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 世界有无统一性 2. 世界统一于什么 3. 世界是怎样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多样化的世 界是有统一本原的,这就是物 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 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 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世界有无统一性
一元论 二元论
认为世界是统一的,有一 认为世界是分裂的,有两 个统一的本原。 个不同的本原,物质世界 统一于物质本原,精神世 (物质或精神) 界统一于意识本原。
‚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 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 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 ‘天马行空’ 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 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 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 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 用人工设备对人脑思
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
人工智能的意义
2.意识的本质 3.意识的作用
1.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历经三个 发展阶段:
一切物质的反应特性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人类的意识
(2)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 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 着决定性的作用
狼孩卡玛拉的故事
(二)物质的存在形式
1. 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
2. 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
1. 物质的根Leabharlann 属性——运动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 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
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都
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 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 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 恩格斯
自然科学证明:天体是运动变化的 庞大的银河系正在以每秒 600公里的速度在广漠无 垠的宇宙中疾驰。 银河系 太阳正带领着9大行星、 66颗卫星、众多的小行星 以及慧星和流星体等围绕 银河系中心以每秒250公里 的速度旋转。
还有第二信号系统,即引起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发生重大变
化的言语。从而建立起高级神经活动的新学说。
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无条件反射 是动物对外界环境作用的一种生 而具有的反射,它是遗传而来的 本能,不需要后天的学习。
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条件反射 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由动 物个体活动的经验而建立起来 的、后天学习的结果。
太阳系全图
自然科学证明: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 生物进化
泰山也在运动变化之中。 100万年以来,它已经长高 了几百米。
社会科学证明:社会是运动变化的
深圳的今天
深圳的过去
整个生物界和人类社会都 经历着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 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辨证唯物主义运动观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 动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是不可 想象的。 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运动主体 宏观物体 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 原子、离子、原子团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 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2.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 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 物质手段。
3.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一)社会历史趋向: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二)主体选择: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
社会历史的发展既有客观必然性又有主体选择性,是 二者的有机统一。
历史宿命论 历史唯心论
×
×
三、世界统一于物质
(一)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 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 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 问题。
马克思主义 物质范畴理论 理论意义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 第二 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一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 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 清了界限。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三 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 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 了理论基础。
二、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活动不但形成了社会存在,而且还创造了地球 上‚美丽的花朵‛——意识,使世界二重化为客观世界 和主观世界。
(一)物质决定意识
(二)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
(一)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1.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 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存在; 意识是人脑(特殊物质器官)的机能, 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 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
1.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 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 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 在着。‛
——马克思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 意识统一于物质
2. 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 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 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鱼缸里10条 鱼,死了1条, 还有几条?
10条
3.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4.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卧薪尝胆
(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
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3.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 一的。实践是二者统一的基础。
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心理过程是以 人的大脑的生理过程 为基础的。
哲学史小资料
巴甫洛夫(1849—1936)俄国生理学家,高级神经 活动学说的创世人。由于家境贫困,靠拿奖学金完成大学
学业。1904年获得诺贝尔奖金。从1903年开始连续30年
应用条件反射的方法研究动物的行为、心理活动,并提出 了两个信号系统的思想,认为人除了有第一信号系统外,
A.实物反射系统 B.语言反射系统
实物反射系统
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望梅止渴
动物只具有无条件反射 和条件反射中的实物反射系 统。而人不但有以上两种反 射系统,更主要的是人具有
语言反射系统。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 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 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
鲁迅
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
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A.物质生活领域 B.政治生活领域 C.精神生活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 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从古到今,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从素朴 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等同于物质具体形态;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等同于科学发现的物 质结构层次——原子;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 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 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劳动产生了语言
‚这些正在形成中的人, 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 不可的地步了。需要产生了自 已的器官;猿类不发达的喉头, 由于音调的抑扬顿挫的不断增 多,缓慢地然而肯定地得到改 造,而口部的器官也逐渐学会 了发出一个个清晰的音节‛。 ——恩格斯
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成了人脑。
2.意识的本质
物质世界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按其自身的规 律不断地自发演化,展现出发展的多样性。而人类 的产生使自然界的演化发生了新的飞跃,世界从此 有了自然与社会的区别。这种飞跃和区别归根到底 是人通过
实践完成的。
实践
第一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 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 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是不可分割的。
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一维性) 空间: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三维性)
方法论: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它要求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 移。
(三)实践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B.没有发生质变
承认相对静止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
相对静止是衡量运动的 尺度。
第二
相对静止是物质分化的 根本条件。
第三
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 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
运动和静止的
第一
运动体现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 静止体现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第二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2.世界统一于什么
唯心主义一元论
唯物主义一元论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 世界统一于意识。 质,世界统一于物质。
3.世界是怎样统一的
朴素唯物主义 世界的统一性是建立 在‚多‛和‚动‛的 基础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