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20届高考地理微专题5风成地貌和水成地貌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
2020届高考地理微专题5风成地貌和水成地貌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
发生袭夺前
发生袭夺后
返回层目录 返回目录
01 下列关于袭夺河与被夺河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①流量大的河流袭夺流量小的河流 ②侵蚀力强的河流袭夺分水岭另一侧的河流 ③弯曲河道的河流袭夺平直河道的河流 ④河谷中地势较低的河流袭夺河谷中地势较高 的河流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第 1 题,本题考查河流的侵蚀作用。根据材料,河流切穿分水岭,把分水岭另 一侧河流抢夺过来,说明是侵蚀力强的河流袭夺分水岭另一侧的河流,②正确。流量大的 河流不一定侵蚀力强,不一定能袭夺流量小的河流,①错误。河流袭夺与弯曲河道、平直 河道关系不大,③错误。从图中可知,河谷地势较低的河流袭夺河谷地势较高的河流,④ 正确。所以 C 项正确。
返回层目录]读我国某处风蚀蘑菇等高线图(实线为图上可见部分, 虚线表示被上部遮盖的部分),回答 12~14 题。
12 图中经过 P 处的等值线的数值为( ) A.813 米 B.814 米 C.815 米 D.816 米 解析:第 12 题,本题考查等值线的判读。图中等高距是 1 米,因该地貌是风蚀蘑菇, 虚线等高线在下面,所以经过 P 处的等高线数值大于 814 米,应为 815 米。故选 C 项。
返回层目录 返回目录
[2019 河南新乡模拟]风沙运动是造成流动沙丘土壤风蚀量在不同坡向上差异的原因。 下图是雅鲁藏布江山南宽谷流动沙丘不同坡向的土壤受风力作用状况的统计图。沙丘呈南 北走向,与河谷主导风向垂直,风蚀记为负(-),风积记为正(+)。读图,回答 15~17 题。
返回层目录 返回目录
15 风向变化是流动沙丘由风蚀作用向风积作用变化的主要原因。图中 6~8 月沙丘风 蚀、风积的变化说明( )
返回层目录 返回目录
07 上图中扇三角洲( ) ①形成条件是河流流出山口即进入水体 ②水体水面上升则面积不断扩大 ③水体 水面下降则面积不断缩小 ④由扇顶到扇缘表层沉积物颗粒由大变小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 7 题,从材料中“是由邻近高地直接推进到水体(湖或海)中的冲积扇”可知, ①正确;水体水面上升则扇三角洲面积缩小,反之则增大,②③错误;河流出山口水流冲 击力大,颗粒大的沉积物先沉积,之后水流变缓,沉积物颗粒越来越小,④正确。综上, 本题选 B 项。
返回层目录 返回目录
03 若该地位于 36°纬线附近且观测发现,该地受季节性盛行西风影响,则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
A.甲河防洪任务最重的月份是 7 月 B.该地山麓自然带可能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该地山麓可能为温带季风气候 D.大陆沿岸有暖流经过 解析:第 3 题,若该地位于 36°纬线附近且观测发现,该地受季节性盛行西风影响, 则该地应是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C 项错误。甲河可能位于 北半球,7 月气候炎热干燥,降水少,A 项错误。该地山麓自然带可能为亚热带常绿硬叶 林带,B 项正确。该地位于南北纬 36°的大陆西岸,则沿岸有寒流经过,D 项错误。
返回层目录 返回目录
解析:本题考查流水侵蚀作用的判断。图中相邻轮船所在位置的间隔是轮船在 15 分 钟内随水流移动的距离。③段轮船位置间隔大,说明水流速度快,以溯源侵蚀作用为主; ②段轮船位置间隔较小,水流慢,以侧蚀为主。
返回层目录 返回目录
[2019 浙江名校联盟第一次联考]河谷是指流水侵蚀所成的槽形洼地。下图为河谷发育 的各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第 9 题。
返回层目录 返回目录
[2019 四川成都模拟]九寨沟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地质条件复杂,褶皱、 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地壳抬升幅度大,多种营力交错复合,造就了多种多样的地 貌,发育了大规模喀斯特作用下的钙华沉积。2017 年 8 月 8 日 21 时 19 分,四川九寨沟 发生里氏 7.0 级地震,震源深度为 20 千米。读图,回答 10~11 题。
返回层目录 返回目录
05 前后两个时期水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侵蚀作用 B.堆积作用 C.地壳抬升 D.火山喷发 解析:第 5 题,在后期阶段,东西向河流发生改道,这主要是河流的溯源侵蚀作用造 成的,选 A 项。
返回层目录 返回目录
[2019 内蒙古赤峰检测]进积和退积是断陷盆地处三角洲发育过程中两种常见的沉积 方式,形成的三角洲多呈扇形,前缘沉积物粒径大小变化尤为明显。进积表示陆源物质供 应速率快、三角洲前缘不断向前延伸,形成的沉积物下细上粗,退积则相反。扇三角洲多 发育在活动的构造区,是由邻近高地直接推进到水体(湖或海)中的冲积扇。下图为某地扇 三角洲及甲处沉积层沉积物粒径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 6~7 题。
返回层目录 返回目录
13 若用木条支撑以防止该景观悬空部位坍塌,则 P 处木条的长度约为( ) A.0.5 米 B.1.5 米 C.2.5 米 D.3.5 米 解析:第 13 题,图中 P 处相对高度 h 的范围为 1 米<h<2 米,由四个选项可知,长度 为 1.5 米的木条较适合。故选 B 项。
返回层目录 返回目录
14 在岩壁上,可以见到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孔穴,远望犹如窗格和蜂窝,这种地 貌被称为石窝。图中石窝最密集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 14 题,石窝是因风力的侵蚀作用形成的。由图中风蚀蘑菇的形态,可知③ 地点处等高线在四地点中最密集,说明坡度较大,风沙对岩石的侵蚀最严重,所以形成 的石窝最多。故选 C 项。
返回层目录 返回目录
06 据扇三角洲前缘甲处沉积物粒径变化特点推断( ) ①沉积过程先进积后退积 ②河流搬运能力先增强后减弱 ③沉积过程先退积后进 积 ④河流搬运能力先减弱后增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 6 题,根据甲处沉积物粒径大小的变化特点可以看出,早期沉积物粒径由小 到大,说明三角洲前缘不断向前延伸,河流的搬运能力不断增强;后期沉积物粒径由大变 小,说明是三角洲不断后退,河流的搬运能力减弱。故选 A 项。
微专题 风成地貌和水成地貌的形成
返回总目录
冲难关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第6题 第7题 第8题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第14题 第15题 第16题 第17题
第9题
第10题
返回目录
[2019 湖北襄阳模拟]河流切穿分水岭,把分水岭另一侧河流抢夺过来,使原来流入其 他流域的河流改向流入切穿分水岭的河流,这种现象叫河流袭夺。下面左图与右图为某河 流袭夺前后示意图。读图,回答 1~3 题。
A.沙丘顶不受风蚀和风积的影响 B.东坡是迎风坡 C.6 月 21~26 日风向发生了变化 D.西坡是迎风坡 解析:第 15 题,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沙丘顶既受到了风 蚀作用,也受到了风积作用;东坡和西坡受到风积和风蚀作用,因此东、西坡有时是迎风 坡,有时是背风坡;6 月 21~26 日东坡从风积变为风蚀,西坡由风蚀变为风积,由此可 判断风向发生了变化,选 C 项。
返回层目录 返回目录
16 风力最大的日期是( ) A.6 月 11 日 B.7 月 14 日 C.7 月 29 日 D.8 月 25 日 解析:第 16 题,6 月 11 日东坡风积最严重,说明此时风力强劲,带来的沙土最多, 选 A 项。
返回层目录 返回目录
17 该地沙丘( ) A.6~8 月一直向东移动 C.7 月向东移动
B.6 月向东移动 D.8 月向东移动
解析:第 17 题,从图中可以看出,6 月份沙丘东坡以风积为主,而西坡以风蚀为主, 则沙丘向东移动,而 7、8 月东坡以风蚀为主,西坡以风积为主,则沙丘向西移动,故选 B 项。
返回层目录 返回目录
返回层目录 返回目录
08[2019 广东单元模拟]某地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定位导向功能的小型玩具轮船,考察 某段河流周围的自然地理特征。下图是通过定位记录下来的每隔 15 分钟轮船所在位置示 意图。下列对①②③河段流水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与②③段相比,①段侧蚀明显、向下侵蚀减弱 B.与①③段相比,②段溯源侵蚀和向下侵蚀最明显 C.与①②段相比,③段侧蚀减弱、堆积作用加强 D.①②③段中,②段的以侧蚀为主,③段的溯源侵蚀较明显
①
②
③
④
09 按照河谷的发育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
A.③④①② B.④③②①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返回层目录 返回目录
解析:河谷在不同发育阶段所受到的外力作用不同,在河谷发育初期以下切侵蚀为 主,河谷呈现出“V”型;随着河谷的发育,河流的侧蚀作用越来越强,河谷呈现“U”型。 根据四图可以看出②对应的时间最早,接着为下切形成的“V”型河谷,对应的为①阶段; ④阶段下切最深,之后河水向河谷两侧侵蚀,河道变宽,流速减慢;最后是河谷继续变 宽,形成“U”型河谷,对应的为③阶段。故由早到晚的顺序为②①④③,故选 D 项。
返回层目录 返回目录
[2019 湖北黄冈中学检测]下图示意某区域两个不同时期河流地貌发育情况。读图,回 答 4~5 题。
04 河漫滩最宽阔的河段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 4 题,河漫滩是河流堆积作用的产物,在②处河流曲流最明显,且等高线 相对较为稀疏,故河漫滩发育最宽阔,选 B 项。
返回层目录 返回目录
10 九寨沟的岩石类型最可能是( ) A.花岗岩 B.变质岩 C.石灰岩 D.岩浆岩 解析:第 10 题,本题主要考查岩石类型。由题干信息可知,九寨沟喀斯特地貌发育, 大规模钙华沉积,由此推断九寨沟的岩石类型最可能是石灰岩,选 C 项。
返回层目录 返回目录
11 九寨沟的形成过程为( ) A.断裂下陷—流水沉积 B.地壳抬升—冰川和流水侵蚀 C.断裂下陷—流水侵蚀 D,水平挤压—风力沉积 解析:第 11 题,本题主要考查地貌的形成过程。九寨沟所在地区原是一片汪洋,喜 马拉雅造山运动,使地壳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山体在快速、不均衡隆起过程中,经冰川和 流水侵蚀作用,形成了角峰突起、谷深岭高的地貌形态,故选 B 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