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诊断歌诀

中医诊断歌诀

中医诊断歌诀十问歌诀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辩,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总结前人问诊要点的基础上写成《十问歌》,清代陈修园又将其略作修改补充。

此十问者,乃诊治之要领,临证之首务也。

明此十问,则六变具存,而万病形情俱在吾目中矣。

医之为难,难在不识病本,而误施治耳。

误则杀人,天道可畏,不误则济人,阴德无穷。

学者欲明是道,必须先察此要,以定意见,以为阶梯,然后再采群书,广其知识,又何误焉。

有能熟之胸中,运之掌上,非止为人,而为己不浅也,慎之宝之。

一问寒热:问寒热者,问内外之寒热,欲以辨其在表在里也。

人伤于寒,则病为热,故凡病身热、脉紧、头疼、体痛、无汗,而且得于暂者,必外感也。

盖寒邪在经,所以头疼身痛,邪闭皮毛,所以拘急发热,若素日无疾而忽见,脉症若是者,多因外感。

盖寒邪非素所有,而突然若此,此表证也。

若无表证,而身热不解,多属内伤,然必有内症相应.合而察之,自得其真。

凡身热经旬,或至月余不解,亦有仍属表证者。

……其病必外症多而里症少,此非里也,仍当解散。

凡内证发热者,多属阴虚,或因积热,然必有内症相应,而其来也渐。

盖阴虚者必伤精,伤精者必连脏,故其在上而连肺者,必为喘息咳嗽;在中而连脾者,或妨饮食,或生懊憹,或为躁烦焦渴;在下而连肾者,或精血遗淋,或二便失节。

然必倏然往来,时作时止,或气怯声微,是皆阴虚证也。

凡怒气七情,伤肝伤脏而为热者,总属真阴不足,所以邪火易炽,亦阴虚也。

凡劳倦伤脾而发热者,以脾阴不足,故易于伤,伤则热生于肌肉之分,亦阴虚也。

凡内伤积热者,在症痞必有形证,在血气必有明征,或九窍热于上下,或脏腑热于三焦,若果因实热,凡火伤在形体,而无涉于真元者,则其形气声色脉候自然壮丽,无弗有可据而察者,此当以实火治之。

凡寒证尤属显然,或外寒者,阳亏于表,或内寒者,火衰于中,诸如前证。

但热者多实,而虚热者最不可误;寒者多虚,而实寒者间亦有之。

此寒热之在表在里,不可不察也。

注:此外尚有内外伤发热辨!二问汗:问汗者,亦以察表里也。

凡表邪盛者必无汗,而有汗者邪随汗去,已无表邪,此理之自然也。

故有邪尽而汗者,身凉热退,此邪去也。

有邪在经而汗在皮毛者,此非真汗也。

有得汗后,邪虽稍减,而未得尽全者,犹有邪也,又不可因汗而必谓其无表邪也,须因脉症而详察之。

凡温暑等证,有因邪而作汗者,有虽汗而邪未去者,皆表证也。

总之,表邪未除者,在外则连经,故头身或有疼痛;在内则连脏,故胸膈或生躁烦。

在表在里,有症可凭,或紧或数,有脉可辨。

须察其真假虚实,孰微孰甚而治之。

凡全非表证,则或有阳虚而汗者,须实其气。

阴虚而汗者,须益其精。

火盛而汗者,凉之自愈。

过饮而汗者,清之可宁。

此汗症之有阴阳表里,不可不察也。

诸汗详证载伤寒门。

四问便:二便为一身之门户,无论内伤外感,皆当察此,以辨寒热虚实。

盖前阴通膀胱之道,而其利与不利、热与不热,可察气化之强弱。

凡患伤寒而小水利者,以太阳之气未剧即吉兆也。

……凡小便,人但见其黄,便谓是火,而不知人逢劳倦,小水即黄;焦思多虑,小水亦黄;泻痢不期,小水亦黄;酒色伤阴,小水亦黄。

使非有或淋或痛,热证相兼,不可因黄便谓之火。

……若小水清利者,知里邪之未甚,而病亦不在气分,以津液由于气化,气病则小水不利也。

小水渐利,则气化可知,最为吉兆。

后阴开大肠之门,而其通与不通、结与不结,可察阳明之实虚。

凡大便热结而腹中坚满者,方属有余,通之可也。

若新近得解而不甚干结,或旬日不解而全无胀意者,便非阳明实邪。

大便通水谷之海,肠胃之门户也。

小便通血气之海,冲任水道之门户也。

二便皆主于肾,本为元气之关,必真见实邪,方可议通、议下。

……所以凡病不足。

慎勿强通,最喜者,小便得气而自化,大便弥固者弥良,营卫调和,自将通达,即大便秘结旬余,何虑之有?若滑泄不守,乃非虚弱者所宜,当首先为之防也。

六问胸:胸即膻中,上连心肺。

下通脏腑。

胸腹之病极多,难以尽悉。

而临证必当问者,为欲辨其有邪无邪及宜补宜泻也。

夫凡胸腹胀满,则不可用补,而不胀不满,则不可用攻,此大法也。

然痞与满不同,当分轻重,重者胀塞中满,此实邪也,不得不攻;轻者但不欲食,不知饥饱,似胀非胀,中空无物,乃痞气耳,非真满也,此或以邪陷胸中者有之,或脾虚不运者有之。

病者不知其辨,但见胃气不开,饮食不进,问之亦日饱闷,而实非真有胀满,此在疑虚疑实中间,若不察其真确,未免补泻倒施,必多致误,则为害不小。

……凡势在危急,难容少缓,亦必先问其胸宽者乃可骤进。

若元气多虚而胸腹又胀,是必虚不受补之证,若强进补剂,非惟无益,适足以招谤耳,此胸腹之不可不察也。

新编十问歌问诊首当问一般,一般问清问有关。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辩,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将诊疗经过掺。

个人家族当问遍,妇女经带并胎产。

小儿传染接种史,疹痘惊疳嗜食偏。

1、表寒证: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

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2、表热证: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

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3、里热实证: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

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4、里寒虚症: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

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5、寒证: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

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6、实热证: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

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7、虚热证: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

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

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8、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

口舌生疮咽肿痛。

腹痛便溏紧相连9、上寒下热: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机急。

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10、里寒表热: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

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11、里热表寒: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

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12、真热假寒: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

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13、真寒假热: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

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

14、虚症: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

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

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15、实证: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

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16、上实下虚:上实喘嗽壅胜痰,胸脘腹胀卧则难。

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17、上虚下实: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

心悸怔中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

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

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18、里虚表实: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

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19、真实假虚: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

里急后重或症癖,大实赢状补益疾。

20、真虚假实:真虚假实腹胀满,痛喜揉按而和缓。

舌质胖嫩虚弦脉,反泻含冤重危险。

21、阴阳阴证面白冷四肢,神疲乏力语声低。

尿清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阳证神旺语声粗,面目红赤呼吸粗。

高热尿黄大便秘,舌红苔黄脉洪浮阴虚内热颧唇红,盗汗少寐梦遗精。

五心烦热脉细数,舌红无苔卧不宁。

阳虚外寒面唇白,自汗欲寐虚弱脉,身倦畏寒尿频数,阳痿带稀体无泽。

失血脱水成之阴,口干喜冷汗多粘。

舌红干燥脉虚数,面色潮红畏热烦。

亡阳病变阳虚脱,手足厥冷汗出多。

脉微欲绝舌淡润,渴喜热饮息微弱。

22、气虚:气虚五脏功能弱,呼吸气促语低微。

身疲肢倦食纳少,心悸筋缓目发黑。

头晕眼花腰酸痛,自汗脱肛内脏重。

23、气滞证:气滞主证胀闷痛,胀疼发作时重轻,窜痛嗳气矢气减,兼证五脏各有型。

脘闷纳呆胁胀满,咳喘胸憋腰脊痛。

24、气逆:气逆病本肺胃肝,咳嗽喘息肺逆先。

呕恶嗳气呃逆胃,肿逆昏厥头晕眩。

25、血虚证:面唇舌甲无光华,心悸失眠手足麻,经少衍期脉虚细,头眩乏力眼昏花。

26、血热证:身热夜甚烦不眠,目红鼻衄发疹斑。

舌质红绛脉细数,月经先期崩漏连。

27、血瘀:肿胀刺痛有定点,日轻夜重面色暗。

口唇舌质青紫暗,舌边尖部瘀点斑。

口干嗽水不欲咽,肢体麻木或痉挛。

脉沉细涩为要点,部位不同随政见。

28、气滞血淤:气滞血淤肝郁成,太息易怒胁胀痛。

月经不调胁痞块,舌紫脉虚诊可凭。

29、气血两虚:气血两虚头晕眩,少气乏力懒语言。

面白色淡脉细弱,自汗心悸兼失眠。

30、气虚失血:气虚失血属内伤,倦怠少气面萎黄。

肌衄便血成崩漏,舌淡脉弱归脾汤。

十八反十九畏歌诀《十八反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芜俱战草,诸参辛勺叛藜芦。

半夏、瓜萎(包括瓜萎皮,瓜萎子,天花粉)、贝母(包括淅贝母,川贝母)、白敛、白及反乌头(包括川乌、草乌、附子、天雄、侧子);海藻、大戟、甘遂、芫花反甘草;人参、党参、太子参、玄参、沙参、苦参、细辛、白芍、赤芍反藜芦。

《十九畏歌》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这里总结的相畏药物是:硫黄畏朴硝、芒硝、皮硝、玄明粉;水银畏砒霜、信石、红砒、白砒;狼毒畏密陀僧;巴豆、巴豆霜畏牵牛子(黑丑、白丑);公丁香、母丁香畏郁金(黑郁金、黄郁金);牙硝、玄明粉畏三棱;川乌、草乌、附子、天雄、畏犀牛角、广角;人参畏五灵脂;肉桂、官桂、桂枝畏赤石脂。

凡有以上配伍禁忌的中药,一般不得同时使用。

有配伍禁忌的处方,药房一般是不给抓药的。

相关主题