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番茄育种1

番茄育种1


我国自80年代以来,也先后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种 质资源收集工作,两次共收集到各种番茄材料1912份。 这些材料的收集与保存工作对于番茄遗传育种研究作 出了突出贡献。
(二)番茄的分类系统
番茄属于茄科(Solanaceae)番茄属(Solaneae )。该属 包括许多种、亚种和变种。
番茄属
秘鲁番茄 多毛番茄 普通番茄
抗旱性育种
(1) 特早熟栽培 9月中旬前后育苗,11月中旬前后定植, 翌年2月中旬至5月下旬采收。 (2) 大棚栽培 11月中旬育苗,翌年1月下旬至2月中旬定 植,4月上旬至7月上旬采收。 (3) 春季早熟栽培 12月中旬育苗,3月中旬定植,5月下 旬至7月下旬采收。 (4) 春季栽培 12月下旬至翌年1月中旬育苗,3月上旬至 4月上旬定植,6月上旬至9月上旬采收。 (5) 秋季栽培 7月中、下旬育苗,8月中旬至9月上旬定 植,9月下旬至11月中旬采收。 (6) 秋延后栽培 7月中旬至8月上旬育苗,8月下旬至9月 中旬定植,10月中旬至翌年2月中旬采收。
重点培育具有多抗性品种和耐不同逆境条件的品种
露地品种应抗2—3种以上主要病害,保护地品种应抗 3—4种以上主要病害。要培育适合于冬春保护地栽培耐 低温弱光的品种、适合于越夏栽培耐热的品种、适合于 低洼盐碱地栽培耐盐的品种:要着手开展培育抗虫的品 种。
把品质育种放在突出的位置
我国目前番茄生产从数量上看,已经满足或接近于 满足市场的基本需求,下一步育种的主要目标应是千方 百计地提高番茄产品的质量, 这包括提高果实的外观质 量,无畸形果、裂果,着色好,花痕细小;提高风味品 质,高糖度.高糖酸比,高维生素C含量;提高贮运性forme Alef.):
果实小呈圆球形,果径约2cm,果色红、橙或黄, 形如樱桃(故名),2室,植株强壮,茎细长,叶小,色 淡绿。
梨形番茄(var.pyriforme Alef.): 果小,形如洋梨,2室,果呈红、黄等 色,生长健壮,叶较小,呈浓绿。
树番茄
(四)早熟性育种
抗寒性强,成熟早、早期产量高。 早熟性由花序节位低、现蕾早、开花早、果实发育快、 转色快等性状决定。 番茄果实发育速度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幼果苗期的生长 速度上。 通常节间短、矮生、自封顶者较早熟。
(五)改进品质育种 1. 外观和果色
鲜食用品种要求着色均匀、颜色较深、果形指数接近1、 果面光滑无棱褶、果顶蒂痕小、梗洼木质化部圆小、无纵裂 和环裂、果肩和近果梗部分同时成熟并呈同一果色;多数消 费者喜欢大红或粉红的果色,少数喜欢桔黄或橙黄果色。
“八五”期间,我国提出选育适于保护地栽培的专用品种的目标 是:耐低温(夜温在12—14℃能正常生长及开花结果)、耐寡日 照,抗TMV,兼抗叶霉病或晚疫病,亩产比“早丰”、“双抗2号”等 同类品种增产10%以上,畸形果率及裂果率分别低于15%,可溶性 固 形 物 含 量 高 于4.5% , 糖 肤 比4-5, 果 肉 硬 度高于o.36kg/cm2 八 庄,,风味优于同类主栽品种。
番茄育种
Tomato Breeding
Fresh market
Cherry
Processing
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原产南美洲的 热带密林。番茄在我国栽培历史较短, 20世纪50年代初迅速 发展起来,但已经发展成为主要的蔬菜之一。 番茄除可鲜食和烹饪多种菜肴外,还可制成酱、汁、 沙司等强化维生素C的罐头及脯、干等加工品,用途广泛。 由于番茄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好和用途广泛,因此需 要量逐年上升,无论国内、国外栽培面积都在不断扩大, 栽培方式也日益多样化。目前美国、俄罗斯、意大利和中 国为主要生产国,在欧美、中国和日本有大面积的温室、 塑料棚及其他保护设施栽培。 本章主要讨论番茄的育种目标、种质资源、主要育种 途径、抗病育种及良种繁育等问题。
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
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
Symptoms of common viral diseases
(三)抗性育种 抗寒育种 抗热育种
夏季高温限制阻碍了我国南方各省的番茄生产,育成在高温胁 迫下仍能结果的基因型是番茄育种的目标之一。在番茄=茄小孢子发 生的减数分裂期遇40℃高温会减少花粉粒的产生,妨碍花药正常开 裂,降低花粉的活力;高温会降低番茄的光合率,减缓同化物从叶 片运向花芽,使花减少,或使花发育不正常,柱头远高出花药筒, 致使不能正常自花受精而引起落花,最终导致坐果很少。
根据生长习性:
有限生长类型 又称"自封顶"。这类品种植株较矮,结
果比较集中,具有较强的结实力及速熟性,生殖器官 发育较快,叶片光合强度较高,生长期较短,适于早 熟栽培。主要栽培品种有: 红果品种:如北京早红、青岛早红、早魁、早丰(秦菜1 号)、兰优早红、鲁番1号、河南5号、郑番2号、意大利 18号、罗城1号等。 粉红品种:如北京早粉、早粉2号、早霞、津粉65、西粉3 号、东农704、苏粉1号、苏粉2号、苏抗9号、齐研矮 粉、锦州矮秧、日本3号等。 黄果品种:如兰黄1号等。
(七)耐贮运品种的选育
皮厚、韧性强、肉质致密、不裂果、子室少和种 子腔小、干物质和含糖量(大于3.2%)及矿物质含量 高,呼吸强度低及组织保水力强。
(八)适于机械化栽培的品种选育
普通栽培须支架、整枝、绑蔓,多次采收。 直立不设支架。 熟期集中,果实大小整齐一致。 果柄无关节
(九)适于保护地栽培的品种选育
二、番茄育种目标
(一)丰产性育种
亩产量=单位面积株数×单株结果数×单果重 提高光能利用为中心的“生理育种” 高光效、低呼吸、低补偿点等生理指标。
(二)抗病育种
番茄是一种“多病蔬菜” 真菌和细菌病害(19)、病毒(6)、昆虫及根线 虫(3)、非寄主性病害(7),还有其它病原不明病 害。 我国目前生产上的主要病害有早疫病、晚疫病、 青枯病、斑枯病、枯萎病、叶霉病、立枯病等以及病 毒病约20余种。
总状番茄 野生型亚种 醋栗番茄 普通番茄 半栽培型亚种
长形番茄 梨形番茄 樱桃番茄 多室番茄 李形番茄
普通番茄 栽培型亚种 直立番茄 大叶(薯叶)番茄
目前栽培的番茄都属于普通番茄,包括5个变种: 普通番茄 (栽培番茄 mune Bailey):
植株茁壮,分枝多,匍匐性,果大,叶多,果形扁 圆,果色可分红、粉红、橙、黄等,该变种包括绝大多 数的栽培品种。
番茄枯萎病
番茄叶霉病 番茄早疫病
番茄晚疫病
番茄脐腐病
番茄灰霉病
炭疽病 番茄斑枯病
溃疡病
细菌性斑疹病 煤霉病 青枯病
番茄软腐病
病毒病
Gray leaf spot
Early blight Late blight Symptoms of common fungal diseases
Tomato Mosaic Virus
培育能进入国际市场的品种
根据国外对品种的要求特点,积极选育适合国外 栽培的鲜食和加工品种,利用我国杂交制种成本低的 优势,将番茄种子打入国际市场.
2. 质地和坚实度
果实的坚实度以及果肉与心室内含物的比例,在消费者 对新鲜番茄品质的感觉起重要作用。 表皮坚韧度、果肉硬度及果实内部结构(果肉/心室)
3. 风味 糖、酸浓度及糖酸比
果实要有良好的风味,必须有较高的含糖量,更要求有 较高的糖/酸比。一定的含酸量也是良好的风味所必须的, 否则即使有良好的糖/酸比和含糖量,也会感到缺乏甜酸适 度的口味。番茄果肉部分比心室部分含有较多的还原糖和较 少的有机酸,因此凡心室占比例大的品种其风味也就优于那 些心室比例较少的品种。
直立番茄(var.validum Bailey):
茎短而粗壮,分枝节短,植株直立,叶小色浓,叶面多 卷皱,果柄短,果实与普通栽培番茄相似。因为产量较低, 生产中栽培很少。但能直立生长,栽培时无须立支架,便于 田间机械化操作是其突出特点。
大叶番茄(var.grandifolium Bailey): 叶大,有浅 裂或无缺刻,似马铃薯叶, 故又称薯 叶番茄。蔓中等匍匐,果实与普通 番茄相同。
(六)加工品种的选育
番茄酱、番茄汁和去皮整形番茄,其次是番茄浆、 番茄沙司、番茄汁饮料、罐装番茄等。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罐装番茄 抗裂果、耐贮运 茄茄红素含量 pH值小于4.3 番茄酱:茄茄红素50毫克/100克
生产1 t 28%番茄酱,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由4%提高到5%, 原料消耗降低25%
高固形物,高番茄红素
4. 营养价值
番茄果实的营养价值除糖酸外,主要在于含有维生素C 和维生素 A原。番茄果实中的β-胡萝卜素能转变为维生素 A 原。 但是,红果品种的主要色素—番茄红素并没有维生素A 原的活性,而某些橙色品种维生素A的活性要比红果品种高得 多,导致橙色果品种维生素A原的水平高出红果品种8--10倍。 消费者中广泛存在的“愈红愈好”的观念对番茄营养价值的育 种造成困难。
无限生长类型 生长期较长,植株高大,果形也较大,
多为中、晚熟品种,产量较高,品质较好。主要栽培品 种有: 红果品种:如卡德大红、天津大红、冀番2号、大红袍、 台湾大红、美国4号、特罗皮克、佛洛雷德(佛罗里达)、 托马雷斯、红辉、凯莱、阿沙克利等。 粉红品种:如粉红甜肉、佳粉10号、强丰、鲜丰(中蔬4号)、 中蔬5号、中杂4号、中杂7号、中杂9号、丽春、双抗2 号、沈粉1号、沈粉3号、L-401、L-402、辽粉杂3号、 毛粉802、鲁番3号等。 黄果品种:如桔黄嘉辰、大黄1号、大黄156、丰收黄、新 丰黄、黄珍珠等。 白果品种:如雪球等。 樱桃番茄 近几年栽培较多,常用品种有圣女、小玲、珠、 迷你公主、樱桃红、美国5号、东方红莺等。
我国番茄育种的未来方向
国内的番茄育种水平与国外相比仍存在—定的差距, 我国番茄平均单产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未来的5-10 年间我国番茄育种应重点加强以下方面的研究:
进一步收集和鉴定各种番茄种质资源,特别是抗 病、抗逆的资源材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