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世界观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一元论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一元论有两种: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

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是二元论的著名代表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心”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天理”等)说成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论运动和静止运动:运动时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与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唯物辩证法认为。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一、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一不是处在运动中;二、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静止:所谓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相对静止主要由以下两种情形: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横位置的移动;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时间和空间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有限和无限的统一实践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对世界本质的解释,与旧唯物之一、唯心主义的不同,不仅在于提出了正确的哲学物质观,而且在于引入了实践的观点,提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严肃哦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1、客观性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实践有以下三种基本形式:1、物质生产实践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3、科学实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它们的基本形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观点唯物主义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物质与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2)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问题,主要是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如何正确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得说明了世界的本质问题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是:(1)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2)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3)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人类认识长期发展的结晶,被自然科学和哲学的长期发展所证明。

自然界是客观的、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三者构成了整个世界3、只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的本质问题作出了科学解释,指出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或“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意义:1、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2、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3、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的局限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一、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一不是处在运动中;二、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形而上学(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唯心主义(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都是把物质运动相割裂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1、运动是无条件下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2、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承认事物相对静止存在的意义1、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2、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3、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形而上学(把静止绝对化,否认运动)、相对主义诡辩论(只承认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共同错误在于把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向割裂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世界上既没有摆脱时间和空间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

既然物质及其运动时客观的,所以作为物质运动存在方式的时间和空间也是客观的。

任何把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割裂开来、从而否定时间和空间的可关心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在实践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有限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在实践上有始有终,在空间上有边有际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与相对性、有限性是不可分割的,其绝对性、无限辛存在与相对性、有限性之中,无数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有限性之总和,就构成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我们所把握的物质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人生活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1、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实践的观点把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旧唯物主义自然观区别开来2、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观点的基础4、总之,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正是在实践观点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超越了以往的全部哲学,成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2、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3、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联系的含义及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每个事物内部各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是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不是各种孤立的事物的机械堆积,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的事物构成的统一整体1、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时复杂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

不同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2、认识事物联系的复杂多样性,对于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3、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尽可能地从各个方面把握事物的各种联系4、必须抓住事物中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避免对不同的联系不分主次、甚至本末倒置的倾向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所以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所谓过程,是指每一事物都有它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

具体历史过程无论多么长久,它总是有始有终的,是有限的。

无数有限的具体过程构成无限的、永恒发函的物质世界新事物和旧事物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2、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3、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中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说明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对实际工作的重要意义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额对立主要表现在:(1)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

(2)发展新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3)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3、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观察事物,切记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这样可以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避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性,少犯错误,取得成功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双档的对立和统一这两重关系决定了矛盾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

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主要表现为矛盾双方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他们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矛盾的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条件性。

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无条件性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的、不可分离的。

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内因和外因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是:1、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2、外因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不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事物也不会发展变化3、外因通过内因而其作用,外因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表现在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影响上,外因的作用无论大小,都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我国对外开放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地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始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