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闽台区域文化形成的海洋文化学分析_吴志
闽台区域文化形成的海洋文化学分析_吴志
大陆汉族先民迁入澎湖、台湾历史至迟可上溯 到唐代中叶[7],而有记载的群体性定居和开发台湾 则始于南宋,主要分布于澎湖,并延续到元代。据 汪大渊 《岛夷志略》 载, “泉人结茅为屋居之。煮 海为盐,酿秫为酒,采鱼、虾、螺、蛤以佐食,燕 牛粪以 爨,鱼 膏 为 油。山 羊 之 孳 生,数 万 为 群。 ……工商 兴 贩, 以 乐 其 利 ”[8], 两 宋 时 期, 福 建 的 农业生产力大大提高,土地面积得到大规模开垦, 人口不断增加,从北宋太平兴国 年 间 ( 976 ~ 983 年) 到元丰初,福建的人口户数由 467 815 户增加 到 1 043 839 户,增长了 123% ,而人均耕地却非常 少,仅为人均 0. 71 hm2 ( 10. 6 亩) ,远低于全国
12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第 24 卷
本自固,而世运日昌”[14]。此后几年间,台湾地区 开始大兴学校,在承天府设立了府儒学,在天兴州 和万年州设立了州儒学,并实施科举考试制度选拔 人才。清朝时,台湾各项制度更趋成熟和完善,官 学数量不断增加 ( 表 1) ,建立起一套从初等到高 等的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两地的师资交流也很普 遍,台湾府县儒学的师资力量有相当一部分由福建 人担任 ( 图 2) , [14] 并且台湾部分科举及第人员也 被派往福建任职,因此,有清一代,形成了闽台一 体化的教育格局。最终闽台两地在政治、经济、文 化思想上融为一体。
随着两岸经济持续发展和联系的不断加强,福 建移民 的 规 模 不 断 扩 大, 移 民 的 来 源 地 由 最 初 的 泉、漳 等 地 扩 大 到 整 个 东 部 沿 海 地 区, 泉 州、 漳 州、厦门等地则成为东渡主要港口。移民对台湾的 开发地域范围也不断延伸,福建早期移民最先到达 距离海峡西岸较近的台湾北部和西部海岸,其中台 南、台中和台北分布较集中,此后随着移民人数的 增长,生产能力的提高,开发垦殖的范围扩大到台 湾东部地区,最终福建移民遍布台湾全岛。
资料来源: 根据参考文献[14]整理所得 .
与此同时,闽人在台迁居过程中,把原乡文化 要素———从精神世界的民间信仰到物质层面的生产 生活方式———播衍过去,使得台湾地区深刻打上了 大陆文化的烙印,走上了与福建共同发展的轨道, 所以台湾的族群、方言、风俗习惯等民俗文化明显 带有闽地特征,形成了具有明显地区色彩的闽台区 域文化。
福建因地处沿海,先民使用船舶的历史悠久, 《淮南子·齐俗训》 中记载 “胡人便于马,越人便
第 24 卷
吴 志: 闽台区域文化形成的海洋文化学分析
Hale Waihona Puke 13于舟”[16],可见越人善使舟船。三国时,孙吴政权 致力于经营东南,利用沿海民族善于造船的优势, 加之内陆山区盛产优质木材,为福建造船业的船的 发展提供了优质的材料。在闽地设有造船基地,并 在当地征集劳动力和工匠,左思 《吴都赋》 中记 载: 弘舸连轴,巨舰接胪,蒿工楫师,选自闽禺。 唐朝时,泉州港、福州港的海外贸易快速发展。宋 元时期,福建海洋文化发展进入鼎盛时期,沿海各 个州、府都有造船厂,福建成为中国重要的造船基 地,造船技术取得巨大发展, 《忠穆集》 记载曰: “海舟以福建船 为 上, 广 东 西 船 次 之, 温 明 舟 船 又 次之”。南宋时,泉州的 “海商之舰,大者可载五 六百人,中等可载二三百人” ( 吴自牧 . 《梦梁录》 卷 12 《江海船舰》,102) 。元朝时 “每一大船役使 千人”。泉州后渚港出土了有 13 个货仓的宋船,其 间以坚固 的 木 板 隔 开[17], 这 样 的 构 造 既 可 以 扩 大 货物的储存量,又可以大大提高船舶的安全性。明 代,福州、兴化、漳州、泉州等地的官私造船业都 很发达[18],造船技 术 又 有 所 提 高,尤 以 福 船 和 宝 船为代表。福建海船,一方面,船体 “上平如衡, 下侧如刃”,能够经 受 海 中 大 风 大 浪 的 冲 击, 适 于 海上航行。另一方面,承 载 量 大,安 全 性 高。此 外,航海导航技术也不断取得进步,指南针、航海 罗盘等得以应用。海船建造技术的发展,使福建人 口大规模向台湾迁移成为可能,促进了商业贸易规 模的扩大,加强了两地的贸易往来。 2. 2. 2 妈祖信仰提供的精神支柱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7852( 2012) 03 - 0010 - 05
0 引言
近年来,大陆与台湾关系日益成为研究热点, 台湾与大陆在文化上一脉相承的关系,最直接的体 现就是台湾与福建的关系,闽台间人员往来可追溯 至原始社会时期,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闽台地区 在方言、族群、信仰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形 成了文 化 景 观 特 征 相 近 的 闽 台 文 化 区, 而 对 作 为 “文本” 的 文 化 景 观 “阅 读”[1 - 3] 具 有 多 样 性。本 文从海洋文化学的角度,在梳理闽台区域文化形成 过程的基础上,通过研究福建海洋文化,分析船舶 文化、海神信仰文化、海商文化等海洋文化特质对 闽台文化区形成的重要作用,以期为区域文化的研 究提供新思路。
第 24 卷第 3 期 2012 年 6 月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YUNNAN GEOGRAPHIC ENVIRONMENT RESEARCH
Vol. 24,No. 3 Jun. ,2012
闽台区域文化形成的海洋文化学分析
吴志
( 福建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摘要: 随着海峡两岸交流日益加深,大陆与台湾关系日益成为研究热点。从行政关系、人口迁移、文化融合等方
光绪年间
凤山 县 ( 7 ) 、苗 栗 县 ( 12 ) 、
义学 34
( 1871 ~ 1908)
台东州 ( 8) 、恒春县 ( 7* )
资料来源: 根据参考文献 [14] 整理所得 . 注: * 为光绪元年 ( 1875 年) 设立数
图 2 台湾主要厅县儒学闽籍训导比重表 Fig. 2 The quantity of teachers from Fujian in Taiwan
图 1 1682 ~ 1926 年择年台湾人口数量统计图 Fig. 1 The population of Taiwan from 1682 to 1926
数据来源: 根据参考文献 [12,13] 整理所得 .
1. 3 闽台社会文化融合 伴随移民而来的是闽文化在台湾的传播。闽台
社会文化的融合体现在两个层面: 一是上层建筑文 化的推广,如政治、经济、教育等制度的建立; 二 是伴随 移 民 的 过 程 而 产 生 的 民 间 文 化 传 播, 如 族 群、方言、民俗等。
的平均水平[9],为了应对人多地少的矛盾,获取生 存空间,人们开始将目光投向辽阔的大海,台澎地 区成为人们迁移垦殖的首选之地。闽人大规模入台 则是在明清时期,据 《台湾府志》 载,1624 ~ 1662 年,移居台湾汉人高达 6 ~ 10 万,大多来自漳、泉 二府。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又有约 3. 7 万军人迁居 台湾,而随后陆续迁台士兵和自由移民,总数高达 12 万余人[10]。清初,郑氏政权大招沿海居民不愿 内徙者数十万人,“东渡以实台湾”。光绪年间,清 廷则设招垦局,以入台者免费乘船,给予口粮与耕 牛、农具、种子等政策,鼓励移民开发台湾东部地 区。至光绪 19 年 ( 1893 年) ,入台人口已达 254 万 之多[11]。1926 年,据日本台湾总督府官房调查课 的统计,台湾总人口达 375 万余人 ( 图 1 ) ,其中 祖籍地为福建省者占人口总数的 83. 1% 。 [7,12,13]
南宋时,政府正式将台澎纳入中央政权管辖之 下,大陆户籍、货币等制度通行于台湾地区。元政 府首开大陆在台湾设置政权机构的先河,并通过征
收赋税加以管理。明郑时期,屯田制的推行,扩大 了大陆政府管理台澎地区的统治方式; 在闽台两地 社会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教育的的联系和交流是十 分重要的一个方面,而真正意义上的交融自明郑时 期始,郑氏政权统治台湾后,开始重视教育工作, 在岛内兴办学校,招收土著人的子女入学,并委任 福建人陈永华办理台湾的教育事务,陈永华是一位 深受儒学教育熏陶的知识分子,陈永华提出 “须择 地建立圣庙,设学校,以收人才。庶国有贤士,邦
台湾与大陆的联系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夏代 就有 “扬州之域” 说、秦代的 “瀛洲” 说、三国 时的 “夷洲” 说、隋代 “流求” 说等,都表明了 台湾与大陆的历史渊源。南宋时期,随着宋室中央 政府的南迁,统治中心由北而南,政府加强了对南 方地区的统治与管辖,首次将台澎地区划入中国版 图,并设置泉州外府进行管辖。乾道年间,泉州知 府汪大猷,为了保护澎湖当地人的利益,派兵征服 了台湾的部落蛮,可以看出,当时的澎湖地区已不 是孤悬海上,大陆的地方政府已将其纳入行政管辖 之中,并加以治理,户籍、驻军、货币等制度也得 到推广[5]。至元年间 ( 1335 ~ 1340 年) ,元政府在 澎湖设巡检司,隶属于泉州路晋江县,标志着大陆 在台湾设立专门政权机构的开始。明郑时期,将台 湾改为东都,设置 1 府 2 县 ( 承天府、天兴县、万 年县) ,并在澎湖设安抚司。1684 年,清朝统一台 湾以后在台设立 1 府 3 县,隶属于分巡台厦道,此 后,根据实际的需要,中央政府又对行政建制进行 不断完善,但行政建制上隶属福建省的事实一直未 变,直至 1887 年,清 政 府 在 台 湾 设 立 台 湾 行 省。
2 海洋文化分析
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是人类对 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的精 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15]。 福建地处沿海,据考古证实,福建沿海先民自新石 器时期开始就从大海获取食物,秦汉时期,海洋文 化开始孕育,此后不断发展,从物质层面的船舶、 饮食、服饰,再到精神层面的海神信仰、文化观念 等,福建形成了内容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 2. 1 特殊的 “地脉” 条件是其形成的重要基础
1 闽台文化区形成过程
文化区的形成是一社会历史过程,是某种社会 文化要素在空间占据的过程[4]。闽台文化区是伴随 两岸的移民、政治发展过程而形成和发展的,相近 的地理区位和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为闽台文化区的 形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福建 ( 或大陆) 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