后形成于北京,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

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素来有中国“国粹”的美誉之称。

直至2010年11月16日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京剧简介
(一)京剧艺术表现手法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

“唱”指演唱,唱功中,行腔转调、发音吐字均有一定要求。

“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

“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做工包括手、眼、身、法、步,都是要经过严格的训练。

“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京剧同时也借助外物来表现人物的情感,例如青衣的水袖:喜则舞袖;怒则掷袖;气恼时甩袖;羞愧则以袖掩面;惊呆则双手垂袖;向外抖袖表示抗拒;向内抖袖表示惶恐等等。

同时,京剧艺术又讲究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精炼含蓄。

与此同时,京剧艺术中的舞蹈极讲究条理,“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八百万雄兵;一个圆场千百里;一支曲牌五更天”。

反映了生活中的真实美感,京剧就是艺术的美来源于生活的体现。

(二)京剧行当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
步分工。

“生”是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

“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马旦。

“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

“净”又分为以唱功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功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

“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四)京剧脸谱
京剧脸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特殊的化妆方法,在京剧中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现在已经被大家公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之一。

脸谱的主要特点:美与丑的矛盾统一;与角色的性格关系密切;图案是程式化的。

但京剧脸谱的勾绘是以生活为依据,如生活中常说的人的脸色晒得漆黑、吓得煞白、臊得通红、病得焦黄等,这些都在京剧脸谱中得以体现。

京剧脸谱的色画方法,基本上分为三类:揉脸、抹脸、勾脸。

其擅长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剧中人的性格、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征,并以此来为烘托整个戏剧的情节。

从线条和布局来看,脸谱大致可分为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碎脸、歪脸、白粉脸、太监脸以及小花脸的豆腐块等数十种。

各种脸谱的画法虽各异,但都是从人的五官部位、性格特征出发,以夸张、美化、变形、象征等手法来寓褒贬,分善恶,从而使人一目了然。

另一方面,花脸脸谱是以色定调,如红色表示忠诚耿直、热情吉祥;黑脸表示豪爽粗暴、刚正不阿;紫色表示老实忠厚;黄色表示凶狠勇猛;蓝色表示桀傲不训、刚强爽快;白色表示奸诈多疑;绿色表示骁勇鲁莽;粉红色表示年迈血衰;金银色表示庄严,多用于神仙圣人。

这些都是有关京剧脸谱的一些简单介绍。

(五)京剧艺术特色
京剧耐人寻味,韵味醇厚。

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服饰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

它创造舞台形象艺术的手段十分丰富,用法又十分严格。

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

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

要求它所要表
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

同时也相应地减弱民间乡土气息,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

因而,其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二、京剧的未来发展道路
在现代文明的“轰炸”下,在文化快速流通和变更的新时代,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日益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

当然,一种艺术自有其盛衰转变的自然规律。

近几十年来,戏曲艺术逐渐从市民文化娱乐的主流地位趋向边缘化。

因此此时有的人做出关于“京剧进课堂”等举措来保护、发展传统文化。

在倡导文化引思潮的今天,众多的文化门类都在潮流中寻求自身的发展轨迹,京剧也同样如此,但是当今京剧艺术的发展也涉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一个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

为了让京剧更深入的发展下去,可以尝试将京剧与当代流行元素紧密结合,其中,借鉴戏曲元素创作的流行音乐很多,比如《北京一夜》便是流行唱腔和京剧老旦唱腔的融合,《Susan说》取材《苏三起解》,《在梅边》取材昆曲《牡丹亭》,而这些也给喜爱流行音乐、对传统艺术较为陌生的人们一个重新对传统戏曲有新认识的机会,久而久之也会让大家对京剧产生感性认识与认同感,而不是一谈到京剧只是感到陌生而遥远,除了国粹一说其他一无所知,不得不承认的是思考文化现象的过去和将来,是对一种文化现象的尊重,也是对前人创造的一种肯定,更是对后世发展的一种期盼,都是必要和合理的。

京剧艺术从古发展至今、再到将来,仍须接受历史和时间的考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